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伊春市林业管理局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1-10-22 浏览次数:6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二上·河南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    )
    A . 外无期功强近亲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 . 州司临门,急星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 C .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 . 岂敢盘桓,有希冀      若属皆且为
  • 2. 下列划线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

    A . 飞阁流丹,临无地 B . 宾主尽东南之 C . 我腾跃而 D . 举世之而不加沮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月      维:句中语气词    三径荒         就:已经 B . 知来者之可  追:追赶           榆枋而止      抢:触,碰 C . 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时运不齐        不齐:不整齐 D . 老当壮   益:更加             悟已往之不    谏:劝止、挽回
  • 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田园将芜不归   胡:何,什么      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衣襟 B . 识盈虚之有     数:定数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更加 C . 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羨慕    气彭泽之樽     凌:超过 D . 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
  • 5.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杖而耘耔          植:立,扶着   我起而飞           决:突然 B . 无路请缨,终军之弱冠   等:等到   凡在故老,犹蒙育    矜:怜惜 C . 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蓐   婴:缠绕   云销雨 , 彩彻区明     霁:雨过天晴 D . 《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所赖君子见       机:机会
  • 6.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孤舟           棹:用桨划    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B . 绣闼,俯雕甍     披:开        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繁衍生息 C . 雄州列,俊采星驰 雾:像雾一样   而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D . 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安慰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贫穷
  • 7.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皇天后土实所共   鉴:借鉴     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B . 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     门衰薄,晚看儿息      祚:福气,福分 C . 北海虽 , 扶摇可接  赊:远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形容迅速往上升 D . 乘化以归尽      乘化:顺随自然   我決起而飞,榆枋而止   抢:集,着落
  • 8.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为命         更:更加    众人之,不亦悲乎          匹:比 B . 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征夫:出征的人 C . 睢园绿竹,气彭泽之樽  凌:超过    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听:准许、成全 D . 孟氏之芳邻        接:连接    犹望一 , 当敛裳宵逝        稔:庄稼成熟
  • 9. 下列各句中,和“复驾言兮焉求”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童子何知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而莫之夭阏者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门虽设而常关

    ⑦大王来何操   ⑧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⑨将有事于西畴

    A . ①②⑤⑦ B . ③⑤⑥⑧ C . ③⑤⑥⑦ D . ②④⑤⑦
  • 10.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      朝菌不知朔  晦:昏暗 B . 短引  疏:写                       未数数然也    数数:拼命追求 C . 奔  载……载……:一边……一边……     窈窕寻壑      窈窕:女子姿态美好 D . 门衰祚薄,晚有儿    息:子            未有知其者 修:修养
  • 11.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其大舟也无力       负:承载

    生当陨首          陨首:牺牲生命

    B . 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沮丧

    时运不齐,命途多    舛:乖违,不顺

    C .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时维九月,属三秋  序:顺序

    D . 以微贱   猥:自谦词,犹“鄙”

    宇文新州之范       懿:美好的

  • 1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无伯叔,终兄弟  鲜:少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发怒 B . 臣以供养无      主:主持、做       抚孤松而盘桓     盘桓:徘徊,逗留 C . 而刘婴疾病      夙:多年          他日趋庭,陪鲤对       叨:言语教导 D . 朝菌不知晦      朔:每月最后一天    十旬休假,友如云      胜:高贵的
  • 1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岁月一生只一次,恰如_________,又如江流入海。这是人生中最美好且短暂的时光,更是不可复刻的璀璨年华,因此古人有“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之言。不知从何时开始,“趁着青春快速成功”成了一种潜在的价值观。殊不知,( )。青春的座右铭的确应是步履不停地向前奋进,但不___________的“静”,才应是青春中那抹最纯净的底色。

    现代青年人似乎时刻都在忧虑,唯恐脚步稍慢,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在身后。在这样焦躁的、功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如果一心只想着趁青春还在,快一点、再快一点,就难免会忽视“静心”和“平稳”的关键作用,最终甚至急不择路、与初心___________。

