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04 浏览次数:17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语堂认为,儒家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活力。在他看来,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第一、孔子学说的重点在人世间,是积极进取的。第二、孔子学说有一整套理性的思想体系。第三、孔子学说提倡知识。第四、孔子学说具有包容性。

    因此,林语堂认为,尽管西方现代思想对儒家学说构成了挑战,但是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林语堂认为,道家的思想虽然消极遁世,但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同时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林语堂说:“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代中国人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满足’。”如果它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林语堂说中国中堂立轴和瓷器上的绘画,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上面画着一家男女老少,正在欢天喜地过大年或庆丰收。另一种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坐在松荫之下,体会天人合一的意境。这两种题材分别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观念。林语堂认为孔子的学说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而由道家演变出的道教有之。道教代表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则付之阙如。

    总之,在林语堂看来,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所以,道家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道家的哲学之思想者不少。

    林语堂认为,佛教思想虽然也是消极的,但是在哲学上以及人生态度上同样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在哲学方面,孔子的哲学,只有德行上的哲理,而佛教却含有逻辑的方法,含有玄学,更含有知识论。林语堂说佛教在中国影响之大,以至于改造了孔子哲学的本质,导致了理学的诞生,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学者的信仰:在宗教方面,“在一个混乱的国家。一个宗教以世界为空虚,可能是逃避尘世悲痛多变之生活的去处”。它可以使人们淡漠一切世事俗务,实现精神的宽慰和解脱。林语堂说,“一个忠实的佛教徒确比常人来得仁爱、和平、忍耐,来得慈悲”。此外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佛教寺院多在高山名胜之地,烧香拜佛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旅游、欣赏风景的机会等。所以,同道教一样,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

    林语堂坦承中国文化存在的缺陷,他认为中国文化固有优处,弱点亦多,同西方相比,“我们的社会观、人生观,至少落后人家二百年”。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他认为主要是理学吸收了道家与佛教的消极因素的结果。林语堂说,儒家学说在孔孟、墨子时代还是动的哲学,孔子本人就是“活活泼泼的世故先生、老练官僚”,少有静观宇宙的话,注重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到孟子时代,更讲求大丈夫之论,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到了宋代,由于濂溪、横渠、二程等人出入佛、道十几年,深受道家“主虚、主静、主牝、主柔、主无为、主不可见欲”的影响,再加上佛家看破世情之法,天下事越无可为了。所以,林语堂认为只要我们直追孔孟,找到儒家的中心思想,与西方比较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以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摘编自姚传德《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结构》)

    材料二: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并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              

    邴正: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历史中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形塑了伟大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素有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神话是民族精神最本色的闪光。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蕴含着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伟大精神:天塌了,女娲采石补天;洪水来了,大禹导河治水:头断了,刑天挥舞干戚:没路了,愚公立志移山:天之高远,夸父追逐太阳!中华民族素有家国一体的博大胸怀,主张敬老扶幼,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准则。中华民族素有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视天下为己任,追求普天同乐的理想境界。《论语·颜渊》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抗疫中展现的伟大精神力量,很多都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

    陈卫平:回望两个多月来的抗疫,社会各界展现的“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精神最令人印象深刻。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以责任为重的深厚传统,如孔子的“行义”和墨子的“贵义”,都具有“义不容辞”之意,即对于必须扛起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的,因此必须为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负起责任,为此可以弃置个人利益。孟子说“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即以关怀天下为己任,具体来说就是对家庭邻里、社稷百姓、自然万物肩负起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责任。

    (摘编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

    1. (1) 材料一中林语堂关于道教及道家思想的阐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教在古代得以传播,说明了儒家思想不能完全满足人内心的欲望。 B . 与追求“合家欢”的儒家不同,道家追求个人享乐和“天人合一”。 C . 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浪漫派,有力滋养了中国文化中的田野风特征。 D . 中国文化存在缺陷,,其中道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语堂认为,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一样,其积极意义都大于消极意义;他还认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活力。 B . 受佛、道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进取精神有所降低,只要找到其中心思想,就能恢复儒家思想的活力,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C . 从材料二看,这两位被采访者都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本次抗疫斗争的胜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产生的正面影响。 D . 这两则材料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述时,都先列出相关史料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 (3) 下列四个问题中,填在材料二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何理解抗疫斗争中彰显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B . 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现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C . 抗疫斗争中彰显出来的精神既有深沉的历史厚度,也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D . 抗疫斗争中彰显出来的精神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何理解这一精神力量。
    4. (4) 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文化的构成要素。
    5. (5) 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的红围巾

    青霉素

    一弯月斜挂在天上,远处的坟葬岗幻化成了一屉黑馒头。

    真是馒头多好,要是花妮蒸的馒头就更好了。柳根觉着肚子一阵咕噜,天黑前喝的一碗地瓜干子汤,几泡尿都出来了。磕磕绊绊,柳根手脚并用,路边蒺藜草拉得手生疼,离坟葬岗还有最后一段路。

    昨天一大早,花妮就站在村头的大碾上宣传区里下达的指示,号召年轻人积极参军保家卫国。花妮的爹是村长,她爹牺牲后花妮就当了村长。花妮说了半天,没人响应,花妮有些生气,大声说:“鬼子不赶走,永远没有好日子过!鬼子每次进村,谁家的房子没被烧过?

