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25 浏览次数:178 类型:高考模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健康观

    谭华

    健、康二字,分别见于殷商时代。“健”字偏重于指精神和意志的坚强,《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康”字初见于《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体的健康无疾,非常接近于今天“健康”一词的含义。

    古人认为气是健康的本质和基础。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和谐,就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健康长寿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体现为和、动、度三个字。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对于中国文化有非常深广的影响,也同样为历代医家及养生家所推崇,如董仲舒就说过这样的话:“能以中和养生其身者,其寿极命。”不能做到“和”,还会危及生命:“反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和”就是指不偏离常态,不过分。“阴阳并毗(毗,即偏),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和”又有平正的意思。《管子·白心》说:“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匆之所生也。”总而言之,“和”意味着阴阳二气的调和、流通。“和”的状态是通过阴阳二气的流动、运行、升降而实现的。

    把“和”即健康这一看法发挥得最清楚的还得数《黄帝内经》。《内经》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同时被破坏了。

    天地之气在不断地运行流动,人自身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因此,阴阳之气也就在人体因时、因地、因气象的变化而变化。阴阳的平衡和调和状态也就不能不时时有受到扰动乃至破坏。《内经》把“气”的这种运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则分之,生化息也。”所以,古人主张在动态中把握平衡、进而实现中和的状态。

    动态平衡的关键是把握“度”,即把握事物发展变化以及自身因应变化的最佳程度。

    恪守中道的孔子早就认识到了度的重要性,所以他说:“过犹不及。”似乎孔子也已经注意到了“度”与养生长寿之间的联系,《论语》中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孔子所说的时、节、度,都是限度、程度的意思。

    大体上说,古人对于如何把握“度”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以儒家以及《管子》为代表的一派,强调“过犹不及”,主张通过控制自己不要逾越规矩来达到保持“中和”的状态。《荀子》说:“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则触陷生疾。”用“礼”来规范自己的饮食起居,就会达到“度”的理想境界(“和节”),否则就会发生疾病,危及健康。

    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则主张清静无为、顺天法道,自然而然地达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结果。在他们看来,“度”实际上就是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道”的自然状态。“道”是自在无为的,只有自然无为才能实现适其“度”。

    《吕代春秋》以及古代医生们则大多主张积极地去认识世界,认识规律,从而达到知度守节、应时而动的境地:“天生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汉末三国时神医华佗则进一步把“度”解释成人体运动的“度”这就使他比别人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不当使极”就是“不要过度”的意思,华佗还具体提出了因人而异掌握“度”的标准,即活动到“怡而汗出”的地步。

    总而言之,按照传统的看法,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复杂联系。这种统一的基础是“气”,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气”的运行流动变化来实现的。人们为了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保持这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节选自《明清史研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健和康两个字在殷商时代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其中“康”字的意思就是今天的健康。 B .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和谐,体现为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外不停地流动运行,这也是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形式。 C . “和”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外,在健康这一方面发挥得最清楚是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D . “过犹不及。”是孔子对“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包含了与养生长寿之间的联系。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的言论内容,既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B . 文章从阐释“健康”的概念入手,论述过程中逐层细化,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C . 章对“气”从“和、动、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对“度”的论述最详尽。 D .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健康观念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不仅与饮食起居有关,也与时令节气有关。 B . “和”是阴阳二气的调和、流通,“和”的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健康状态也就被打破。 C . 在对“度”的认识中,虽然儒家的自我控制与道家的顺应自然是相矛盾的,但观点可以对立,而实际运用中可以统一。 D . 华佗提出了因人而异掌握“气”的标准,现实生活中的“怡而汗出”的广场舞和街舞可以印证他这种认识的进步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稀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稀土(Rare Earth)是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而这些稀土提炼之后,可广泛用于芯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农业等行业。被称为“工业黄金”的稀土,是生产高科技装备必不可少的稀有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利用稀土生产的新型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高科技的必需品。

    (节选自《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材料二:

    全球各大稀土储蓄国储量比率

    (表1)

    全球稀土专利分布情况

    (表2)

    材料三:

