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1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试卷(成语故事)

更新时间:2021-06-03 浏览次数:146 类型:二轮复习
一、<b>小升初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成语故事</b> <p align=left >阅读角。</p>
  •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踩一踩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 (1)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2. (2)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
    3. (3) 再写2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 2.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杯弓蛇影

        晋朝制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中做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使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成啦?好些了吗?”那夜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上次去你家作客,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乐广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把那位朋友请来后,乐广硬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开朗,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1. (1)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原委:

      ②豁然开朗:

    2. (2) 乐广朋友得病的原因是什么?
    3. (3) 乐广是怎样治好朋友的病的?
    4. (4) 在文中找出“杯弓蛇影”的比喻义。
    5. (5) 谈一谈“杯弓蛇影”给你的启发。
  •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

      彬彬有礼:

    2. (2) 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名叫;“孟”指的是,名叫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第二次住在,第三次住在

    3. (3) 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4. (4) 给第3~5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5. (5) 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请在括号内打“√”。

      事不过三( )     知错就改(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邻而居( )     投机取巧(  )         知子莫如父(母)(  )

  •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古时候有个叶公,非常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    )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    )着龙,柱子上(    )着龙。这些龙张牙舞爪,回旋盘绕,好像在云雾里飞翔。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就决定去拜访他。霎时间,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真龙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了北窗。

        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龙。

    1. (1)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镶      画     雕

    2. (2)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的小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叶公见 , 弃而还 , 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这句话对应上面短文中的哪一句?请找出来,并解释加点的两个字。

      “之”的解释:    “走”的解释:

    3. (3)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讽刺了的人。
  •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行军打仗来,头头是道,有时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临终前对赵括说:“你不是当大将的人才,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如果你当了大将,会给赵国军队带来覆灭的命运。”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王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大将。有人劝赵王说:“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熟,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

        赵括接受任命后,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攻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赵括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边战边退,赵军一直引诱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忙下令撤军,可是为时已晚,退路已被秦军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军大营,但秦军的防御工事坚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暂歇时,秦军又四处骚扰,赵军得不到休息。

        秦军不忙于攻击赵军,只是将赵军紧紧围困,并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草救济。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成了瓮中之鳖。

        九月的一天,赵军断粮已有四十六天,秦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可还没跑到秦国阵地前,他就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饿坏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军投降。最后,整整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赵国的精锐部队早这次长平战役中全军覆灭,从此以后,赵国便一蹶不振。

    1. (1) 选择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言(chán  cán)                     引(xiù  yòu)

      扰(sāo  shāo)                    崩(guì  kuì)

    2. (2)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比喻逃脱不了的人和动物。                          (

      ②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

      ③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

    3. (3) 赵军是如何成为秦军的瓮中之鳖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 (4) 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的原因有(      )。(多选)
      A . 赵王顽固,用人不当。 B . 秦国兵强马壮。 C . 赵括纸上谈兵,他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是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进行作战。
    5. (5)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赵括是一个怎样的人?
  • 6. 阅读

    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1. (1) 文中划线句子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A . 深化文章主题 B . 渲染氛围 C . 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2. (2) 船上的两国人像家人一样的原因是(  )
      A . 两国停止了战争。 B . 两国人在船上相处久了,关系变得亲近了。 C .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两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危险。
    3. (3)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 要团结一致面对困难和挑战。 B . 战争带给人们非常大的苦难。 C . 要学会宽容,要忘记仇恨。
  • 7. 阅读回答问题。

    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1. (1) 与出类拔萃的“拔”意思相同的是(  )
      A . 类超群 B . 刀相助 C . 坚忍不
    2. (2) 这个故事的出处最有可能是(  )
      A . 《论语·子罕》 B . 《孟子·公孙丑上》 C . 《隋书·经籍志》
    3. (3) 与文中划线句子意思不相同的是(  )
      A . 孔子是最伟大的人。 B . 难道说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吗? C . 孔子不是最伟大的人。
  • 8. 阅读回答问题。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1. (1) 张仪给魏王的建议是(  )
      A . 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B . 按兵不动,什么也不做。 C . 与秦国修好。
    2. (2) 以下哪个词语形容张仪最合适(  )
      A . 巧舌如簧 B . 据理力争 C . 忠肝义胆
    3. (3) 通过故事可以分析出六国联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A . 秦国太强大,六国太弱小。 B . 张仪的游说。 C . 六国之间不够团结。
  • 9. 阅读回答问题。

        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1. (1) “举一反三”出自?( )
      A . 《论语·述而》 B . 《春秋》 C . 《道德经》
    2. (2) “举一反三”的“举”与以下哪个词语中的“举”意思相同?( )
      A . 举世闻名 B . 不胜枚举 C . 举手之劳
    3.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 . 要认真学习,不能偷懒。 B . 学习要开动脑筋,灵活变通。 C . 遇到一个问题,一定要想出三个办法,才能解决好问题。
  • 10. 阅读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1. (1) 塞翁失马中的“失”的意思是(  )
      A . 错误 B . 丢失 C . 违背
    2. (2) 通过阅读,你认为塞翁是一个(   )的人。
      A . 有长远眼光、乐观,看问题全面 B . 善于计划,深谋远虑 C . 能掐会算,能预知未来
    3. (3) 以下更符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的诗句是( )
      A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