    谁家的粮食没被抢走过?搞得人人害怕家家挨饿!”

    好多人不抬头,他们知道花妮说得有道理,但他们更知道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死人,都不想先报名,他们是眼看着花妮的爹领着担架队走的,也是眼看着花妮的爹被抬回村的。

    花妮站在大碾上使劲地盯着柳根,她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带个头儿,她知道柳根懂得自己的意思,可柳根低着头不看她。她看到站在柳根旁边的山柱正看着自己,只是山柱的娘死死地抱着山柱的胳膊,不松手。

    “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花妮喊出这句话时,眼里盈满了泪。

    “我报名!”山柱挣脱他娘的胳膊,向前跨了一步。

    “我报名!”柳根也向前跨了一步。

    花妮含着两眼泪,笑了。

    “我先说的!”山柱看着柳根一脸得意。

    “我先想的!”柳根狠狠地瞪着山柱。

    周围的乡亲都笑。有了开头,不少年轻人都报了名。打鬼子是大理,大理谁都懂。只是花妮又犯难了,柳根和山柱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山柱出了主意,让花妮白天把她的红围巾放到坟葬岗她爹的坟头上,深夜子时他们两个各自去取,谁先取来交给花妮谁就娶她做媳妇。山柱知道柳根的胆子小得芝麻粒似的,看见一段绳头儿就以为是蛇,从小一块儿长大,谁不知道?他谅柳根不敢去。

    柳根一口答应下来,他输不起了,他不能没有花妮。

    柳根终于来到坟葬岗,他一眼就看到花妮她爹的坟头,是新坟头,招魂幡还插在坟头上,远远看去,影影绰绰像个鬼影子。一股冷风吹过,柳根脊背发凉,但他很快镇静下来,自己给自己壮胆:“就要去打仗了,战场上低头抬头都有死人,我是爷们儿,怕什么?”心里想着,柳根还是狠狠地挠头发。他听人说过,男人走夜路,挠头发会发火光,神鬼避让。柳根边挠着头发边向坟头跑去,嗷嗷地喊着,冲锋一样。

    真有红围巾!柳根太熟悉它了,他送给花妮的,能不熟悉吗?他记得给花妮围上时,花妮的脸比红围巾还红。忽然,一个黑影扑向柳根,抢走红围巾,一阵风似的没影儿了……

    一串鞭炮声响过,山柱迎来了他的大喜日子。山柱把戴着红围巾的花妮娶进门,山柱的狗亲昵地围着花妮摇尾巴。

    三天后,参军的年轻人离开村庄走了,花妮领着乡亲们站在村口送行。远远地,山柱和柳根不时地回头向她挥手。山柱高举手中的红围巾,旗帜一样走在队伍的前头。一向很坚强的花妮怎么也站不住,双手抱着村口的一棵柳树,一脸的泪。

    柳树长得很大了,花妮的双臂已经围不过来,她举手在树干上抚摸,又轻轻地拍打着。

    “花奶奶,你在干吗呀?”一群孩子从她身边走过,手里拿着新折的柳枝,叽叽喳喳像一群小鸟。

    “奶奶看柳树呢!”她说着伸手摸孩子们的头,一脸的笑。

    “花奶奶,给你一根柳枝,明天是清明了,要插在大门上的。”一个孩子说。

    “好啊。”她接过柳枝,看着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远去了。

    “我也该回家喽!”她揉揉腰站直身子自言自语,“回家和面蒸馒头,摆上供桌,明天那两个家伙又该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0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喊出“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时花妮“眼里盈满了泪”,这一细节着意表现其内心动摇,却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B . “嗷嗷地喊着,冲锋一样”向花妮爹坟头跑去,这看似勇敢的行为其实是柳根来给自己壮胆的,恰恰说明他是深爱着花妮的。 C . 小说中的柳树见证着、承载着花妮对山柱、柳根浓浓的情感:送别时寄寓着对他们的依依不舍,年老时则寄寓着深深的怀念。 D . 结尾一群孩子的出现可谓别具匠心,作者借花奶奶巧妙地将孩子的幸福快乐与山柱和柳根联系起来,突出了他们牺牲的意义。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景物描写,既营造了紧张森然氛围,又呼应了下文柳根饥肠辘辘的状态,巧妙刻画出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理。 B . 花妮爹牺牲一事虽着墨不多,但对村里人的思想和行为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花妮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C . 小说在内容上先写柳根夜赴坟葬岗,再叙述前情,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D . 小说没有交代柳根等人参军后的情况,仅用一棵柳树完成时间切换,尽管淡化了主题,但是却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 (3) “远去的红围巾”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 (4) 如何看待花妮的情感世界?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熙,字原学,鄞人,布政司庆孙也。幼有异禀。尝大书壁间曰:“立志当以圣人为的,逊第一等事于人,非夫也。”年十六丧母,水浆不入口数日,居倚庐三年。弘治十二年举殿试第二。孝宗奇其策,赐第一人袍带宠之。授编修,进侍讲,迁右谕德。以不附刘瑾,出掌南京翰林院事。父丧阕,起故官。

