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曲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8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算法推荐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即算法加剧了信息茧房的产生与泛化。由于缺少直接观测信息茧房的量表,所以需对信息茧房的公认特征进行剖析。

    在信息供给端,当前,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等不同模式的传播渠道并存。不同媒介的信息分发各有侧重,满足着用户不同维度的信息需求。例如倚重人工的传统媒介,强调社会共性信息解决,通常扮演了“压舱石”的角色。而社交媒介则成为各类偶发性信息与意见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媒介使用的多样性意味着用户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与观点,为了解和评估事实提供了多维度的参照。

    但是,对算法持负面态度者坚持认为,算法型媒介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致使用户成瘾,并“收割”用户有限的空闲时间。这种时空的侵占降低了用户与其他类型媒介接触的可能,信息渠道变窄,使媒介多样性受到影响。

    在信息茧房中,“每个人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基本上人们提到信息茧房时,都会涉及到信息偏食等致的视野局限,以及由此对观念、态度与决定等的影响。

    认知均衡理论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大爆炸,面对复杂纷乱的信息,人们容易感到无所适从,为缓解心理焦虑,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以保持认知的平衡。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加剧了上述心理认知,用户将信息选择的权力交给算法,算法根据用户惯习投其所好,形成所谓“过滤气泡”。

    如果“过滤”仅涉及个人的娱乐爱好,倒也无可厚非。但算法忧虑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算法的“价值无涉”可能等致舆论治理的危机,尤其使得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但一些观点认为,用户对于不同信源的信任程度并不一致,用户未必就相信自己日常接触的媒体。

    在人工智能主导信息分发的时代,所谓把关的权力并未轻易让渡给智能算法,而是通过开放算法原理、加强人工审核、优化推荐系统,引入专业内容生产团队,为算法持续注入了人本与理性的价值。

    实际上,信息分发所依赖的算法,已具有越来越多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算法型信息分发平台很少会使用同一种算法,采用多种算法的信息分发平台所具有的社会构造,从信息流动来说,总体上能够有效地避免“茧房效应”的发生。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新闻媒体手中,媒体控制着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存在。算法则将媒体的传播主动权部分分流到了受众手中,使用户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同时,由于不同用户的需求与个性是各不相同的,经由算法推送的新闻经过用户的分享,使得多种声音同时存在。

    (摘编自喻国明:《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缔造者,还是打破者?》)

    材料二: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生活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层层过滤、慢慢引导、逐渐上瘾、摆脱不掉的“阿得拉社会”(阿得拉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聪明药”)正在全方位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样的智能过滤机制中,也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封闭性——用户被孤立和隔绝,个性化的过滤泡里只有你一个人;隐蔽性——你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强制性——算法的决策权在过滤程序手里,你无法选择,也无处可躲。

    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或多或少都指向“信息过滤”的问题。然而,在智能时代,当这个问题以过滤泡的形式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时候,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忧虑在于,当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成为常态,我们该如何生活其中?

    首先,要分清“技术趋势”与“技术事实”。技术发展是一个多种矛盾相互激发的过程,存在着一个大的趋势,同时还蕴藏着多样的可能。在未来,过滤器将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技术趋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要求掌握过滤技术的实践主体考虑公共利益、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给出更加优化的过滤方案,

    其次,在自动化时代要保有“健康的怀疑精神”。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我们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也在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种“健康的怀疑的精神”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再次,要敢于反视结构,能够反思自身,信息理论家维纳有句名言:自然世界由“无数可能与信息有关的人”组成。这句话阐明了两层关系:在一个信息和控制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由与信息相关与否的关系来定义的;而这样的关系形态,最终被建构成了“自然世界”,取得了合法且坚固的优势地位。

    最后,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关注个人应有权利。算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存在着技术门槛和社会边界,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生产;它使用技术语言为现实世界打造了一个“数字孪生”,是一个多行动者共同组成的“网络”。

    在过滤泡的运行过程中,不仅是科技公司、程序员,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对算法进行了集体建设。虽然目前阅读和开箱算法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但算法时代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关注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保持对这种“在20世纪发挥了核心作用”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这也是成为数字公民的应有之义。

    (编自方师师《如何在“算法过滤”的世界里生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造成人们进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理解时,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信息。 B . 智能过滤机制中,隐藏着封闭性的问题,用户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 C . 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都与“信息过滤”有关联。 D . 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信息分发各有侧重,对于交换偶发性信息与意见,不少人选择社交媒介。 B . 对算法持负面态度的人主要是认为算法媒介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变窄,使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 C . 算法将媒体传播的主导权交给了受众,使受众不再是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 D . 阅读和开箱算法对我们数字公民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我们应该保持对算法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滤气泡”现象的一项是(    )
      A . 微博、知乎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内容和用户 B . 淘宝网首页个性化精准送达的广告 C . 百度搜索关键词,不同用户呈现的信息并不相同 D . 今日头条的首页推送新闻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信息茧房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夸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千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待“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 . 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 C . 戴车匠店里的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 D . 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B . 小说采用第三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 C . 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D . 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
    3. (3) 小说中的车匠是怎样的形象?
    4. (4) 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要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巳。”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阏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园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曰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 .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 .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 .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 .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C . 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 . 执事,办事官员。此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 . 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 . 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 . 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5. (5) 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是高赫?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0高一上·徐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 (2) 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使几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语句是:“。”
    2. (2) 《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申之以孝悌之义,
    3. (3) 《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方今之时,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的忙碌以及工作中的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翠湖每天每日,给了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   )。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一样。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七年,没有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整天只是安安静静的,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1. (1)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充满感激 B . 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满怀期待 C . 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满怀期待 D . 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充满感激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湖水、柳树、水浮莲、鱼,共同组成一个‘翠’的印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语言表达
  • 7. 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根据某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相结合,②在提高青少年勤俭精神方面取得明显成效。③但也要看到,当代青少年普遍出生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时代,④容易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滋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勤俭精神有所缺失。⑤厉行勤俭必须在青少年抓起。⑥针对青少年普遍缺乏对艰苦生活的感受、缺少节约观念,⑦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勤俭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进劳动教育中,⑧营造崇尚勤俭的文化氛围,⑨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⑩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28日20时58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400公里处成功实施3000牛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月制动正常,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据介绍,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目的是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969年7月20日,阿斯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在月面静海降落,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当阿姆斯特朗走出狭小的登月舱,走向月球的瞬间,他在月球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他走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但是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

    ②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亲吻”祖国大地,圆满完成中国首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在这项万众瞩目而异常艰辛的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科研工作者。他们用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的殷切嘱托,相信点滴之水终能汇聚成江河,每个个体的努力也能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联系自身实际,完成写作任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