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4 浏览次数:1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日,“凡尔赛文学”在网上引起热议。其特点是运用文字来表现生活的奢(mǐ),常常通过一些反向的表述与调(kǎn),不经意地透露出自己的优越生活。 B . 城市像人体一样有经(luò)、脉搏、肌理。因此,城市治理须下足绣花针般的功夫。“地摊经济”如果一(hòng)而起,各个城市积累的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 C .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湖州走出了一条叠代升级的产业转(xíng)之路,一条美美与共的城乡蝶变之路,一条活力(bèn)发的改革开放之路。 D . 王献之的《中秋(tiè)》,(zì)意挥洒,气势如龙,连绵飞舞,是东晋草书的巅峰之作,历来为世人称到。梁武帝萧衍称之为“绝众超群,无人可拟”。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性叙事的一个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这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态度。这种“了解之同情”,既是对笔下历史人物境遇的感同身受 , 也是向受众传递美好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白居易和洪昇在《长恨歌》与《长生殿》中,都分别对杨玉环的身世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他们宁愿相信杨玉环不是死了,而是得到了救赎。【乙】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性传说不仅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民众,甚至影响了邻国日本的许多民众,直至现在中日合作的电影《妖猫传》。依然传承着这个传说。

    温柔敦厚另一条要旨是不贩恶。【丙】人性最大的恶之源,是情绪上的恶,从“我就是看那个人不顺眼,看不得那个人好”,到“我就要不择手段干掉他”。这样的人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确实都有,但这样的人格不值得写进诗性叙事的文艺作品之中。现在有些宫斗戏就在写这样不可理喻的“情绪恶人”,导致网友纷纷留言想把剧中人弄死,甚至有网友直接迁怒于演员。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感同身受 B . 寄予 C . 传承 D . 不可理喻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近期民航局再度收紧国际航线,国际航班的取消仍在增加。目前已有数十家境外航司改用代金券代替现金执行退票,这给代理商造成了更大回款和投诉压力。 B . 近年来,浙江非常重视与中西部地区省市的非遗交流,以“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为载体,连续三年开设“非遗扶贫专区”,给传承人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C . 刘慈欣写道,两百年后人类的生存空间应该已经不是问题,太阳系中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地球如果最终可以养活一千亿人,这些资源则可以维持十万个地球。 D .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使用“定向变形组装”方法,研制出具有仿生结构的高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性能,有望成为其替代品。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 , 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但是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并不是因为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 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文化教养、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 5. 阅读右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在发生变化……

    1. (1) 根据这幅漫画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16个字。
    2. (2) 简要分析这幅漫画的创意。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数字贫困户”不容忽视。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60岁及以上网民只有0.6亿,还有近2亿的老年人没能搭上信息快车。对此,千万不要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叹,这里面很可能有你我的家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已经深深嵌入了时代烙印,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代沟只会越来越明显。今天还算玩得溜的中年人,不是也看不懂“新世代”了吗?未来,我们会不会也是“数字贫困户”呢?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对于今天这批“数字贫困户”来说,所面临的不只是生活不便,而是真真切切的歧视与不公。看起来,不少老年人会发语音、会抢红包、会在朋友圈点赞,但在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他们的学习成本依然很高,这就是“数字鸿沟”。 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写到的“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用在这里恰如其分——触网不顺利,往往会扩大老年人在社会经济地位、健康、收入等方面累积的劣势。

    如果说互联网应用不友好,至多是让老人们的体验不佳;但倘若应用或者内容包藏祸心,那么可能就会诱发多重危险。不幸的是,老人们似乎正在陷入这种困境。一些保健品销售手段不断升级,通过大数据精准抵达;有的“套路贷”与时俱进,甚至量身打造了“以房养老”等骗局;还有一些自媒体哗众取宠、谣言丛生,却成为老年人的重要信息来源。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数字鸿沟”的后果,在它一路高歌前行时,“信息穷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波澜曲折。

    (摘自扶青《数字时代,请等一等老人!》,见《南方日报》2020年8月26日)

    材料二:

