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烟台市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练习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5 浏览次数:13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 《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效果明显,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 . 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且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 . 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 . 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养生讲究“起居有常”,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 . 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 . “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病从心起”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3. (3) 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B .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C . “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D . “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话

    陈果

    夫人出差,儿子趁机赖在姥姥家过夜,家里只剩下老妈和我。晚饭后,陪她在客厅坐下,对着电视上的大明星,我默默道声久违了,多保重啊。搭理我的却是老妈:今天柔力球队一朋友听人说你在文联,问我文联平常干吗,我又没文化,哪里说得清。哈哈笑过,我告诉她,三天两头,我们都在唱唱跳跳,写写画画。

    这么说,你们的工作就是玩?

    我差点没有笑出来。转念一想,她说的也对,玩音乐,玩摄影,玩文字,玩戏剧……越爱玩越受欢迎,越会玩越受尊重。因此我答,准确讲,我们的任务是陪人玩儿。

    老是玩,哪来那么些钱?老妈帮别人操心好像比打柔力球还上瘾。

    看来咱家的理论学习是该跟上了。不能高屋建瓴,我只有深入浅出:就拿咱家来说吧,贴春联挂灯笼总还不成问题。

    老妈松了一口气:该省还得省着用啊!

    总算是调到一个频道了。我告诉她,今天一整个下午,我和同事都在围绕一个项目做减法。

    省下的钱,可不能吃吃喝喝——嗬,她拿自己当了领导!

    这么多年,你啥时见我用公家的钱款冒充过自己的脸?

    意识到话走了岔路,母亲很快回过身来:伞底下站一个人是站,挤一挤,站两个人也是站,是这么回事吧?

    老妈原来深藏不露——这话她听了至少会高兴三天,可她没这福气,因为我没说出来。

    尽管内心高山流水,我给她的却只是风平浪静一句话:我们可一直是这么干的哈!

    她对这话来了兴趣,你说这句话,有人相信吗?

    当然有啊,我说,你相信,你相信比谁相信都重要。

    电视上的人走马灯换着,可不知啥时候起,我的眼里已只剩下母亲。

    她眼里装的却是沙子,冷不丁就来了这么一句话:家里被你扔得到处是书,家里来个人,还以为在摆地摊。

    我承认,这段时间,对于阅读,我前所未有地贪婪。一本本摊开的书,都没有看完,却一本都不舍得合上。走到哪里就看哪本,这是我的福气,也是母亲此刻缭绕话中的火气。要是她知道,我办公室还有一个午间落脚的大书摊子一样的地方,真不知火星子会蹿起多高。

    可她似乎并不真正打算把火烧到我身上。老妈总是容易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过错,她说,也怪那时条件不好,农活把啥都挤一边去了,害得你现在看见书喜欢成这个样子。

    同样冷不丁的,老妈又翻出来一个话题:有事没事扑到电脑上,你就不觉得累和烦?

    我呵呵一笑,天天打柔力球不累,有空写几个字也就不烦。

    柔力球天天都可以打上几回,你写两年三年,也不见写出个成品东西。老妈的语气,是心疼。

    就像种地,只要种子撒下去,收成再不好,总能收几粒粮食。我安慰她,更像是安慰自己。

    写完一本书,能挣不少钱吧?她说这句话,显然是受电视里高亢的歌声启发:黄金闪闪亮,昂,昂,昂!我知道我现在为啥看电视看得少了。

    当然!我斩钉截铁告诉她,至少够用一年。

    老妈显然很高兴,但她脸上的花瓣还没彻底绽放就因我后面的话凋落一地。我说,光是买米买盐打酱油的话,保证够用一年。

    那还是别写了,老妈说,一天到晚喊颈椎疼,原来是折本生意。大不了,以后我炒菜时把盐放得再淡点。

    她能说出后一句话来是我没想到的,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我笑了,她也笑了,笑得还有点不好意思。

    生活中的动人时刻,往往就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降临;这样一个时刻的美好是无以言说亦无需言说的,也许多少年后它仍会在时间深处向你招手,你也因此感动于人间淡而悠远的味道。你会感恩上苍的馈赠,并对光阴之手发酵亲情的娴熟充满敬意。而在此时,我对老妈说的却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埋头拉车,所图不过是心里的踏实和安稳,就像你把我们养大的动力,并不在于有朝一日,把儿子当鸡鸭一样卖掉。

    老妈定定看着我,脸上表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从错愕、迟疑、释然到熨帖的过渡。我从那个过渡里看到了我在她眼里的陌生,我,或者说,组成这个我的某一个部分,她是头一次看见。一个人活了整整四十年才发现,那个给予他生命并朝夕相处的人,自己对他的认识其实并不精确、并不完整,我们这一生,活得是多么的仓促和潦草啊!

