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23 浏览次数:6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组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文艺生活更多地和“云”联系了起来。春节期间,《囧妈》      , 引发了多部电影从院线上映改为网络上映的热潮。这虽然引起了行业内的一些争议,但敏锐的行业观察者却发现它或将是撬动电影业的一次变革。接着,又有“云录制”“云合唱”“云演奏”等,经常      报端。几天前,央视特别节目《致敬最美的她》中的跨屏器乐合奏《第三交响曲:英雄》,就是演奏者在不同场合同时完成的一次“云合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这种“云创作”模式及其带来的“云文艺”,预计将变得更加普及。这不但和创作者对“互联网+文艺”规律的掌握不断深入有关,而且和欣赏者网络赏艺的经验不断丰富有关。

    新冠肺炎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就文艺而言,(   ),也让我们发现,一种以科技为依托的文艺新力量正在      。能否用好这股力量,既取决于如何把多年来      的线下创作模式移植到网络空间并加以创新,更有赖于深入研究文艺的互联网语法,提高在线调集、统筹文艺创作资源和节奏的能力,让文艺自如地穿梭在人间与“云”端。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马当先   见诸   生长   行之有效 B . 首当其冲   见诸   生长   上行下效 C . 首当其冲   见之   滋长   行之有效 D . 一马当先   见之   滋长   上行下效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虽然引起了行业内的一些争议,但敏锐的行业观察者却发现它或将撬动电影业的一次变革。 B . 这虽然引起了行业内的一些争议,但行业观察者却敏锐地发现它或将是撬动电影业的一次变革。 C . 虽然这引起了行业内的一些争议,但行业观察者却敏锐地发现它或将是撬动电影业的一次变革。 D . 虽然这引起了行业内的一些争议,但敏锐的行业观察者却发现它或将撬动电影业的一次变革。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对文艺的改变 B . 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对文艺的改变 C . 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身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下的新文艺 D . 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对文艺的改变
二、选择题
  • 2. 下面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B . 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雷雨》《日出》两部话剧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C .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被称作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D . 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
  • 3. 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______,________。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

    ②回视小金山

    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

    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

    ⑤又在另一拱门中

    A . ②③④①⑤ B . ②⑤④①③ C . ④①②⑤③ D . ④③②⑤①
  • 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君子(等待) B . 批大郤,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沛公则车骑(放弃,丢下) C . 吏民,封府库(登记)    朝而夕设版焉(成功) D . 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又欲其西封(延伸、扩张)
  • 5.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为国以礼 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⑧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A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 . 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 .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D . 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 6. 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刀刃者无

    A . 假舟楫者,非能 B . 良庖更刀,割也 C . 秦伯说,与郑人 D . 越国以鄙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且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干心乎 B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C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D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 (2)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何楚人多也

      ②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

      ③汉军乃觉

      ④此天之亡我,非战罪也

      A . ①②意义相同     ③④意义也相同 B . ①②意义相同     ③④意义不相同 C . ①②意义不相同   ③④意义也不相同 D . ①②意义不相同   ③④意义相同
    3. (3) 下列加点实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有美人名虞,常从            幸:宠幸 B . 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C .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 . 然今困于此                  卒:最终
四、古代诗歌阅读
  •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注:关山北,北方边境。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登楼抒怀之作,诗人登上神往己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想到个人之悲和国事之伤,感慨万千。 B . 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洋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C . “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对应,用写实的手法,引发联想。 D . 诗人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五、句子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风乎舞雩,咏而归。
    2. (2) 宗庙之事,,愿为小相焉。
    3. (3) ,翠峰如簇。
    4. (4) 六朝旧事随流水,
    5. (5) 良辰美景奈何天,
六、现代文阅读
  • 10. (2021高一下·原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  承

    卢生强

        草长莺飞的时节,细雨润物无声。

        路上,儿子越想越来气,这多大的事儿啊,害我又要牺牲个节假日。就这两天,电话里,父亲的语气似十万火急样,弄得儿子心烦意乱。父亲说:“你无论如何都得回趟家,就是天王老子找你也没用,我在家好好等着你呢。”

        儿子还在死磕:“爸啊,我真没时间啊,抽不开身呀。”

        “你小子就别找借口了。不是规定的节假日吗?你能有什么事?你必须回来一趟!”父亲说得斩钉截铁。

        “爸,这多大的事儿啊,你就雇个人搭把手不就得了,何必非让我路途迢迢地赶一趟?”

