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北辰区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模拟(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13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组
  • 1. (2020·北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安排等,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浑然天成的作品,其      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情致。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失衡乃至不惜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情感显得      ,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行云流水      韵味      悠然自得 B . 笔走龙蛇      意蕴      悠然自得 C . 行云流水      意蕴      安然自若 D . 笔走龙蛇      韵味      安然自若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中也每每可见。
    3.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苏、昭的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B .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C . 中国书法是随着中国历史不断发展前进的,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后续的小篆,再到金文、隶书、楷书等,书法体系逐步形成。 D . 序,也作“叙”或称“引”。“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叫前言(如《兰亭集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0·北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SARS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SARS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关注,甚至谴责。

        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是源于实验室泄漏。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SARS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务春说。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

        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溯源猜想》2013年4月12日)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 (10%)和MERS (35%)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O),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O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O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年1月29日)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所之,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天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7日15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SARS病毒不符合一般传染病流行规律,没有在消失后再次流行,所以俄罗斯一些科学家证实了它来自实验室。 B . 很多新发的传染病导致人们怀疑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SARS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贵。 C . 毒力和传播力是衡量一种传染病影响的两个维度,据此分析,新冠病毒肺炎在传播力这个维度上远低于SARS。 D . 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黄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SARS病毒是否源于实验室泄漏,英国、俄罗斯专家存在较大分歧,英国专家认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制造出来类似病毒。 B . 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RO指数。 C . 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原因是有人存在科学不端、不察行为,且人为制造病毒成本不高。 D . 施韦泽在综合中国古代伦理观念和欧洲传统思想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要敬畏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
    3.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在论述“SARS病毒是否是人为制造的”看法时,运用了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B . 材科一引用陈继明的说法来证明至今未发现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这一说法备受诸多人士的关注。 C . 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 D . 三则材料尽管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围绕“传染病毒与疫情”展开,为人类应对病毒及疫情积累经验。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0·北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授江东提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面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仿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外戚郭倪、郭僕,窜岭表,天下之。知太平州。时边患甫定,岁 , 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佑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权辩其冤,或谓“佑自诬服,得无嫌于党逆乎?”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初,盗起郴黑风峒,罗世传为之倡,势张甚。湖南所在发兵扼要冲,义丁表里应援,贼乏食,懈,主兵者稍坚持之,则就禽矣。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贼阴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义丁皆恚曰:“作贼者得官,我辈捐躯坏产业,何所得!”于是五合六聚,并起为贼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朝廷调江、鄂之兵屯衡、赣,而命龙泉守军吉守节制焉。吉守率师往,几为贼困,池兵来援失利。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贼始惧,走韶州,为摧锋军所败,势日。群盗次第平。居安在军中也,赏厚罚明,将吏尽力,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江西人祠而祝之,刻石纪功。徙镇襄阳,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

        嘉定十五年,迁工部侍郎。时方受宝 , 中朝皆动色相贺。入对,首言:“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言极切至。居安以书生,于兵事不学而能,必诛寇,非苟然者。卒,累赠少保。

    (选自《宋史·王居安传》,有删改)

    [注]①义丁,官府派遭的兵。②时方受宝,指当时皇帝的玉玺失而复得。宝,指皇帝的玉玺。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窜岭表,天下之               快:以……为痛快 B . 时边患甫定,岁               俭:节俭 C . 贼乏食,懈                   少:略,稍微 D . 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           蹙:窘迫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授江东提刑司干官           ②良入,具告沛公 B . ①将副刘佑怨家诣阙告密       ②谁大王为此计者 C . ①居安在军中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 . ①徙镇襄阳,言者罢           ②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B . 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C . 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D . 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4.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居安的“擅长兵事”的一组是(  )

      ①既至,条奏便民事                  ②劾外戚郭倪、郭僕

      ③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        ④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⑤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              ⑥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