    我们要始终坚信,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根基。有热血、有想法、有创造力、不骄不躁,才应是这个时代青年人身上的专属“标签”。守住初心,将专业、兴趣转化为追梦的动力,将热情发展成长期奋斗的事业,才是体现青年人对人生的高度负责。

    当然,“平心静气”并不等于消极懈怠、___________,而是要在奋进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去沉淀、去厚积。只有在“静”的底色中,青春的拼搏与奋斗才会越挫越勇,一往无前!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昙花一现 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碌碌无为 B . 电光石火 急功近利 南辕北辙 无所作为 C . 电光石火 好高骛远 背道而驰 碌碌无为 D . 昙花一现 急功近利 背道而驰 无所作为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稳和静”比“早和快”来得更稳妥心安 B . “早和快”远不如“稳和静”来得稳妥心安 C . “稳和静”更令人感到稳妥心安,而不是“早和快” D . “早和快”和“稳和静”相比,后者来得更稳妥心安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守住初心,将专业、兴趣发展成长期奋斗的事业,将热情转化为追梦的动力,才是青年人对人生高度负责的体现。 B . 守住初心,将专业、兴趣发展成长期奋斗的事业,将热情转化为追梦的动力,才是体现青年人对人生的高度负责。 C . 守住初心,将专业、兴趣转化为追梦的动力,将热情发展成长期奋斗的事业,才能体现青年人对人生的高度负责。 D . 守住初心,将专业、兴趣转化为追梦的动力,将热情发展成长期奋斗的事业,才是青年人对人生高度负责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不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而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滨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1. (1) 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 .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 .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 .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 (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 .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 .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乞  丐

    侯发山

    已经晚上十一点了,三个年轻人还没走。说是年轻人,更像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说是孩子比较恰当一点。他们的头发也染得有特点,一个白,一个黄,一个棕。此时,酒不喝了,菜不叨了,在那儿慷慨激昂地喷空儿,一会儿说到伊拉克,一会儿说到汶川;一会儿说到王宝强,一会儿说到朴槿惠……好像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让他们主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变了样。

    我最喜欢这类年轻人,他们花钱如拉稀,爽快。点菜时有别于其他顾客,点的都是本店的精品菜,吃完吃不完是另外一回事,只管点,好像他们腰包里的钱跟流水似的。就拿今天这帮小年轻来说,我心疼他们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提醒他们少点一些,不够吃了再点。这下好了,捅到马蜂窝了,“黄头发”瞪我一眼,说不差钱!“白头发”皱着眉头,说你开饭店的还怕大肚汉?我赶忙讨饶,扇自己的嘴巴,说乌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吃在嘴上。他们几个这才放过我,继续点菜。三个人,点了七道菜,一道牛肉羹。乖乖哩!他们能吃完吗?当时我还这样替他们考虑。

    事实上,他们只管喝酒,只顾说话,菜几乎没动。

    这时,溜进来一个乞丐,我没来得及阻拦,他直奔年轻人那一桌去了。

    “黄头发”挥舞着拿烟的那只手说:“去!去!去!”

    “白头发”扬起了一个空酒瓶:“滚!”

    “棕头发”站起来用凳子当武器:“走,走,走,老子还不知道想找谁要钱呢。”

    乞丐急慌慌地走了,嘴里嘟嘟囔囔,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我看了一下时间,搁往常,饭店该关门了。我起身提了一壶开水,过去问三个小年轻还需不需要什么,潜台词是提醒他们该走了。

    三个家伙这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准备撤离。

    看着几个满满的盘子,我问道:“打包不?”

