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1-08-05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三上·南京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实体书店日渐      , 网红书店凭借时尚个性的装潢、主题丰富的陈列、精美的茶点饮品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打卡”网红书店逐渐成为一股潮流。但是消费者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只是流量暴增,这种不理想的消费状态是人们质疑网红书店的重要原因。

    书店变网红,本质上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赋予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近年来,“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餐饮”、“书店+住宿”等经营模式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中书籍、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的综合服务体。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        、读者网络阅读习惯的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书店通过装修设计、综合服务、网络营销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走网红路线        ,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吸引来的“消费者”转化成“读书人”。这不能仅依靠商业营销来解决,还在于图书品质的提高。书店应保证选书的质量,为读者带来好书,将打卡者转化为读者。(       ),这样才能让书店走得更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衰微      屡试不爽      落寞      无可厚非 B . 式微      屡试不爽      没落      无可非议 C . 衰微      屡见不鲜      落寞      无可非议 D . 式微      屡见不鲜      没落      无可厚非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售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的综合服务体。 B . 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C . 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售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D . 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中书籍售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的综合服务体。
    3. (3) 下列补写在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依据文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始于颜值,精于服务,忠于品质 B . 始于服务,提升颜值,忠于品质 C . 始于颜值,忠于品质,精于服务 D . 忠于品质,提升颜值,精于服务
  • 2. 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A . 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 . 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 . 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乐意。 D .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作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二、现代文阅读
  • 3. (2020高三上·晋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 . 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 . 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 . 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 . 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 .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 .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 . “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 . 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 . 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 (4) 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 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 . 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 . 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 . 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5. (5)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眼金睛

    候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 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而是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科,他倒不是怕危险,而是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叛,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顿了一下,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他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狠狠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 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

    “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老树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

    “师......”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在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的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地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补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徒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惯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他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沉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乃至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叙事巧妙,开篇入题,简单的一句“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B . “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既暗示了阿三没学到“火眼金睛”绝技的原因,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 . 大高认为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所以他虽然怀疑老树在燃料中做了手脚,却只好无奈地作出了不报官,自己一辈子照顾阿三的选择。 D . 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巧用俗语,朴实无华面又极富表现力,像文中的“一招鲜,吃遍天”“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读来自然亲切。
    2. (2)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树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小说以“火眼金睛”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于世。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氏,始适夫家数日,未与夫相见,大理奏弃市。毓驳之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生,成妇而义重。今白氏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而吏议欲肆之大辟,则若同牢合卺之后,罪何所加?《》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恐过重也。苟以白氏皆受礼聘,已入门庭,刑之为可,杀之为重。”太祖曰:“毓执之是也。又引经典有意,使孤叹息。”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议令史。文帝践阼 , 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表,心犹恨之,遂左迁毓。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明帝青龙二年,入为侍中。在职三年,多所驳争。诏曰:“侍中毓禀性贞固,心平体正,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为吏部尚书。”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齐王即位,赐爵关内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高贵乡公即位,进封大梁乡侯,封一子高亭侯。正元三年,疾病,逊位。甘露三年薨,谥曰成侯。孙藩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卢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B . 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C . 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D . 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指《尚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诗经》《礼记》《乐经》和《周易》合称五经。 B . 践阼,指登上帝位。践,履踏。阼,阼阶、主阶。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 . 青龙,指魏明帝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明清时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故明清时可将之作为对皇帝的称呼。 D . 侯,周代位列五等爵的第二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卢毓品德高尚,学问深厚。卢毓在两位兄长死后照料寡嫂孤侄;为还未与丈夫见过面的白氏求情时能够引用经典阐述意见,让太祖感叹不已。 B . 卢毓爱护百姓,敢于谏诤。文帝大举移民充实谯郡,卢毓怜悯百姓,为此上表而惹怒文帝;任侍中时因敢于辩驳和争论获得文帝称赞,官位得以升迁。 C . 卢毓选贤荐能,见解独特。卢毓对人的评价和举荐首先看重的是性情品德,其次才是才能,他认为有才而不能办成善事是因为才能没有对准方向和目标。 D . 卢毓历侍多君,仕途跌宕。卢毓先后侍奉五位君主,因爱护百姓、敢于谏诤导致官位多有变迁;曹爽掌权时遭贬谪,高贵乡公即位后被进封并惠及子孙。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听毓所表,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②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

四、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 .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 .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 . 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 (2)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有人将书斋取名为“寄傲斋”“容安馆”,出处应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两句。
    2. (2) 《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
    3. (3)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同。
    4. (4) 《陈情表》中用“”两句要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准许他的要求。
    5. (5) 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表明列子要受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的句子是“”。
六、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才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试想,一个生灵涂炭、战乱纷争的国家,?而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不,习近平也交代了:“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七、材料作文
  • 9. (2020高三下·河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为抗击疫情,冒着肆虐的病毒,无数人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逆行而上,冲在抗疫第一线,不惧凶险,帮助病人战胜病毒的医护人员是英雄;84岁再次临危受命的钟南山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和病毒赛跑的李兰娟院士,这样的专家是英雄;排查疑似病人,追踪密切接触者,在社区严防死守,努力做好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是英雄,还有那些仅用十天时间,就建起一座上千张床位医院,日夜奋战,为一线做好保障的建筑工人也是英雄。但也有人说,其实他们只是普通人,不过是尽职尽责,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设想,当疫情过后,班级召开“致敬英雄,学习英雄”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