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二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73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皆“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铁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中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知礼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换,使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尽管当时中国已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但原有对诉论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况且,依照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钢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整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其实质是对无讼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枫桥经验”创造了依靠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了“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社会运转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在新时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地区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脸。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以“无讼社区”建设为抓手,以“诉调对接”为核心,以“息争止讼”为目标,针对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剧增,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大邑县通过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综合发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无讼社区”建设,在基层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其实践是成功的、可资借鉴的。

    (摘编自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有效基层治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克己复礼,君子应发挥道德模范引领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无讼”的理想社会境界。 B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注重把传统规则内化成修身克己的习惯,重视教化的作用,人们对诉讼持消极的态度。 C . “枫桥经验”和“无讼社区”建设,都本着“息争止讼”的理念,重视调解的作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 D . 从古至今,“无讼”的时代内涵始终如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内心的美好愿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的“无讼”理想在当时没成为现实场景,其原因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并不都是“克己复礼”的君子。 B . 在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要缓解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的矛盾,就必须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 C .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 D .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增强调节的权威性。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   )
      A . 某地区派出所在宣传栏内张贴家训家规内容,悬挂“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等宣传条幅,以传统文化助力平安治理。 B . 某镇居民自发成立“和事佬”协会,招募热心公益的退休人员,组成志愿调解员队伍,及时为群众提供公益调解服务。 C . 某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 D . 某市整合司法、行政、公证等多种资源,搭建综合性调解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受理群众诉求,化解各类纠纷。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需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然而,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劳动的两大特征“实践”和“行动”,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实践意识”和“动手习惯”,是贯穿、渗透、融汇在所有培养目标和手段中的基础素养。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

    在当今时代,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

    随着劳动含义的扩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也相应有所扩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和基本劳动习惯,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

    (摘编自耿申《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

    材料二:

    “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曾在网上引发热议。一名大学生连自己的生活小事都解决不了,还怎么指望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真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小白”。劳动教育缘何被弱化?一些家长一味地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导致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一些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至上,劳动教育不被重视,不安排劳动课或劳动课由其他学科取代,即使开设也是蜻蜓点水、走马现花。受金钱第一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孩子认为劳动可以雇人,一切都可以花钱买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可谓是及时雨,必将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焕发活力。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启航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重知识教育、轻劳动教育,重智能教育、轻体力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培养其勤劳向上的品格和素养。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当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起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把劳动光荣作为新时代的价值尺度,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让我们通过实打实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边建军《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未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而且与新时代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变得比较薄弱。还有些人有意无意淡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不仅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负面影响非常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摘编自杨业华、王南芳《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在何处》)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劳动教育被弱化,其原因是一些家长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B .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劳动教育中,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 C . 劳动教育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观念、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D .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反映出我国的劳动教育不能适应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的实际现状。
    2. (2) 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 B .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 C . 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D . 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3. (3) 劳动对人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良亡匿下邳。后十年,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欲击秦,良曰:“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后从东击楚,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三年,项羽急围荥阳,汉王恐忧。郦食其曰:“今秦侵伐诸侯社稷 , 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

    张良从外来谒。汉王以郦生语告,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殷事已毕,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且今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陛下与谁取天下乎?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划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B .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C .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D .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古人还常常以名、字、号来自称。 B .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主要根基。此处用来代指国家。 C . 南乡,即“南向”,指面向南方。古代帝王大多面南而坐,臣子则面北行礼。 D . 封功臣,指君王授予功臣土地、爵位等。此处刘邦拟封赏张良三万户的食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良忠义爱国,为韩报仇。张良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为报国仇,不惜倾尽家财求取刺客,一同刺杀秦始皇。可惜刺杀未成,遭到追捕。 B . 张良善于谋略,屡助刘邦。攻秦时,张良使用离间计,贿赂秦将,助汉王大破秦军;攻楚时,张良又提出将关东之地送出,以此获取破楚将领。 C . 张良虑事深远,解除危机。刘邦拟采用郦食其的建议,张良及时劝谏,指出此计会使刘邦失去共谋天下之士,刘邦听取了意见,销毁了封赏印信。 D . 张良为人低调,不贪功赏。刘邦赞赏张良运筹帷幄,想要封赏他部分齐地。张良认为是自己幸运,意见常被刘邦采纳,提出仅要“留”这块封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沛公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②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四、句子默写
  •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唯求则非邦也与?”“?”
    2. (2) 《侍坐》中,曾皙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3. (3) 《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 (4) ,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 (5)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6. (6)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7. (7)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五、选择题
  • 5. 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 具告以事 B . 加之以师旅 C . 不吾知也 D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6. 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
    A . 沛公居山东 B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 刑人如恐不胜
  • 7. 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 以吾一日长乎尔 B . 沛公安在 C . 不吾知也 D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邻之 , 君之薄也 B . 因人之力而 C . 留侯张良 D . 吏民,封府库
  • 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章甫,愿为小相焉 B . 异乎三子者之 C . 芷阳间行 D . 五亩之宅,之以桑
  • 10.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朝济而夕设版焉 B . 失其所与,不知 C . 令将军与臣有郤 D . 距关,毋內诸侯
六、选择题组
  • 11. (2021高三下·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卷、560万字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终于出版了,这是当代《史记》研究学人         , 付出二十余载心血的成果。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系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三千余年历史,体现中华民族          、传承发展的智慧和力量。《集成》通过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发掘《史记》的价值,探索其丰富内涵

    本书充分借鉴《史记》研究成果,爬罗剔抉,        。引用中国古代《史记》研究著作420余种、现当代《史记》研究著作260余种、海外汉学研究文献100余种、考古资料200余种,以及一批代表性学术论文。但本书并不限于单纯的资料        , 编次清晰,简而有序,能够对海量资料进行辨识和容纳。本书真可谓一部《史记》的“百科全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宵衣旰食  源远流长  披沙拣金  会聚 B . 宵衣旰食  生生不息  探骊得珠  汇聚 C . 孜孜不懈  生生不息  披沙拣金  汇聚 D . 孜孜不懈  源远流长  探骊得珠  会聚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集成》通过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 B . 《集成》以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 C . 《集成》以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发掘《史记》的价值,探索其丰富内涵。 D . 通过《集成》吸收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百科全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B . 海伦在莎莉文老师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下,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 . 澳门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D . 包身工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七、语言表达
  • 12. (2021高一下·辽源月考) 下面是一封投稿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首先非常荣幸和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来信,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酷爱写作。近日看到杂志社发布的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去佳作一篇,请各位老师评阅。希望我的稿件能得到您的赞佩。无论入选与否,还望看一看。本人不胜感激!再次感谢!

  • 13. 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

八、材料作文
  • 14. (2021高一下·辽源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哲学家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从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我愿”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第三境界,婴儿,体现了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人生状态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