    “打什么包?俺家又没喂狗。”“棕头发”鄙夷地说道。另外两个嘻嘻哈哈地笑了,也不知道是笑话我还是笑话他的朋友。

    等到他们走出店门,我去里间拿盆子,打算出来收拾。当我从里间出来,傻眼了,一个中年人坐在那里吃起来,狼吞虎咽,像是饿饥了。

    中年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着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劳动布衣服。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补了几个补丁。头发乱蓬蓬的,落满了尘土。不像是乞丐,看样子,像是刚从工地上干完活的工人。咳,他们这类人挣钱如吃屎,难啊。他们进店吃饭,就着茶水,一碗面足矣。有的吃不饱,再加两个烧饼。

    中年人发现我在看他,停下筷子,咧着嘴,不好意思一笑:“这么多菜,不吃浪费了。”

    我连忙说:“吃吧,吃吧,没事,没事。”其实,他不吃,我收拾罢也是要倒掉的。

    “今天咋这么晚?”我同情地说道。

    中年人说:“在工地上加班,卸了一车水泥。”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神色如中了五百万的大奖。

    这时,一个小伙子进来了,就是那个“棕头发”,看到中年人,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失口叫道:“爸!您、您……”

    中年人也吃了一惊:“宝儿,你、你还没吃饭?”

    叫宝儿的“棕头发”说:“我刚跟同学吃了,手机忘拿了。”他说话的时候,嘴里喷着酒气。

    我这才从盆盆碗碗的间隙里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手机。中年人刚才也没注意到。若不然,他也不会不吭声。

    中年人皱着眉头,说:“以后少喝点酒。”

    宝儿找到手机应答着走了。

    我目送宝儿出去,发现他鬼鬼祟祟拐进了旁边的一家歌舞厅。

    中年人只顾埋头吃饭,没有发现这一幕。

    我回到吧台上继续玩手机,看微信。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乞丐又进来了。中年人请他共进晚餐,他摇了摇头,固执地伸着手。

    中年人叹口气,掏出一卷票子,捻出五张给了那个乞丐。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通过描写三个人点菜的情况,表达了“我”对他们既爱又恨的态度,为后文中年人吃剩菜埋下伏笔。 B . 老板好心提醒三个年轻人打包,但是被年轻人直接拒绝,他们觉得打包是一件丢人的事,不能体现他们的豪爽。 C .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文中中年人在工地上辛辛苦苦养家,但是他的儿子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请客,让人深思。 D . “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年轻人的不满,对中年人的赞美之情。
    2. (2)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分析文中中年人的人物形象。
    3. (3) 这篇小说以《乞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16.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 , 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大司马卫将军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岁余,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为司隶,官比司直。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髡钳。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 , 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阴有篡国之心,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时名捕陇西辛兴,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一饭去,宣不知情,坐系狱,自杀。

    (选自《汉书·鲍宣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 . 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经,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 . 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者。孝廉,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常合为一科,也指被推选者。 C . 三公,文中指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D . 田牧,指打猎与放牧,又指农业和牧业,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在文中即是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鲍宣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曾担任过都尉太守功曹,并先后被大司马卫将军和大司空举荐担任官职。 B . 鲍宣数次上书论政,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没有怪罪于他。 C . 鲍宣不惧权势,对丞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违反规制、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丞相掾史扣留,并没收其车马。 D . 鲍宣忠于汉朝,忠诚正直。王莽视他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后来鲍宣受陇西辛兴牵连被捕人狱,并在狱中自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

      ②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欲捕从事,闭门不肯内。

四、古代诗歌阅读
  •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表现出一脉相承的豪情,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 . 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 . 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令吟诗,体现了些闲中的高雅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在政治上受到冷遇的无奈与愁苦。 D . 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其与挚友的深情厚谊。
    2. (2) 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 18. 情景默写
    1. (1)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
    2. (2) 李商隐在《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3. (3) 《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起兴,写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4. (4)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5. (5) 《赤壁赋》中,客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6. (6) 《蜀道难》中,“”两句描写了激流喧嚣,落石滚滚,山谷轰鸣的景象。
    7. (7)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
    8. (8) 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登高》中,“”一句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
    9. (9)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10. (10)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感叹流泪的句子是:
六、材料作文
  •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母亲再三告诫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爱因斯坦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说:“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有一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父亲说:“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烟囱内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钻出烟囱,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父亲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