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1-07-17 浏览次数:7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运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对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对运河本体的研究,它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的开挖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从客观效果看,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同时,运河的开挖也引起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运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同时应该包括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

    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运河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运河流经及辐射区域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综合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水系不发达的北方地区,运河交通有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优势:经济省力,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承载能力强,船可以运送其他运输工具无法装载的大宗物资和大型物体;受恶劣天气和山隔水阻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我们十分关注上述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更关注运河对这些社会因素、现象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运河开发史和运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很多,与运河相关的事件、人物比比皆是。中国运河研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运河的研究与社会史有许多叠合之处。社会史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进行研究。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史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社会的结构及社会问题。运河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属社会史范畴,所以研究运河,不仅需要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还需要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运河学的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研究,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合。这种汇集与综合不是无序的拼凑,也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

    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它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运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

    运河学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运河学的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同时提醒人们关注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认真审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决策失误。

    (摘编自李泉《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材料二:

    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长达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充分吸纳了沿线的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大文化带来的文化资源,沿线有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近30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

    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文化自觉意识。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新的文化建设高潮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当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关注热点,各地纷纷成立领导小组,编制规划方案,排出建设项目,但对中国大运河的研究却显得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中国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迄今为止,中国大运河文化并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

    中国大运河无论是作为一项人类伟大工程遗迹,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都需要整体地深入研究。建立运河学无疑是整体研究中国大运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运河学的建立可以整合优化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可以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建设一批运河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产业园区来发展运河经济;可以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

    运河学的建立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使民族精神复兴、成熟和升华。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运河文化,推进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集体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

    (摘编自姜师立《运河学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路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河学不仅关注运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的进步,还包括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 B . 在古代北方地区,运河交通优势明显,运河对相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广泛影响。 C . 运河学研究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帮助政府决策等方面。 D . 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能凸显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整合优化大运河优质文化资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河交通经济省力,承载能力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优势明显,是中国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B . 运河漕运是明清时期国家的经济命脉,研究明清历史应将运河区域社会史研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C . 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运河学可以帮助人们对运河形成理性认识。 D . 中国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对大运河进行整体研究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 对运河漕运工人水上生活的研究 B . 对运河周边地区特色民俗的研究 C . 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特点的研究 D . 对运河区域内农产品买卖的研究
    4.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为“运河学”下定义。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运河学的论述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敦煌

    徐可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地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有删节)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自豪和骄傲。 B . 敦煌是汉唐时代仅次于长安的大都市,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历史的繁华与沧桑。 C . 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它仍然以乐观豁达的形象平静地向进入石窟的各种人诉说着历史。 D . 一代代学者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终于使敦煌学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敦煌“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与敦煌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现代敦煌的没落。 B . 第五段引用“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为下文叙写月牙泉作铺垫。 C . “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两个“合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道士王圆箓发现却没能保护敦煌文物的批评。 D .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不仅突出了敦煌历史悠久,敦煌文化源远流长,也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富有可读性。
    3. (3)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 (4)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的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 , 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B .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C .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D .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庙,天子供祀先祖的庙宇,又称“大庙”“太庙”,文中指供祭祀祖先的处所。 B . 入赀,古代当事人向政府缴纳钱财以赎罪或取得官爵功名,文中指许君取得官职。 C . 通判,官名,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D . 筮仕,古代读书人出仕做官时,先占卦预测吉凶;也指初出做官。文中指前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
      A . 许曾裕聪颖异常,孝敬父母。他跟随私塾老师学习,书籍无所不读;六岁时,因母亲病重,连续十几天长跪在祖庙为母亲祈福。 B . 许曾裕为官清廉,执法严明。他出任通判后,革除了官府上下监修乌船谋取利益的做法,惩处了欠外地商贩不还钱的松江奸民。 C . 许曾裕重视实践,尽职尽责。乌船一遇大风就会损坏,他亲自检验调试;他亲自丈量松江河道,命令工匠不得有丝毫差距。 D . 许曾裕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他减轻百姓负担,取消了疏浚河道而收取的费用;为使贪利而违禁出海的渔民得到宽大处理,他积极奔走。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

      ②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5. (5) 许曾裕未能尽展抱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

    范成大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

    [注]①淳熙三年,范成大辞去四川制置使职务,次年沿江东下到达江陵。②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③石湖:在太湖之滨,为诗人别墅所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三峡峰峦之多;“不信人间有平地”写诗人感受,进一步突出三峡多山。 B . “回望”照应标题,“却疑平地元无山”紧扣标题中的“无复一点”,结构严谨。 C . “山川相迎复相送”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一路行来,山川变换,对诗人迎而复送。 D . “转头变灭都如梦”不仅写自然现象,还写了诗人对世事仕途的不满,意蕴深刻。
    2. (2)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氓》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借桑叶变化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2. (2) 《蜀道难》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3. (3)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4. (4) )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道:“。”
    5. (5) 《蜀相》“”两句,诗人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内心感慨。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      )绊倒了。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      )、体味着它——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仍在饶舌地蟋蟀……

    日出,象征着一种“诞生”。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    )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   )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而是代表了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一种生存姿态。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猝然    揣测    添加    清爽 B . 猝然    揣摩    添置    清新 C . 偶然    揣摩    添加    清爽 D . 偶然    揣测    添置    清新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B . 它不仅仅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而是一种生存姿态,代表了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C . 它不仅仅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更代表了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一种生存姿态。 D . 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而是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知觉、闪念、启示与发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七、语言表达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仍需坚持。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管社会如何发达,,是实现一切发展目标的根基。因此,,我们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粮食播种、田间管理、收购、运输和储存等全链条的节约;在消费环节,,倡导文明健康消费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科院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在网络平台走红,文中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班级举行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写一篇发言稿,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