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

更新时间:2021-06-03 浏览次数:8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所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好“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

    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文者,贯道之器也”。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材料三:

    图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理念/主张的认知程度

    图2:海外受访者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

    图片摘白《(新闻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 B . 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 C .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D . 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
    2.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 B . 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C . 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D . 关于我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些研究已经能从传播受众、传播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我国传播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
    3. (3)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逐步深入,展开其丰富论证。 B . 材料一始终围绕“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展开论证,材料二则侧重讨论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议题。 C . 两则材料说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而材料二则使用了引用论证。 D . 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
    5. (5) 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

    西元

    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头顶上有月光,王尽美和布宁头对头坐着。

    这已经是小战士王尽美接受押送战俘任务的第三天,离二0九四号高地指挥部还有最后一段山路。布宁试探着说,我去过中国,而且曾经和中国人一起,跟日本一0三师团在湖南打过仗。对面的中国人说,我是南京人,见过你们。在我很小的时候,还看过美国的宣传画。那画上说中国人善良勇敢,正在被日本侵略,应该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你的英语很好,让我很吃惊!

    我小时候上过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所以对英文很熟悉。但为什么你会吃惊?

    因为,因为,你看你们的军队,你知道的,有点,有点像一群不太文明的野蛮人。呵呵,那是你还不太了解我们。

    无论如何,布宁觉得这个中国人正在变得熟悉起来,陌生的世界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可以从缝隙里面一窥究竟。布宁道,王先生,老实讲,我特别地困惑。过去,我以为我很了解中国人,可现在又发现你们很陌生。美国军队,你要知道,很少打败仗。可是,这一回,我们的一个军竟然要向南逃几百公里,要一直逃到海边去。

    布宁接着说,讲心里话,我们的人真的有点被吓坏了!你们的脸总是面无表情,成百上千的同伴死了不害怕,受了重伤不惨叫,像影子一样。我总是在不停地问,这些中国人脚踩无数战友尸体向前冲锋时,心里在想些什么?

    我不想激怒你,但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你们是不太文明的野蛮人,人的生命最重要,这是文明人的共识,只有野蛮人才会不吝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你们的勇敢是野蛮人的勇敢,或许不能叫勇敢,而只能叫疯狂。

    对面的中国人一直低着头,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许久,他说,参加这支军队的人,都是些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的人,我们经过大灾大难,九死一生,才活到了今天。我们比谁都想活着,为了活得更好,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他又说,被叫作文明人或野蛮人有那么重要吗?我们的苦难你们经受过吗?你们理解吗?我们为什么要在乎你们的看法呢?

    布宁说,可无论如何,野蛮人终究是过不上好生活的呀!就算你们打赢了这一仗,好日子能自己来吗?说到底,只有让人们都接受了文明人的共识,这世界才有希望。

    对面的中国人说,可你们是怎么让别人接受的呢?用的是刺刀炸弹。我是南京人,小的时候,亲眼看见日本军队在南京屠杀了几十万人。我脑子里的记忆只有滴血的刺刀!十几年来,我的梦里也都是各种各样滴血的刺刀!南京城外的长江里漂着密密麻麻的尸体,一眼望不到头,比蚂蚁还多。这个景象就连一个疯子都不敢去想。所以,别用武力恐吓中国人,这会让我们不顾一切的。

    是的,你们可能没想到中国人会来到朝鲜,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实力和你们打一仗。依你们文明人的共识,我们就应该投降,因为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还穿着薄衣服、单胶鞋,我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送死。我们投降过,跟俄国人投降过,跟英国人投降过,跟八国联军投降过,跟日本人投降过,可是,投降有用吗?投降换来了生存吗?投降换来了更好的生活吗?你理解一个总是被抢掠、总是被屠杀的民族的的心吗?中国人骨子里头是很善良的。可是善良人只有流泪,泪流干了,也就清醒了,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

    布宁有些失望。他想对这个中国人说点什么,可对方太情绪化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美国就像个拿着刀的猎人,想让一头野牛驯服下来,可偏偏这头牛彻底被激怒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从精神上沟通看来是办不到了,我们和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厚厚的墙,不仅是思想的,还是历史的,凡人的智慧无法穿过这道墙,只有上帝办得到。继续用武力?像对待德国人和日本人那样?可是,他们并不是狼,而只是一头红了眼睛的牛,过去,他们总是被人推进屠宰场,现在,只想保住属于自己的草,说到底,如果我们没做错什么,那他们又有什么错呢?

    布宁有些伤感地说,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死去的美国士兵的头盔写着:“WarishelI”(战争就是地狱)。当时我的脑子好像被硫酸洗了一样。我在想,成为一名职业军人这么多年,我竟然一次也没在清晨惊醒过。你看看,在战场上,除了仇恨还是仇恨,到处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今天你用子弹打死了我,明天,我用匕首割断你的喉咙!在太平洋战场上,我们的士兵会把日本人的脑袋割下来,晒干,直到只剩下焦黄的头骨。他们还会在上面签自己的名字,以及战友们的名字,并且带回家乡,给亲友们看。你能说他们做错了吗?日本人不也是这样残忍地对待我们的吗?可是,这样的战争难道不是噩梦吗?