        父亲生气了,声音高分贝地传过来:“你说什么?这么大的事你还说多大的事?我看你真的忘了本了。你小子轻飘飘了不是?你现在真就忘乎所以啊。臭小子,你得给我回趟家,否则我真的找你去了。”最近父亲与他通话,总是呛了火药似的,噼里啪啦一阵急风暴雨。儿子在想:我春风得意的事,怎么在父亲这儿就一股子嫉妒的味儿?哪儿不对劲儿呢?

        早年前,儿子对父亲还是言听计从,渐渐地,儿子羽毛渐丰,就不把父亲的话当回事了。特别是最近,儿子路途坦荡了,就有些飘飘然。儿子想,再这么永远长不大,会被同事耻笑的。

        车子驶进老家的集市。儿子打电话问:“爸,家里都准备了没有?要不要我买现成的东西?”

        父亲回话:“早准备好啦,你们人回来就行了。”

        “爸,就我们俩去吗?”

        “怎么?你不带你媳妇回来?你儿子呢?”父亲颇感意外,满是失落。

        “嗨,我老婆回她爸那儿了,你孙子准备中考呢,在争分夺秒咧。”

        父亲想了想,只好说:“好吧,那就我们俩吧。”

        儿子说:“爸,我除了带我司机,还想雇个人帮忙,我怕就我们俩忙不过来。”

        “什么啊,这事你好意思雇别人干?说出去你不怕别人笑掉大牙啊?不妥不妥绝对不妥。”父亲坚决反对,头摇得似拨浪鼓。

        儿子觉得父亲太过迂腐守旧了,呵呵地笑道:“哎呀老爸,这有什么呀,这在我们城里早就时兴让人代劳了。现在时代不同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哦。”

        “钱钱钱,你小子早晚掉进钱眼儿里去。”一提到钱,父亲特别激动,过于敏感了。

        儿子觉得好笑,心想:父亲许是一生清贫惯了,以至当儿子的每次送钱,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好像儿子的钱沾了什么毒似的。父亲总说:“有口粗茶淡饭,有件布衣遮体就行了,人过日子,就得像山泉般清清爽爽地淌。”想着父亲的话,儿子摇摇头。

        儿子让司机把车停下,雇了个人,一起往家赶。

        他们来到一座“豪华”的坟茔前,周围杂草丛生。去年他们送的花圈、纸品虽然遗落了,但是那些骨架还傲然地竖在那儿呢。

        四个人齐动手,满头大汗。之后,父亲让儿子把祭品摆上,父亲说:“清明节不是有国家规定的假日吗?人人都忙着回家祭拜祖先,你倒好,满嘴借口。我问问你,你能有什么事比这事还急?”

        儿子呵呵一笑。其实儿子就想跟城里人学,掏钱请人代劳。路途迢迢又难走,实在是懒得回来。

        父亲问:“臭小子,你不会忘了你爷爷生前是干什么的了吧?”

        儿子说:“怎么可能忘?不过呀,你这话都听得我耳朵生出茧子来了。我爷爷当年是公社书记呢。这不,每个清明节都有别人送的花圈。”

        父亲说:“是啊,你爷爷生前也是赫赫有名的,你看乡亲们为你爷爷造的坟就是不一样。告诉你,生前再怎样奢侈,终归是一撮黄土为伴,倒是名气源远流长,你看看,你爷爷的墓前,哪年少了别人的花圈?”

        儿子默默无语。

        “好名气是我们为官的根本啊,我们就求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在我们家,只有坦荡做事的人,百年后才能归位祖宗墓地。当年我刚升县长时,你爷爷就是这样告诫我的。”

        才升为区长的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传承”是小说叙述的中心:爷爷把良好的家风传给父亲,父亲将其传给儿子,希望儿子很好地传承下去。 B . 开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后文的“清明节”相呼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 C . 儿子每次给父亲钱的时候,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有点不放心,他唯恐这钱来路不正。 D . 对于父亲无数遍地讲爷爷的事迹,儿子早已心生厌烦,只是碍于孝道,唯恐父亲生气才特意装出喜欢听的样子。
    2. (2) 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 (3) 小说结尾部分写父亲向儿子叙说爷爷的事情,这一情节安排有多重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七、名著阅读
  • 11. 《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自己家乡金陵女子的生平判词。请你填写下列判词对应的人物姓名。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③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八、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什么?是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郭沫若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是闻一多愿将自己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青春是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周身的汗水,“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撤退”;是抗洪抢险战士满身的泥泞,“洪水不退,我们不退”;是志愿者们专业的服务和热情的笑脸,“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