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淮安市2020-2021学年金湖、洪泽等六校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1-05-25 浏览次数:9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下·阜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 . 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 . 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 D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 . 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 . 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意义一致的。 D .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 .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 . 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4. (4) 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5) 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父亲的遗产

    金狐

    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倒饬过,这是别人说的,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只要梁燕换了包包或者手指上又多出一枚亮闪闪的钻戒,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

    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几把,任凭手机铃音响个不停。她瞄了一眼说:“我老爸,特烦人,瞎操心,不让打麻将,要我出去找工作。”

    哪知,这几个电话都是保姆打来的,她父亲病危了。等到打完麻将赶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令梁燕万万没想到的是,老人的遗嘱里,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梁燕曾经的家,怎么舍得拱手让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每到秋天,金黄的花瓣时时掉落下来,阵阵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梁燕无法想象,伴随着青春记忆的这座房子、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梁燕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怕她受委屈没再续弦,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哪样都不比周围孩子差。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慈父,竟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我们几个“麻友”陪着梁燕去把保姆的东西一样一样扔在地上,用脚踩着、踢着。我们教她在网上发帖子“缺德保姆骗光老人所有家产”。她老公倒好,老人一下葬他就溜之大吉了,不但不帮她,还怒冲冲打来电话责问她:“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保姆上网吗?有本事你打官司去。”

    我拍拍梁燕的肩膀安抚她:“不怕,有我们呢。”可是,不久我就为自己说了这样的大话而羞愧了。打官司需要钱,梁燕找我借钱,我推说手头紧,一分都没借给她。俗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她真走了霉运,继承权的问题还没解决,老公又和她闹起了离婚。

    “麻友”小芳消息灵通,有一天在路上遇见我,非把我拖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去,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说,律师看了梁燕提供的安装在她家老房子的监控,不帮她了。

    奇怪,我之前听说那个律师对这个官司很感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帮梁燕。小芳看我满脸疑惑,说:“律师本来是想从监控里找出点证据对付保姆,结果发现保姆很尽责,梁燕很不孝。”

    再怎么不孝也是他女儿呀?总该留一点儿给梁燕吧?“是有一个信封留给梁燕的,但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肯定是一封信,也可能是一张存折。”我猜测。小芳摇摇头说:“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很想跟梁燕问个究竟,可是许久不联系了,不好意思问。

    十年后,再次见到梁燕。久别重逢。难免,旧事重提。梁燕感慨地说。那时候她难过得差点儿自杀,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犯罪学有个理论叫破窗效应,当你弱的时候,像一面破窗,坏人闻风而至,随意朝你扔石头。

    梁燕的话使我感到不安,脸蛋莫名发烧。我开玩笑说:“我可没朝你扔过石头。”她点点头,嘴角分明闪过一抹嘲讽的微笑,说:“我并不埋怨任何人。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我从贩菜、贩卖服装开始,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资本。今天是我夕阳红养老院的开业典礼,你们几个都能赶来捧场,我很高兴。今晚我请客,一醉方休。”她的话使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从前的亲切感在我们心头复苏。我趁机问:“听说你父亲当年还给你留下一个信封?”

    “是呀。”梁燕说,“正是信封里的东西使我放弃了那场官司。”

    梁燕把我们引进大厅,停在一处玻璃展柜跟前。展柜内,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里面镶嵌着一枚亮闪闪的一元硬币,下面还有一行钢笔字:我留给你一块钱,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

    难怪梁燕要创办这样一所养老院。“真想不到,”我说,“你老爹也怪狠的。”

    梁燕却坦然一笑:“我相信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那是我的贵人!”

    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哦,是那个保姆!窗外,桂香正浓。

    (选自2020年8月上半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小说建构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小说人性空间的容纳,并不拘泥于生命活动的客观真实,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状态中揣摩复杂的人性。作家在构建人性大厦的过程中,将人性置于世俗生存的空间里,又将其超拔出来,在聆听人性的多种声音中感受内在的张力。

    (摘编自江腊生《好的小说以有温度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相遇》)