    (摘自《人民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根据相关研究,当前“银发网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有些老年人想上网,却跟不上时代节奏,不会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软件;其二,有些不法分子针对老年人上网布设陷阱,一些老年人网络识别和防范能力不强,容易轻信谣言、陷入骗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提醒我们,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引导老年人健康上网、安全用网,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科技发展是对人类的馈赠,老年人也应该成为受益群体。整体上看,数字时代的数字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应该更加注重解决老年人的使用难题,不能让他们由于不懂二维码、不懂APP而失去了通过手机看病挂号、打车出行的机会。比如,在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就是弥补“数字鸿沟”的有益之举。

    “数字鸿沟”要填平,清理那些针对老年人的“数字陷阱”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报告显示,约2/3的受访中老年人在互联网有过上当受骗或者疑似上当受骗的经历。让老年人“会上网”,而且也要免于被骗,离不开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比如,应用平台可以打造老年人专用模块,开启过滤、提醒等功能,将一些诈骗信息和病毒软件拦截在外;又如,一些手机厂家推出亲情守护模式,家人可以远程删掉垃圾短信、终止诱骗支付等。为老年人净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网络基础设施、软硬件应该从老年人实际出发设计友好使用程序,来自家庭成员的耐心劝导、情感陪伴也十分重要。服务更温馨,设计更合理,让权威、健康、有趣的内容真正传播到老年人身边,才能营造好善待老年人的数字生态。

    (摘自喻思南《帮助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见《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0日)

    1. (1) 下列对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遭遇上网危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发展速度快,数字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如通过扫二维码买单、通过APP挂号等,而部分老年人对此接受能力有限。 B .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保健品的销售手段不断升级,套路贷与时俱进等。一些老年人的网络识别和防范能力不强。 C . 车站、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没有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D . 对老年人来说,在互联网深度交互领域,学习成本颇高;从社会角度看,没有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老年网民没有搭上信息快车,这会扩大他们在社会经济地位、健康、收入等方面累积的劣势。 B . 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将人们分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信息穷人”就是指触网不顺利的人。 C . 根据材料二,年龄与遭遇保健品诈骗的概率成正比,年龄越大,概率越高;老年男性再婚意愿强于女性,更易被骗。 D . 面对“数字鸿沟”,我们应设法弥补或填平。此外,家人的耐心劝导和情感陪伴也有助于营造善待老年人的数字生态。
    3. (3) 根据材料,针对网络保健品诈骗,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予以防范?(写出4条)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寒秋

    【俄】蒲宁

    那年六月,他来我们庄园做客,我们一向把他视同家人,因为他已故的父亲生前是我父亲的挚友和邻居。

    圣彼得节那天,向大家宣布了他是我的未婚夫。可是好事多磨,七月十九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了……

    九月,他来到我们家,总共只待了一昼夜,他要上前线去了,所以前来辞行。晚饭后,端来了茶炊,很快窗户就蒙上了一层茶炊的水汽,父亲望了一眼窗户说:

    “今年秋季来得出奇地早,也出奇地冷!”

    那天夜晚,我们俩都平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谈一两句无关紧要的闲话,以掩饰各自的思绪和感情。父亲仰靠在圈椅背上,抽着烟,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妈妈戴着副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又一针地缝一个小小的丝袋(我们俩都知道她在缝什么),这既使人感动,又叫人不寒而栗。父亲问:

    “这么说你还是决定天一亮就走,不吃早饭啦?”

    “是的,如果您允许的话,天一亮就走,”他回答说,“我实在是依依不舍,可是没有办法,家里的事还没有安排好。”

    父亲轻声叹了口气:

    “那就听便吧,我的亲爱的,既然你明天一早就走,我跟妈妈该去睡觉了,因为我们明天无论如何要送送你……”

    母亲站起身来,给未来的女婿画十字祝福。餐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用扑克牌通关,想卜卜吉凶,他默默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他问:

    “你想出去散散步吗?”

    我心头越来越沉重,无可无不可地回答道:

    “好吧……”

    他在外室穿大衣时,仍在想着什么心事,并露出可爱的笑容,念了费特的两句诗。

    多么寒冷的秋天啊!

    披上你的围中和大氅吧……

    “可我没大氅,”我说,“下面的诗句呢?”

