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1-10-22 浏览次数:8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江(màn)         维(qiān)  架(kuànɡ)  百争流(ɡě) B . (qiú)        乎(shì)    负(zài)    休相关(qī) C . 泣(chuò)       拘 (nì)    付(yīng)  忍俊不(jīn) D . 怂恿(sǒngyǒng)  瘦(xuē)    按(nà)    一而散(hòng)
  •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春晚坚持20多年,为烹制好这顿除夕夜的“欢乐大餐”,中央电视台可以说是处心积虑 , 下了十分的功夫,但正所谓众口难调,议论之中还是谴责居多。 B . 即便在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里,这儿的粮产量也是扶摇直上 , 岁岁增产。 C . 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相吊 D . 领导干部应该把握工作方向,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方针,切不可目无全牛 , 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从法律上讲,这个责任不应该由我负,我一定要向法院        

    ②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        

    ③人们发现,很多天然植物在增进人体健康方面有很好的        

    A . 申明   国事   功效 B . 声明   国事   工效 C . 申明   国是   功效 D . 声明   国是   工效
  •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 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 B . 这本书是您家母拜托我在北京买的,请您交给她老人家好吗? C . 辩论会结束后,小王找到老师,激动地说:“多蒙鼎力相助,不胜感谢!” D . 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的。
  • 5. 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 . 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 . 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 . 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 . 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 6. (2019高二下·苍南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据中国科学院消息,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 . 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陈吉宁表示,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C . 为缓解长春市血液库存的紧张状况,血站非常希望长春市直、区直单位,还有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来。 D . 《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二、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魏义霞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同时,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

    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他反复告诫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

    然而,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对中国文化的个性认识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与西方文化相比的需要。近代国学从根本上说是面对“他者”以弘扬我者,中学在近代最大的“他者”是西学。为了与西学分庭抗礼,必须论证、比较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文野;要比较就要有可比性、尽管相同性和差异性一样都是中学与西学比较的前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却使近代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性。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依据进化论的原则,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方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封建文化,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沿着这个思路,近代思想家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当务之急是寻找二者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而不是分辨其间的差异性,更遑论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了。

    二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这是近代思想家呼吁学习西方的文化动机。在这个背景下,肯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通、相合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以西学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梦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出于以上原因,近代思想家讲国学一面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内部开发,一面采他山之石,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的互释成为主要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代表的世界文化相合、相通,其后果则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似、相通中夸大中国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而有意无意地遮蔽其民族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重建始终交织着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这使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哲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中学为主与西学为主的交替。当下国学思潮的宗旨是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视传统文化的反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围绕“近代国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近代国学是相对于外学而言的,它强调本国固有,出发点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 B .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近代思想认识到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将两者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国学的弘扬来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C . 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的国粹概念,并重视国学研究,成为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为实现弘扬国学的宗旨作出了贡献。 D . 章炳麟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存立根基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2. (2) 下列不属于“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原因的一项是(   )
      A . 近代国学要面对最大的“他者”以弘扬“我者”,要做到能与西学分庭抗礼。 B . 中西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同,文化先进与落后有异,中国文化的地位亟待提高。 C .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民族自信心需要增强。 D . 近代思想家在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夸大了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弘扬本土文化意在让中国人重拾自尊、自信,走上民族自强之路,但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相同性研究的做法,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B . 为了弘扬国学,近代思想家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中西文化的相同性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C . 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特殊强调中西文化的相同性,这体现了近代思想家对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定位的矛盾,产生了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困惑。 D . 文章肯定了近代国学在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提醒我们关注近代国学的时代语境,走出局限,真正做到重视传统文化。
  • 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纪念刘和珍君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 (1) 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 . 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 . 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 . 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2. (2)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的“此”指的是(   )
      A . 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 . “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C . “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D . “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3. (3) 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
      A . 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B . 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C . 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 . 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1. (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杰作:

      ②怪人:

    2. (2) 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局,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请作简析。

      甲文:

      乙文:

三、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 ,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相如素人    贱:卑贱。 B . 位在廉颇之    右:下(秦汉以前,位次以左为上) C . 蔺相如止之    固:坚决 D . 所以为此者    所以:……的原因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且庸人尚羞之”一句中“羞”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太子 B . 秦王恐其 C . 城不入,臣请璧归赵 D . 相如叱之
    3. (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B . 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 C .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 D . 廉颇的“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品质。一个有勇无谋而又豪迈可爱的武将形象跃然纸上。
四、其他
  • 11.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①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②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五、句子默写
  • 12. 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1. (1) ,人生几何?             (曹操《短歌行》)
    2.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 (3) 哀吾生之须臾, 。      (苏轼《赤壁赋》)
    4. (4) 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 (5)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六、古代诗歌阅读
  • 13.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 (1)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 (2) 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3. (3)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七、语言表达
  • 14. (2016·新课标Ⅱ卷)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

八、材料作文
  • 15. (2020高三上·大姚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爱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一网友发布了一条千字长微博,表示自己和妈妈在某超市目睹了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场面:熟食、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痛斥浪费;有人表示理解,企业绝对不能销售过期食品,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也有人说,尽量在管理上下工夫,要避免浪费。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落款统称“李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