    我国曾拥有世界上近七成的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资源,但这并没有因此带来收益,反而几度在稀土出口上吃了大亏。长期以来,中国缺乏保护稀土的意识,资源过度开发,暴力开采,粗放型加工,大量稀土以“白菜价”贱卖给了美国、日本,加之出口走私比较严重,导致稀土储量急剧下降,稀土矿告急!反观世界上其他几个稀土大国。他们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并将本国的稀土资源保护起来。美国封闭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效仿关闭稀土矿。中国的稀土出口已经占到世界稀土出口量的90%还要多,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工业黄金”之称的稀土资源的定价话语权却不在中国,导致稀土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一边把自己大量的稀土贱卖出去,一边花大价钱把国外经过加工的高品质稀土买回来,这就是中国稀土前几年的奇怪现象。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旨在规范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转型升级、运用出口等方面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稀土供应之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以23%的稀土储量满足了世界90%几的出口需要,但并没有因此带来收益,这是典型的价值背离,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稀土专利中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只占第三位。 B . 资源过度开发,暴力开采,附加值低下,出口管制不严以及“白菜价”贱卖无不说明我们没有稀土保护意识,这是造成我国稀土储量急剧下降告急的原因。 C . 由于认识到了稀土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一方面关闭自己国内的稀土矿,一方面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 D . 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从此我国的稀土产业才渐渐走上了规范道路。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稀土(Rare Earth)不是土,是一种金属元素,包含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元素。 B . 稀土有“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之称,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离了它就寸步难行。 C .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由曾经占全球的70%锐减到近年的23%,这向国人敲响了保护稀土的警钟。 D . 在全球稀土专利占有比率56%的重要国家中,发达国家掌握了决定稀土价格的话语权。
    3. (3) 请结合材料,分点谈谈怎样才能遏止中国稀土的价值背离现象,解决“低价出口”和“高价进口”的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二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摩顶放踵的精神。 B . 小说开篇对“他”进行动作描写,然后接之以语言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C . 文中有意描写了曹公子的街头演讲,并写聚集的人好像在听故事,这与鲁迅在其他作品中的“看客”一样,都是批判的对象。 D . 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了楚国将要来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是因为他在处事上不擅交际,处事不周。
    2. (2)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众生和世界联系起来,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的天地境界的。
    3. (3) 请从叙述人称的角度谈谈本文的叙事特色。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也。祖阳乌,魏秘书监。父道亮,隐居不仕。思道聪爽俊辩,通侻不羁。年十六,遇中山刘松,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后思道复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思道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然不持操行,好轻侮人。齐天保中,《魏史》未出,思道先已诵之,由是大被笞辱。前后屡犯,因而不调。其后左仆射杨遵彦荐之于朝,解褐司空行参军,长兼员外散骑侍郎,直中书省。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徵等不过得一二首,唯思道独得八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后漏泄省中语,出为丞相西阁祭酒 , 历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居官,多被谴辱。后以擅用库钱,免归于家。尝于蓟北怅然感慨,为五言诗为见意,人以为工。数年,复为京畿主簿,历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追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等数人作《听蝉鸣篇》,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遍览诸同作者,而深叹美之。未几,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及从兄昌期、宋护等举兵作乱,思道预焉。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后除掌教上士。高祖为丞相,迁武阳太守,非其好也。为《孤鸿赋》以寄其情。开皇初,以母老,“请解职”,优诏许之。思道自恃才地,多所陵轹,由是官途沦滞。岁馀,被征,奉诏郊劳陈使。顷之,遭母忧,未几,起为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于时议置六卿 , 将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驾部,寺留太仆,省有刑部,大理 , 斯则重畜产而贱刑名,诚为未可。”又陈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论,上悉嘉纳之。是岁,卒于京师,时年五十二。有集三十卷,行于时。