    “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

    看——在黑压压的林间

    仿佛燃起了火焰……”

    “什么样的火焰?”

    “当然是比喻月亮升起。这些诗句中洋溢着田园式的美丽的秋光。‘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那是我们祖父母的时代…….噢,我的天,我的天啊!”

    “你怎么啦?”

    “没什么,亲爱的,我只是感到忧伤,同时又感到高兴。我非常非常爱你……”

    着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餐厅和阳台,来到果园里。起初,周遭是那样地黑,我得抓住他的衣袖才能走路。后来,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他停下来,转过身去指着宅第说:

    “瞧,那些窗户亮得多么奇特,只有秋天才会这样。如果我能活下来的话,我将永远记住这个晚上……”

    我默默地望了他一眼,他拥抱住裹在瑞士斗篷中的我,凝视着我的脸,说:

    “多么晶莹的眼睛啊,”他说,“你觉得冷吗?完全是冬天的气候了。如果我战死沙场的话,你总不至于立刻就把我忘掉吧?”

    我心里想:“要是他真的战死沙场了呢?难道我很快就会把他忘掉?要知道世上的任何事情到头来都会忘掉的。”我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坏了,慌忙回答说:

    “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你要是死了,我也活不下去啦!”

    他沉吟了片刻,慢慢地说道:

    “那何苦呢?如果我被打死了,我将在那个世界耐心地等候你,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

    我伤心地哭了起来……

    翌日清晨,他走了。妈妈把昨晚上缝好的那个护身袋戴在他的脖子上,护身袋里放着她父亲和祖父当年打仗时戴过的那尊小小的金铸的圣像。

    一个月后,他在加里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呀!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我历尽沧桑。一九一八年春,那时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她总是挖苦我:“喂,伯爵小姐,您日子过得怎么样?”我那时也在做买卖,就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摆个摊儿,把我仅剩下来的一些家什——一只戒指啦,一根十字架项链啦,一条蛀坏了的毛皮领子啦,兜售给戴毛皮高帽、穿军大衣、不扣纽子的士兵们。有一回我在摆摊儿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心肠好得少见的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没几天,我就嫁给了他。四月里便跟他一起去叶卡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孩子。那孩子,是去投奔志愿军的,我们走了差不多两个礼拜,我扮作村妇,穿着树皮鞋,他穿一件破旧的哥萨克农夫的上衣,留着夹有白须的黑色络腮胡子,我们在顿河和库班住了两年多。两年后的冬天,我们跟其他许多难民一起,冒着飓风,由新俄罗斯克渡海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在海上,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于是在整个人世间,我就只剩下三个亲人。丈夫的侄子和他年轻的妻子,以及他俩的一个刚满七个月的小女孩。过了一段时间,侄子和他妻子又渡海回克里米亚,把孩子留给我抚养。从此他们下落不明。我还在君士坦丁堡住了很久,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小女孩。后来,我带着她,就像许多人那样,到处漂泊,我们什么地方没去过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希亚、比利时、巴黎、尼斯……那小女孩早就长大了,住在巴黎,成了一个十足的法国女人,长得十分漂亮,可对我却毫无情义,她在一家巧克力商店里当营业员,用她那涂着银色指甲油的保养得很好的纤手,把一盒盒巧克力包在如缎子一般光滑的包装纸里,再用金色的带子把它们扎好。而我呢,一直住在尼斯,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早在一九一二年,我曾到尼斯观光旅游——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怎么会料到日后尼斯会这样对待我呢!

    当年我曾轻率地说,他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可是他死了,我却照样活了下来。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此后所经历的一切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儿到他那里去了。

    (本文有删节)

    1. (1) 简要分析小说中“未婚夫”的形象特点。
    2. (2) 小说在对话中引入费特诗句有何效果?
    3. (3) 小说详写离别的夜晚,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有何用意?
    4. (4) 探究“寒秋”在作品中的深刻意蕴。
三、古代诗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张廉卿序

    【清】吴汝纶

    孙况、扬雄,世传所称大贤,其著书皆以成名乎后世。孙卿书称说舂申,《法言》叹安汉公 , 皆干世论之不韪,载而以告万世者,世以此颇怪之。吾则以谓凡著书者,君子不自得于时者之所为作也。

