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南宁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25 浏览次数:27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应用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 . 倒车雷达 B . 声呐探测 C . 超声碎石 D . B超检查
  • 2. 疫情期间,小明在家学习,为减少噪声干扰将门窗关闭。以下控制噪声的方法与小明相同的是(   )
    A .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 . 在道路旁设置隔音墙 C . 张贴禁止鸣笛标志牌 D .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 3. 以下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 . 初春,冰雪消融 B . 盛夏,荷叶上的露珠 C . 深秋,大雾弥漫 D . 严冬,窗上的“冰花”
  • 4. 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80℃ B .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20m/s C . 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2cm D . 人的心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30s
  • 5. 《法制在线》节日报道了一则警方利用“声纹”侦破特大诈骗案的新闻。“声纹”指的是声音的(   )
    A . 振幅 B . 频率 C . 音色 D . 响度
  • 6. 下列做法中,能加快蒸发的是(   )
    A . 给装酒精的瓶子旋紧瓶盖 B . 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 C . 把蔬菜装袋放入冰箱冷藏 D . 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 7. 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 手影的形成 B . 水中倒影 C . 笔“折断”了 D . 海市蜃楼
  • 8. 身高为1.5m的小明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当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时,关于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 1.5m像变大 B . 2.5m像变小 C . 3m像不变 D . 5m像不变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登月舱返回地球,质量变大 B . 1kg棉花比1kg铁的质量小 C . 铁块熔化成铁水,质量变大 D . 把钢棒轧成钢板,质量不变
  • 10. 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 . 甲和乙 B . 甲和丁 C . 丙和乙 D . 丙和丁
  • 11. 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通过这滴水可以看到玻璃板下的字变大了。此水滴的作用相当于(   )
    A . 平面镜 B . 放大镜 C . 投影仪 D . 照相机
  • 12. 用玻璃或磨光的大理石装饰的高楼外墙,会造成“光污染",原因是(   )
    A . 光的镜面反射 B . 光的漫反射 C . 光的折射 D . 光的直线传播
  • 13. 下图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装置,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

    A . 改变光线AO入射的角度 B . 改变纸板与平面镜的夹角 C . 绕ON向后转动纸板F D . 绕ON向后转动纸板E
  • 14. 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速度之比为3∶1。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 . 2∶9 B . 9∶2 C . 2∶1 D . 1∶2
  • 15. 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树像的位置变高了,图中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 16. 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从同地点开始向东行驶,图是两车运动的s-t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乙车的速度为0.5 m/s C . 在3s时,甲车相对乙车向东行驶 D . 4-6s乙车的速度等于甲车的速度
二、填空题
  • 17. (2020·贵港) 安静的考场内能听到翻阅试卷的声音,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产生的,并通过传入我们的耳中。
  • 18. 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现象;其中红、、蓝三种颜色的光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 19. 2020年7月23 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载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座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在升空过程中,“天问一号”相对于“长征五号”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如图所示,测得“天问一号”某部件的长度为cm。

  • 20. 寒冬,开着暖气的汽车门窗关闭时,发现车窗玻璃的(选填“内侧”或“外侧”)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
  • 21. 如图中的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 22. 图是某小球从空中落入水中的频闪照片,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6cm。小球下落过程中,从A位置到D位置做(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从A位置到D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m/s, 经过C点的速度为m/s。

三、作图题
  • 23.                  
    1. (1) 如图所示,请将折射光路图补充完整。

    2. (2) 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四、简答题
  • 24. 炎热的夏天,小明把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冷冻室降湿,忘了及时拿出。拿出来时发现矿泉水全部结成冰,而且瓶子鼓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瓶子表面还出现了白色粉末。请解释瓶子鼓起和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的原因。
五、实验题
  • 25. 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实验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下表是每隔1min所记录的实验数据。

    t/min

    0

    1

    2

    3

    4

    5

    6

    7

    8

    T/℃

    89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1. (1) 如图甲所示,应按照(选填“白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实验器材,图中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2. (2) 由表格可知,水的沸点为℃。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3. (3) 在评估交流时,有同学提出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种缩短加热时间的办法:
  • 26. 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 (1) 实验时,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以保证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2. (2) 若将蜡烛置于光具座的B点处,移动光屏可以使烛焰在光屏上成(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 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 (3) 若将蜡烛从B点移至A点的过程中,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蜡烛移到C点,移动光屏(选填“能” 或“不能”)承接到像。
    4. (4) 若图中光屏上已呈现清晰的像,现将另一个凸透镜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应将光屏适当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可以使光屏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 27. 小明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1. (1)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牛奶,如图甲所示,牛奶的体积为mL。
    2. (2)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调至标尺零刻度线处,小明发现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 或“右")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3. (3) 把量筒中的牛奶全部倒入一个质量为20g的空烧杯中,并用天平测出总质量,如图丙所示,则牛奶的质量为g, 牛奶的密度为kg/m3
    4. (4) 小明的测量方法会导致所测牛奶的密度比真实值偏(选填“大”或“小”)。
    5. (5) 小红用另一种方法测出了牛奶的密度,测量过程如下∶

      ①往另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h1

      ③将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缓慢倒入牛奶,直至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再次为m;

      ④用刻度尺测出的深度为h2

      ⑤请写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 牛奶=(用所测的物理量和 表示)。

六、计算题
  • 28. 某雕塑的质量为48kg,它采用密度为2.4×103kg/m3的花岗岩制成。求:
    1. (1) 雕塑的体积;
    2. (2) 用密度是0.9×103kg/m3的蜡按1︰1的比例复制此雕塑,该复制品的质量。
  • 29. 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驶向山崖的过程中,火车在距离铁桥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到达铁桥,同时火车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20s后,火车完全从桥上通过。已知桥长600m,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求:

    1. (1) 火车的速度;
    2. (2) 火车的长度;
    3. (3) 鸣笛时,火车到山崖的距离。
  • 30. 如图甲所示,一个容积为500cm3的薄壁柱形容器放在电子秤上,先向容器中缓慢注入某种液体,直至注满,电子秤的示数与液体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再将一个质量为216g的铝质空心小球缓慢放入容器中,小球浸没并沉底;当液体停止溢出后,测得容器、容器内剩余液体和小球的总质量为816g,已知铝的密度为2.7×103kg/m3 , 求

    1. (1) 容器的质量;
    2. (2) 液体的密度;
    3. (3) 小球的体积;
    4. (4) 小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