    (选自《隋书》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B .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C .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令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D . 周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之/罪当法/已在死中/神举素闻其名/引出之/今作露布/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閤祭酒”中的“祭酒”,是分主西閤内众事之官。南齐、北齐公府亦置东西閤祭酒。北周大丞相府亦置东閤祭酒。 B . 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隋唐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当天、地、四时官,称六卿。 C . 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 D . “表请解职”中的“表”: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现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的一种史书体例,由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卢思道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子才的学生,以诗文著名,有“八米卢郎”之称:他写的《听蝉呜篇》与众不同,词意清切,深得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高度称赞。 B . 十六岁后的几年里,卢思道学识才智大有长进,得益于他感谢中山人刘松让他读了替别人写的碑铭,继而闭门苦读并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 C . 卢思道主张在设置六卿的同时,不宜废除大理寺,要重视法度建设,并劝谏皇上应允许大臣在犯法受笞后将功补过。“上悉嘉纳之”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从侧面凸显了卢思道在治国立法方面的远见卓识。 D . 本文既叙述了卢思道才华横溢的一面,也客观交代了他在操行方面诸如蔑视他人、泄露机密、动用府库以及参与叛乱等不足。这些正体现了人物传记“客观立传,褒贬兼具”的特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

      ②尝于蓟北怅然感慨,为五言诗为见意,人以为工。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峡

    (唐)许浑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B . “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官,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 C . 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 D . 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管来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2. (2) 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的《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两句是:
    2. (2) 《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了的两句是:
    3. (3)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美国想要称霸全球的野心,全世界早已知晓。

    前不久,在美国同我们爆发的贸易战中,( )。不过,这场战争并没有对中国粮价形成冲击。这让一群想看中国笑话的人    , 也让那些想要大赚一笔的外国投资商欲哭无泪。

    看来,想用粮食挫败中国人,    要让他们血本无归。事实上,我国始终守住18亿亩耕地      。要知道,我们的耕地面积相对比较少,养活14亿多的人口,要是不守住这条线,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好在我们      , 尤其是在粮食等重大民生领域,时刻保持警惕心,硬怼外来威胁。而现在我们拥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在它们大打粮食战争时,不仅我们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让它们知晓了中国人的利害;而袁隆平等一大批国宝级科学家也是我国打赢粮食战争的关键。

    世界形势,云谲波诡,西方弱我之心不死,今后我国在粮食领域要走的路还很艰难,必须时刻提高警惕。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灰意冷    恐怕    底线    亡羊补牢 B . 败兴而归    可能    红线    未雨绸缪 C . 大失所望    恐怕    红线    居安思危 D . 万念俱灰    可能    底线    运筹帷幄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所不用其极,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浑水摸鱼,大发横财。 B .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浑水摸鱼,大发横财。 C .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浑水摸鱼,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大发横财。 D . 企图造成中国粮价在持续飙涨的假象,从而浑水摸鱼,大发横财,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不仅让它们知晓了中国人的厉害,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 B . 不仅我们抵御了它们猛烈进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让它们知晓了中国人的厉害。 C . 不仅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还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让它们领略了中国人的厉害。 D . 我们不仅抵御了它们猛烈攻击,还保护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让它们知晓了中国人的厉害。
八、语言表达
  • 8. 仔细观察下面弘扬时代主题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 (1) 用不超过50个字写一段描述漫画内容的文字。要求语句流畅,有故事性。
    2. (2) 给漫画拟一个标题
  • 9. 下面的文字多处有问题,请依次找出来并改正。

    关于征集农家乐徽标的启示

    各位网友和游客:

    本农家乐是一家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规模型连锁企业,为响应国家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提升档次,做强企业,造福一方,现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徽标。

    要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背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②民族特色:农庄木屋结构、大红灯笼;③象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④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

    徽标一旦选中,重酬,过时不候!

    欢迎垂询!

    绿水青山农家乐

    2020年元旦

    答:①“”改为“”;        ②“”改为“”③“”改为“”;  ④“”改为“”⑤“”改为“”;        ⑥“”改为“

九、命题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刚上大一的子衿,给高三时的语文老师雷老师去信说,自己作为大一学生会的学习委员主持了“诗歌与心灵发育”文学沙龙活动,反响非常好。雷老师很欣慰。他深知诗歌在我国文化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在人类心智与情感中的作用和功劳。他仍在教高三,他决定在高三语文课上也举办一次“诗歌伴随我成长”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积极性很高,纷纷准备上台发言。

    假如你是雷老师班上的学生,你以“诗歌伴随我成长”为题写一篇发言稿,你写什么?怎么写?

    要求:联系个人实际,适当引用诗词,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