    凡所以不自得者,君子之道,不实以谀人,而当世贵人在势者,必好人谀已。十人谀之,一人不谀,则贵人恶其做己,十人者恶其异已。贵人与贵人比肩于上,十人与十人比肩于下,上恶其傲,下恶其异,虽穷天地、横四海,而无与容吾身,吾且于书也何有?于此有一在势者,虽甚恶之,而犹敬乎其名而不害伤,则君子俯嘿而就容焉,而以成吾书。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已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察其褒讥所寓,得其疑且似者,且曰“此诗我也,此怨非我也”,则从而齕之矣。盖必其章章然称道叹羡我也,大乃始慭置而相忘焉。拔君子也,其志话,其行危。其不枉卖而谀人众。著于天下后世。及其为书,则往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以为吾意之是非,后有君子读吾书而可以自得之矣,安取彼訔訔察察者为?嗟夫!此殆君子所遭之不幸,其用意至可悲。而《诗》三百篇所为,主文而谏,孔子之《春秋》所为,定、哀之际微辞者也。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二子之书,意其在此。

    吾既推而得之,会吾友张廉卿北来,为书告之。复书曰:“子言是也。”盖自廉卿之北游,五年于兹,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今兹湖北大吏走书币,因李相国聘廉卿而南,都讲于江汉。廉卿,今世之孙扬也。见今贵人在势,皆折节下贤,不好人谀己,其所遭,孙、扬远不如。其北来也,自李相国已下皆尊师之。老而思欲南归,而湖北君所居乡,其大吏又慕声礼下之如此。吾知廉卿可以直道正辞,立信文以垂示后世,无所不自得者。独吾离石友,无以考道问业,疑无问,得无告,于其归不能无怏怏也。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书赠之,以为别。

    【注释】①安汉公: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元年),以王葬为太傅,号安汉公。②俯嘿:低头无语。③李相国:李鸿章,因其时李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故称相国。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言》叹安汉公之               懿:美德 B . 实以谀人                       枉:歪曲 C . 主文而谏                         谲:多变 D . 子言是也                         殆:大概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孙卿书称说春申                      缦立远视,望幸焉 B . 而犹敬乎其名而不害伤                恐年岁不吾与 C . 为书告之                            有所不得已也 D . 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况曾在著作中称颂春申君;西汉末年扬雄著有《法言》,赞扬王莽。世人皆以为阿谀之辞,作者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 B . 君子品行高洁,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在著书时,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多“微辞”,在作者看来,其用意令人悲叹。 C . 作者称赞张廉卿就是当今的孙况、扬雄,对李相国等贵人多有谀词,这是作者以“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期望后世能明白他的心志。 D . 文章从世人对孙况、扬雄的批评说起,议论为主;后叙写两人友谊,交代写作缘由。全文旨在说明作家著书立说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己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

      ②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赣上食莲有感

    【宋】黄庭坚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 , 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 , 拳如小儿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 , 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注释】① (jí):本指牛羊角集聚在一起,这里形容莲子挤在一个莲房,尖头一一露在外边。②幺荷:指莲心。③甘餐恐腊毒:香甜的东西吃久了会受毒害。④素食:吃白食,指尸位素餐。⑤制芙蓉裳:用莲花做衣裳,象征人的高洁。出自《楚辞•涉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 (1) 周敦颐《爱莲说》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操守。此诗中亦有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而诗人显然是少数食莲知味之人,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诗人所知之“味”的?
  • 1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万章问曰:)“何以谓之狂也?”(孟子)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孟子•尽心下》)

    1. (1) 孔子说的“中行”指的是    ▲    。孟子认为,狂者以古代贤人为榜样,而行为上却难以做到;而狷者指的是    ▲    的人。
    2. (2) 在与人交往问题上,孔子和孟子对狂者、狷者的态度有何异同?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1) ,言之必可行也。,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2. (2) 且臣少仕伪朝,;本图宦达,。(李密《陈情表》)
    3. (3)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楚辞•渔父》)
    4. (4) 总角之宴,,不思其反。(《诗经•氓》)
    5. (5)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四、作文
  • 1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适应自己?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