    1. (1)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我”既是讲述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不但使作品更加真实,而且拓宽了小说的主题。 B . 父亲用“一元钱”为女儿的孝心估价,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奈、悲哀、绝望,以及对女儿的鄙视。 C . 谈及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的过往,梁燕自言身陷“破窗效应”,可见她当年的窘迫境况。 D . 生活的沉重打击,迫使梁燕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艰苦创业,意在体现梁燕善于改过的形象特点。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既有“麻友”的羡慕嫉妒心,也为下文梁燕的遭遇作铺垫。 B . 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作者善于借助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人性之复杂。 C . 这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结尾更是出人意料,令人感叹;语言平实自然,又不乏含蓄典雅。 D . 作者曾说“一元钱遗产的故事其实来源于现实事件”,这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家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的。
    3. (3) 简要概括桂花树这一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4. (4)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分析文本一带给你哪些“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镇恶以五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年十三,因故寓食渑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曰:“君丞相孙,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武帝谋讨刘毅,镇恶曰:“公若有事西楚,请给百舸为前驱。”及西讨,转镇恶参军事,使率龙骧将军蒯恩百舸前发。镇恶受命,便昼夜兼行,扬声刘兖州(注)上。毅谓为信,不知见袭。镇恶去江陵城二十里,舍船步上,蒯恩军在前,镇恶次之,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旗安鼓。语所留人曰:“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如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镇恶径前袭城,津戍及百姓皆言刘藩实上,晏然不疑。将至城,逢毅要将朱显之驰前问藩所在,军人答云“在后”。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镇恶亦驰进得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又遣人以诏及赦并武帝手书凡三函示毅,毅皆烧不视。金城内亦未信帝自来。及短兵接战,镇恶军人与毅下将或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且斗且语,知武帝在后,人情离懈。初,毅常所乘马在城外不得入,仓卒无马,使就子肃取马,肃不与。朱显之谓曰:“人取汝父而惜马,汝走欲何之?”夺马以授毅,从大城东门出奔牛牧佛寺自缢。镇恶身被五箭,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江陵平后二十日,大军方至,以功封汉寿县子。

    及武帝北伐,为镇西谘议,行龙骧将军,领前锋。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后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授方渑池令。方轨径据潼关 , 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人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刘兖州:刘藩,为刘毅堂弟,时任兖州刺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B . 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C . 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D . 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尝君,即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余三位分别是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B . 有事,此指军事,即用兵。其意思跟“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相同,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含蓄委婉的说法。 C . 刘兖州,称谓的一种,即称官地。此处指兖州刺史刘藩。同样的称谓还有贾长沙、柳柳州、韩昌黎等。 D . 潼关,古关隘名。在杜甫的古体诗“三吏三别”和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等作品中均有提及。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镇恶恶月出生,险遭家人弃养。他因出生在被认为是恶月的五月而遭家人忌恨嫌弃,想把他过继给远亲,遭到其祖父反对。 B . 王镇恶知恩图报,任李方为渑池令。他年少时曾寄食于李方家并受到优待,镇恶重权在握后履行前诺,厚加酬赏李方。 C . 王镇恶长于谋略,助武帝平定刘毅。他一路伪称是刘藩西上,令刘毅放松警惕,并遣人烧毁停在渡口的刘毅船舰以断其退路。 D . 王镇恶身先士卒,鏖战中勇猛尽显。与刘毅江陵一战中他身中五箭,手中所执的长矛也被对方射中,断损在其手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语所留人曰:“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如后有大军状。”

      ②后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授方渑池令。

    5. (5) 当王镇恶所率部队和刘毅部下短兵相接时,为什么刘毅部下的士兵会人心涣散?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

    苗发

    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注]①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B . 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 C . 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D . 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
    2. (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朝天子·咏喇叭》中,“”句,非常形象地预示了剥削将愈来愈重的发展趋势,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残忍本质,同时暗示明王朝将因此而灭亡的必然命运。
    2. (2)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
    3. (3) 《李凭箜篌引》中“”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4. (4) 《苏幕遮》中,“”两句,采用拟人化手法,既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也显示出作者闲适心态和生活情趣。
    5. (5) 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句子是“”。
    6. (6) 张孝祥虽被贬岭南任职多年,但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仍用“”形象表达了自己问心无愧的心理。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从北门走进大明湖,就被美景惊艳:远处的千佛山一片雾蒙蒙,湖畔的草地上是一层薄薄的白,中间的湖面上水汽氤氲,对岸的树木与高楼变得虚虚实实、(   )。虽然没有春的蓬勃,没有夏的热烈,没有秋的多彩,但大明湖的冬景毫不逊色。如镜的水,枯柳残荷,加上几座朱梁画栋的楼阁,自成(   )。漫步湖畔,眼前的风景宛若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远处起伏的山构成了柔软的线条,湖面的薄雾则是大自然的留白。

    缺少文化底蕴的景观即使能给人心灵的震撼,也是短暂的,真正能触动人心的,还是文化。的确如此,①______。这里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晏公庙纪念着“齐天贤相”晏子,南丰祠诉说着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为济南百姓做的好事,稼轩祠吟咏着辛弃疾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与人格魅力,秋柳园(   )了王渔洋在大明湖畔写下轰动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而此时,这些留下无数历史记忆的建筑,已完美融入北国的雪景中,在惟余莽莽的天地间默默不语。是雪增添了大明湖的厚重感,让(   )在屋宇之间的人们倍觉自己的渺小。我们不仅要对自然心生敬畏,②______。

    1. (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亦真亦幻     格调     见证     穿行 B . 以假乱真     情调     见证     穿梭 C . 亦真亦幻     格调     目睹     穿梭 D . 以假乱真     情调     目睹     穿行
    3. (3)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都不超过1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

    ②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的顶点,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吸收营养物质。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长高。对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睡眠周期。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 (2) 请用一个反问句概括第①段内容,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2021高三下·湖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习近平《2021年新年献词》

    材料二:《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意思是说,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子,合格的后辈。

    材料三: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汉·陆贾《新语》)

    学校即将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如果你受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你将说些什么呢?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