    布宁停顿了一下,说,过去,我总是在想,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更多的人可以在战争之外得到福祉。挨揍的那些国家本来就是强盗,那是他们应得的,他们应该受到教训,然后改过自新。可是,我却从来没想过,有没有一种比战争更好的方法?春天里的风可以让枯树长出绿叶子,可枪炮能做得到吗?

    对面的中国人似乎没听懂他的话,当然,他觉得这个美国人也同样没听懂自己的话。他说,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中国人要的很简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但这好日子可不是你们嘴上讲的那些好听的话。什么是好日子?只有经过大灾大难的人才知道!

    说完,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能发热的纸袋凉透了,再没有一丝热量。他看了眼头顶的月亮一狠心,说,咱们得赶路了。他站起来,阵阵眩晕,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

    编自《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了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中国战士与美军战俘之间的一段对话,透过美国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在天气极度严寒、缺乏战斗装备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战斗的中国战士的崇敬之意。 B .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让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这位志愿军战士对和平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但他更明白争取这样的生活必须靠中国人的自立自强。 C . 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在坚守高地,而装备精良的美国人却在“逃亡”,这一对比尤为鲜明的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 . 王尽美说“我们投降过”是指中国因为自己的孱弱而在曾经经历的那些侵略战争中受尽屈辱和欺凌,而“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则是指中国再也不会软弱地把希望寄托在“投降”上。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注重使用生动形象的修辞格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性,比如“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使用比喻来说明年轻战士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 B . 小说多处使用心理活动描写,比如:“布宁有些失望”,“布宁有些伤感”,“他想对这个中国人说点什么,可对方太情绪化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等等,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C . 小说善用细节呼应,开头的“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和结尾的“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再如首尾出现的“头顶的月光”等等,在形成了首尾照应的同时,也渲染了战地环境的恶劣。 D . 小说开始交代了对话双方的姓名,但是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时却多次使用“对面的中国人”来指代王尽美,这样故意制造抽象称谓,暗示了两个士兵背后国籍、阵营、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
    3. (3) 小说中处处充满战争的“野蛮”与残酷,却以“文明”为题,请简要分析“文明”与“野蛮”的内蕴。
    4. (4) 小说以对话展开情节,却以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作结,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 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 , 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 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武议第八)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摘编自《尉缭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B .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C .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D .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分别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 B . 日中,古代指的是中午十二点,又名日正、中午等。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C . 鼓是战鼓,枹是鼓槌,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 D . 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派亲信庄贾随军。 B . 司马穰苴体恤士卒。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宜,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 C . 《尉缭子》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司马穰苴面对已经没有战意的晋燕联军,仍执意展开进攻、乘胜追击,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 D . 《尉缭子》对军事实践作出了理论总结。结合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古代军事家们重视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一贯的思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②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5. (5) 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万山潭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 , 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释】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 . 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 C . 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 . 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
    2. (2) 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孟浩然的诗”。请结合诗句,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的“”两句,用踮脚和爬山 所得的两种视野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2. (2)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 两句委婉而贴切地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中的“”连续使用数量词, 写出了山林的蜿蜒曲折。
六、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_________,共战疫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②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_________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____的。

    ③其实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湖北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的关键区域,因为_________疫情,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从日产到韩国现代都因为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受重创。德国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遇到供货问题,连美国的药品供应也出现了危机。

    ④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优先、极端自私、_________、和我赢你输的博弈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广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同仇敌忾 暴发 束手无措 新冠(guàn) 荒诞不稽(jī) B . 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新冠(guān) 尔虞(yǔ)我诈 C . 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新冠(guān) 以邻为壑(hè) D . 同仇敌忾 爆发 无能为力 新冠(guàn) 专横跋扈(hù)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问题,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 . 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 . 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D . 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 2000年,阿根廷的马拉多纳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纪球王”。 B . 南京本地有句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C . 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 D . 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七、语言表达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社交、业余生活、饮食起居诸方面,①。细想想,这些习惯无一不是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按着自己的习惯行事,②,坏的习惯带来不好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但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同只在于坏习惯的形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好习惯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主观努力。坏习惯形成了,改掉颇不易;好习惯形成了,一旦松懈下来,③。我们应该明白习惯对人生成功的意义,并学会用好习惯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一生。

  • 8. (2020高二上·运城期末) 阅读下面新闻,请简要概括“九章”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字数不超过30个字。

    2020年12月3日《科学》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中国团队研发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实现了对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速度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悬铃木”快100亿倍。在中科大,记者见到了“九章”:3平方米左右的实验桌上摆满了部件,另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接收器。传统计算机由于晶体管和芯片材料的限制,其体积的减小是有限的。而每个量子元件尺寸都在原子尺度,构成的量子计算机自然也没有那般庞大。“九章”使用光量子计算,和原子、离子、超导电路等类型的量子计算机相比,它可以在室温下运行,但在量子比特增加上要比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更难。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激昂的旋律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抗战时代。从1921年起,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大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千百万被奴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昂首阔步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中国从此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三:“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世博相继举办,“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鲲龙”出水、“松科”钻地……这一件件大事无不记录着共产党复兴之路的荣誉。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校团委计划举办一个“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团会,请你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