    好在她的表情是以一种轻松舒坦的方式靠岸。这个世上,现如今,这是我最要看重的脸色。

    (选自2019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夜话的话题涉及与“我”相关的方方面面,饱含着母亲的关切之情;母亲主动发问,看似随意而突兀,其实不少可能是她思忖已久的问题。 B . 母亲针对“我们可一直是这么干的哈”所说的“你说这句话,有人相信吗”,表面上是质疑,其实内心也蕴含着安慰,同时更是一种提醒。 C . 在与母亲交流的过程中,“我”至少有两次没有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直接说出来,这是因为“我”觉得跟母亲之间在年龄和文化上存有代沟。 D . 这次夜话对母子二人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既让母亲对“我”有了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这淡而悠远的人间亲情更深刻的感受和体悟。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常见的生活场景写起,无意中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夜话情境,使下文母子二人切入交流话题显得非常自然,极易令读者产生代入之感。 B . 画线句子用花瓣的绽放与凋落,生动刻画了母亲的笑容由浮现到消失的瞬间切换,细致表现出母亲试图掩饰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微妙心理。 C .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种极其简单直白的方式表达出对母亲表情和脸色的关注,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深沉厚重,蕴含着感恩尽孝的无限深情。 D . 文中的对话部分,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风格特点既与人物的身份极度契合,又与夜话的情景高度贴合。
    3. (3) 这篇散文的段落相对简短,甚至出现独句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4) 这次“夜话”,对你如何与父母相处有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 , 而西至河雍也。

    秦缪公相百里矣。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 , 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文公召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 “子无辞。”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甚由此欤

    (节选自吕不韦《不苟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B . 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C . 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D . 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缪公,谥号“私”,春秋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为谋臣,颇有作为。 B . 殽之耻,指晋、秦争霸过程中,晋军曾在殽地被秦伏击而溃败一事;晋秦两国关系因此由友好转为敌对。 C . 相国,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先后设相,称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D . 西戎,此称谓最早来自周代,为古代西北戎族总称;中原人称四方各部落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武王身边五个大臣没有一个替他系带子,说明贤明的君主不随意责求臣民,而忠诚的辅臣也不必去苟且迎合。 B . 秦缪公之所以能够开疆拓土、称霸西戎,与他让臣下遵守道义、不做职分之外的事情以及依法施政有密切关系。 C . 百里奚向秦缪公求情失败后,劝公孙枝尽快逃离,公孙枝却转而到闹市中诉苦,百里奚迫不得已对其论罪行罚。 D . 臣贤君明是成就霸业之本,赵衰面对赏赐不抢功邀功,体现了臣贤:晋文公不吝奖赏,有功辄赏,则彰显了君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

      ②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5. (5) 由余归缪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尹鹗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平。

    红烛半条残焰短,依稀暗背银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两句是环境描写,深秋寒夜,冷月当空,万籁俱寂,渲染出静谧萧索的气氛。 B . “等闲成”一改“难眠”之常用写法,写了好梦的轻易而至却倏忽而逝,别出心裁。 C . “巡”二句承接上句,写主人公“幽梦”难续,因无法记起梦中情景而幽怨难平。 D . 下片前两句看似写烛,实则写人,室内的红烛残焰暗淡,与人的现实状态相映相融。
    2. (2) 最后三句在抒发情感上有哪些特点?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两句,表达自己辞官归来,倚靠窗子、居于小屋时的满足心情。
    2. (2) 杜甫《登高》中的“”两句,写出诗人晚年漂泊异乡、孤苦多病的艰难状态,读后令人凄怆不已。
    3. (3) 如果不以史为鉴,将会重蹈历史覆辙,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是在向当时的统治者敲警钟。
六、语言表达
  • 6. (2020高一上·安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则“农村体育生在家训练82天”的视频火了。刘传贺今年18岁,是安徽宿州市一名高三体育生。疫情期间不能返校的他,独自在家坚持训练了80多天,没有跑道,泥土地上照样健步如飞;没有器械,缺少工具,_______,轮胎、砖头_______;无人指导,拍摄视频让教练____动作;缺少陪练,家人助阵充当临时“计时员”“发令员”;6点起床,7点上网课,9点开始体能训练……两个多月来,刘传贺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文化课和体能训练一天都没落下。为了目标________,这份自律令人感动。

    疫情发生后,不少人在家“云办公”,生活“无接触”。对于那些不方便出门者,有人总结划分出两种生活状态::另一种则是放任自我,得过且过,毫无疑问,刘传贺是前者。

    ②_。看了刘传贺的视频,有人留言说自己也要锻炼身体,不再浪费光阴;也有人捡起了自己因工作忙碌而丢到一边的爱好,决心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份付出,都能够收获幸福。路再远,只要脚不停,就有到达终点的一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地制宜    齐头并进    斧正    全力以赴 B . 因地制宜    齐头并进    纠正    尽力而为 C . 就地取材    轮番上阵    斧正    尽力而为 D . 就地取材    轮番上阵    纠正    全力以赴
    2. (2) 请在文中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每一份努力和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都能够收获幸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 7.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会有很大助力作用,我国起步较晚,但市场需求很强烈,国家的力量和资本的准备也比西方要充足。我们目前正在通过抓智慧城市、智慧中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逐步向低碳中国、绿色中国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目标迈进。在施行智慧化管理以后,整个城市将会出现一些新的面貌,很多问题可以一次性得到解决,甚至不出门在网上就可以得到解决。

  • 8. 下面是新冠肺炎发展及防控救治流程图示,请将其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30字。

七、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

    读了上面这句话后,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