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11 浏览次数:7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笼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节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植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 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节选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材料三

    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毛主席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又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强调实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或最终完成,就是承认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将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

    (节选自1978 年 5月 11日《光明日报》的《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繁芜丛杂:指意识形态多种多样,思想观念繁杂混乱。 B . 豁然开朗:指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让人心胸开阔。 C .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没有深入钻研。 D . 卓有成效: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成绩突出、效果显著。
    2. (2) 在材料一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3. (3)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技术对科学有依赖性,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 B . 政治、法等的发展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又彼此互相作用,在历史发展中也是积极的因素。 C . 在现实关系中,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对经济关系影响很大,这动摇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 D . 人创造历史具有偶然性,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4. (4) 材料二中反复出现“归根到底”一词,意在强调这一观点。
    5. (5) 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真理所作的探索。请任选一则并结合其相关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明明德:②格物:③壹是:

    2. (2) 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今;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病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

      ③靡不毕见                靡: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章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屈平草稿未定            予作文以记之 B . 屈平不                  失其所 , 不知 C . 王怒而屈平              自濯淖污泥之中 D . 信而疑                  举类迩而义远
    3. (3) 太史公评价《离骚》“其辞微”,请结合链接材料,简析《离骚》的这一特点。

      链接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屈原《离骚》)

三、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的“离人”形象

四、情景默写
  • 5. 请任选两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儒家强调学以修身,《论语·学而》中孔子就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可谓好学也已。”而道家强调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违背“道”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③ 。”
    2. (2) 《诗经》中《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①,②,③”与《卫风·氓》的“④,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体现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特点。
    3. (3) 诗人常借“鸟”这一意象抒发情感,李白用“①,②。③ ,愁空山”慨叹蜀道难行,杜甫以“映阶碧草自春色,④”表达惆怅之情,李贺借“⑤ ,芙蓉泣露香兰笑”赞美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
    4. (4)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表情达意,李商隐《锦瑟》中“①,②。③,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达了怅然若失之情。陆游《书愤》里“④,镜中衰鬓已先斑。⑤,千载谁堪伯仲间!”抒写了慷慨激愤之意。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玛丝洛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提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这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

    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表示同意,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

    被告不作声。

    “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

    “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

    “以前叫卡吉琳娜。”

    “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诱骗了她,后来又抛弃了她。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

    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每张脸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

    “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

    “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

    “米哈依洛娃。”

    “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

    “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

    “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

    “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

    玛丝洛娃不作声。

    “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

    “在院里,”她说。

    “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

    “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她噗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

    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弄得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

    “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

    “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

    “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

    “收到了。”

    “你坐下,”庭长说。

    被告就象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

    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混淆了舌尖音和卷舌音,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呵欠,都勉强忍住。

    几个被告中,卡尔津金颊上的肌肉不断抖动。包奇科娃挺直腰板坐在那里,镇定自若,偶尔用一只手指伸到头巾里搔搔头皮。

    玛丝洛娃忽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忽而全身抖动,似乎想进行反驳,脸涨得通红,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

    聂赫留朵夫坐在第一排靠边第二座的高背椅上,摘下夹鼻眼镜,望着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展开了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活动。

    ……

    “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

    “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

    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②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

    “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口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

    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

    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

    (有删改)

    【注释】基塔耶娃: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

    1. (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他曾引透并抛弃的玛丝洛娃,对她被指控并受到审判,既感到意外,又痛苦纠结。 B . 在书记官宣读起诉书后,玛丝洛娃浑身抖动,满脸通红,虽然压制着怒火,但仍表现出了桀骜不驯、个性张扬的特点。 C . 小说描写聂赫留朵记亿中“黑漆漆、阴森”的自然环境,借以映射他担心被玛丝洛娃当众指认并揭穿的恐惧心理。 D . 聂赫留朵夫身上交替出现“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他内心的这种挣扎体现了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
    2. (2) 文中画线语句主要描写了人物的眼神,请分析这两处眼神所体现的玛丝洛娃的情感态度。
    3. (3)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庭审人员的“众生相”,作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县体内容加以分析。
六、命题作文
  • 7. 作文(1)

    “重启”一词原为计算机操作用语,意为重新启动,而社会生活又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含义。

    请以“重启”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 8. 作文(2)

    有一首歌唱道:

    我知道窗外的桃花

    就要开了

    我知道门前的草地

    就要绿了

    我知道寒冷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

    春又来 把门窗打开

    春又来 看繁花盛开

    ……

    请以“春又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描写具体细致,感情真挚饱满,语言生动流畅。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