      A . ③⑤⑥ B . ①③④ C . ②④⑥ D . ①②⑤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居安任江东提刑司干官时,遇到不可行的事情,面对无人敢触犯的提刑使王厚之,他当面力争,一点也不屈服。 B . 王居安任太平知州期间,将副刘佑含冤入狱,他给当权的人写信为刘佑辩白,虽然遭人嫌疑,他也不为所动。 C . 黑风峒的盗贼因为某些官员的错误做法而得到官府的任命,那些抛家舍业的官兵听说后,一怒之下也三五成群地起兵做贼了。 D . 王居安统帅官兵依次平定了众盗贼,江西人建祠堂纪念他,刻石碑记载他的功劳,他却因此被贬到襄阳,在那闲居了十一年。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

      ②土地玉宝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

      ③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

    7. (7) 根据文言文阅读材料,概括王居安的形象特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0·北辰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B . 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 C . 诗人描绘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D . 诗人独居异乡,内心茫然,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怅惘的形象。
    2. (2) 请从写景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3. (3) 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如何邀请友人?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五、句子默写
  • 5. (2020·北辰模拟) 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 (2) 总角之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3. (3)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4) 李白《蜀道难》中“,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巨大的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5. (5) 你所在的中学举办成人典礼,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有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常在于险远”,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要想看到这种奇景异观,“”,让我们挽携意志,带着理想出发吧!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 6. (2020·北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蜜

    刘云

        秦巴山区的蜜是很好吃的。早先吃蜜,只知道那些蜜是随了油莱花开、小麦花开,或者玉米花开酿成出来的,会吃蜜的,一尝就知道,这是菜花蜜,这是麦花蜜,这是包谷花蜜。

        从川道地方到秦岭深处的宁陕县工作,一待就是八九年,对于吃蜜,终于大开了眼界。知道了世上最好的蜜都是长在森林里的,于是知道了什么是搬树蜜、槐花蜜、草药蜜、百花蜜。这些森林地带出产的天然蜜,比起早先吃过的川道上的庄稼蜜,不知好上了多少倍。

    离开宁陕多少年了。去年底,宁陕筒车湾镇年轻的镇委书记到市上参加中青班培训,也给我带来一罐蜜,神秘地说,你尝尝,保准你想不到是什么蜜。我笑道,宁陕还有什么好蜜呢?一尝就傻了!这蜜完全不同于经验中的天然蜜!看颜色,是深红色,或更像是酒红色,不同于一般的天然蜜。时至秋末,那蜜已然结晶,拿到窗前迎着阳光细瞅,蜜的颗粒清晰可数,粒粒饱满,表面似有张力,在阳光下,深红渐渐变为金红,闪着滋润的光点,像阳光下冻了千年万年的老冰晶。尝了一小口,完全是浓郁的果香,像苹果香,也像木瓜香,还有几分葡萄香。那蜜香在舌尖上回味良久,久久不化,像是黏住了,然后慢慢渗透到喉咙里,化到整个身心,也化到我双眼发光的神色里了。问:这是什么蜜?答:海裳蜜!

        这蜜产自筒车湾镇的海棠园村,故名海棠蜜。提到海棠园,我眼前立马现出那个深藏于大山之巅的小村,那是南秦岭中数一数二的汉江支流汶水河边一座高大的山,名高望山,站在汶水河看山,得仰视,昂立着脖子看半天,眼花了,也还看不清那山的全貌。上山一条蜿蜒三十多里的山路,仅能通行小拖拉机,沿路都是深厚的林木,一路上没有一户人家,没有田地,就是各样的树木。上到山顶,一处山顶小盆地出现在眼前,百十户人家,一眼就看得出这村人多地少,这就是海棠园村。

        我脑子里又现出另一番景象,就是整个小盆地里沟沟岔岔、坡上,岭上,房前屋后,路边,水塘四周,山岬上,半坡林带里,长着无处不在的海棠树,四五月时节,海棠园里海棠花漫山遍野地开放着,把这个季节其他植物,甚至田地、房屋全遮在海棠花海里了,海棠园村是名副其实的海棠世界。

        那个虽然有着海棠般的美丽、宁静,却又十分贫穷的山村:那些年,我们每年都会去海棠园,冬天去,春天去,四五月春荒不接时去,夏天防汛防滑时去,去接济看望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去慰问那年老无依的五保户。整个村子,在高高的山顶盆地间,无声无息,偶尔一两声狗吠,更显得村野的荒寂,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走完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小孩和满山草木,美丽的贫困是我们多年对海棠园村的无奈形容。

        今年四月,我专程去海棠园采访,村上陪同我采访的第一书记很是精神,秦岭的阳光和风已在他年青的脸上镀上一层山地色,他黝黑的皮肤让人感到成熟和亲切。他是来扶贫的硕士生,专门包抓村上的产业发展。第一书记一路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们的海棠树、海棠花、海棠蜜,他们的海棠蜂蜜合作社,他给我们指认着木瓜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还有一些当地土名字的海棠,教我们辨识这些海棠细微的区别,就像在说着家里的亲人。为采访海棠园村,我来时是做了关于海棠的功课的,我知道第一书记讲的海棠,恰是中国有名的“海棠四品”。海棠在中国的花谱和植物谱中,有着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国艳等等美誉。陆游有海棠句:“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张大千晚年画出《海棠春睡图》激动了画坛。但那些古人的心情,我们都来不及体会,在这个温暖的四月日子里,海棠因灿烂的阳光和我们的心情一样美好,海棠园的海棠千树万树繁花竞放,我们每过花树,都会遇到忙碌的蜜蜂在花间飞舞,偶尔扑上我们脸庞。

        与村蜂蜜专业合作社主任一照面,他似乎就认出了我,这位年过五十的乡下汉子,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第一批告别打工的返乡创业者,他挑头组建起海棠园村的蜂蜜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和打工农民兄弟养起海棠蜜。我们坐在合作社主任家阳光灿烂的院坝里,也坐在蜜蜂飞舞扇起的细小的风中,喝着女主人沏的浓浓的蜂蜜茶,唇齿间弥漫着海棠蜜的清香,眼前青山如屏,天蓝如洗,海棠花开正繁正香。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开头通过庄稼蜜和天然蜜的层层铺垫,引出了海棠蜜,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明作者的褒贬态度,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海棠园村地处偏远的山林,起初农民大多外出打工,作者过去也来这里帮扶,当时没有想到利用当地海棠树多花好的资源来发展。 C . 作者从视觉和味觉的角度来细致地描写海棠蜜颜色、形状和味香的与众不同,海棠蜜让作者忆起海棠园村这个美丽而贫困的山村。 D . 文中提到陆游的诗句和张大千的画,说明海棠影响大和作者采访准备得充分,而提到“海棠四品”也说明海棠园村发展定位很高。 E . 全文以“我”的采访为线索,通过他人介绍和我在海棠园村的所见所感,展现了精准扶贫后海棠园村的巨大变化。
    2. (2) 文章在叙述海棠园村的变化时,选取北京来的书记和合作社主任这两个人物来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请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化到整个身心,也化到我双眼发光的神色里了。

      ②秦岭的阳光和风已在他年青的脸上镀上一层山地色。

    4. (4) 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
七、名著阅读
  • 7. (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 (1) 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 8. (2020·北辰模拟) 阅读下面内容,按要求作答。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统帅着忠、悌、恭、信、敏、智、勇、毅等诸多道德规范。其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语句。

        在《三国演义》中,始终贯穿着以上儒家思想。特别是本书重点塑造的关羽,他的诸多事迹都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的很多情节更是将其塑造为忠、义、悌、信、敏、智、勇、刚、毅的超人形象。

    请结合小说中关羽的一个故事情节,阐述作者是如何体现《论语》中“仁”的思想的?(字数不少于100字)

八、材料作文
  • 9. (2020·北辰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孔博曾以全区前30名的成绩考进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密云农村创业,曾四处碰壁,吃尽了苦头,但最终还是开办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密农人家”,这个平台,如今已经拥有一年3500万的销售额,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乡亲致富。

    材料二:许多毕业生打算毕业后当网红。当记者追问原因,回答多是“网红挣钱多”“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调查显示,的确有一部分网红凭借颜值等获得暴利,却往往是昙花一现,而真正的网红需要在网络上“深耕细作”。当代青年的择业观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青年的选择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