    世宗即位,进翰林学士。兴献王大礼议起,熙偕礼官数力争。及召张璁、桂萼为学士,方献夫为侍读学士,熙昌言于朝曰:“此冷褒、段犹流也,吾辈可与并列耶?”抗疏请归,不允。既而尊称礼定,卜日上恭穆献皇帝谥册。熙等疏谏曰:“大礼之议颁天下三年矣,乃以一二人妄言,欲去本生之称,专隆鞠育之报,臣等闻命,惊惶罔知攸措。窃惟陛下为宗庙神人之主,必宗庙之礼加隆,斯继统之义不失。若乖先王之礼,贻后世之讥,岂不重累圣德哉。”不得命,相率伏哭左顺门。遂下诏狱掠治,复杖之阙廷,遣戍。熙得福建镇海卫。

    既璁等得志,乃相率请释谪戍诸臣罪,皆首及熙,帝不听。熙年且七十,给事中田濡复请矜宥,卒不听。居十有三年,竞卒于戍所。隆庆初,赠官赐恤

    子坊,字存礼。举乡试第一。嘉靖二年成进士。出为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寻谪通州同知。

    免归。坊博学工文,兼通书法,而性狂诞。熙既卒,家居贫乏,思效张璁、夏言片言取通显。

    十七年诣阙上书,言建明堂事,又言宜加献皇帝庙号称宗,从配上帝,世宗大悦。未几,进号睿宗,配飨玄极殿。其议盖自坊始,人成恶坊畔父云。明年复进《卿云雅诗》一章诏付史馆待命久之竟无所进擢归家悒悒以卒晚岁改名道生别为《十三经训诂》类多穿凿语。或谓世所传《予贡诗传》,亦坊伪纂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九》)

    【注释】①大礼议: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其无嗣,便由其堂弟朱厚熄(兴献王之予)继位,是为明世宗。后明世宗与武宗1日臣们在以谁为其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其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上产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世宗在坚持追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其为献皇帝,加封生母为兴国皇太后。②冷褒、段犹:汉朝大臣,为官没有原则,一味秉承上意。③本生:养子对亲生父母的称呼。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年/复进《卿云雅诗》/一章诏付史馆/待命久之/竟无所进擢/归家悒悒以卒/晚岁改名/道生别为《十三经训诂》/类多穿凿语 B . 明年/复进《卿云雅诗》一章/诏付史馆/待命久之/竟无所进擢/归家悒悒以卒/晚岁改名道生/别为《十三经训诂》/类多穿凿语 C . 明年/复进《卿云雅诗》一章/诏付史馆/待命久之/竟无所进擢归家/悒悒以卒/晚岁改名/道生别为《十三经训诂》/类多穿凿语 D . 明年/复进《卿云雅诗》/一章诏付史馆/待命久之/竟无所进擢归家/悒悒以卒/晚岁改名道生/别为《十三经训诂》/类多穿凿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殿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乡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也叫“廷试”。 B . 翰林学士,官名,常以有文学才能的朝臣担任,一度成为皇帝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 C . 赐恤,指官吏死后,根据其生前功劳大小,追赠官爵,褒封谥号,并给其家属抚恤金。 D . 庙号,旧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开国君主一般为祖)某宗之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丰熙以孝侍亲,情深意真。母亲去世,多日汤水不进,住倚庐守孝三年;父亲去世,服丧期满才重新担任原职。 B . 丰熙才华卓越,皇帝赏识。参加殿试,高中榜眼,皇帝却赐予第一的袍带以示恩宠,授职编修,自此步入仕途。 C . 丰熙直道而行,敢于直谏。大礼之议发生之时,丰熙便偕同礼官力争,甚至不惜多次伏地哭谏,终究难遂心愿。 D . 丰坊性情狂诞,有违父意。丰坊生活穷困,为求得通显,不惜逆父志,建议给献皇帝加庙号称宗,遭众人厌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大书壁间曰:“立志当以圣人为的,逊第一等事于人,非失也。”

      ②既璁等得志,乃相率请释谪戍诸臣罪,皆首及熙,帝不听。

    5. (5) 丰熙性格刚直,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旧

    杜甫

    地下苏司业 , 情亲独有君。

    那因丧乱后,便有死生分。

    老罢知明镜,悲来望白云

    自从失词伯,不复更论文。

    【注释】①苏司业:指作者朋友苏源明,司业为学官名。②望白云:陶渊明曾写《停云》诗思念好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下”二字点明好友已经去世:着一“独”字,则体现出二人交情之深无可替代。 B . 颔联写出诗人不愿接受阴阳相隔的残酷现实,悲痛可见;再与首联相应,愈显悲痛。 C . 自照镜衰老己至,望白云悲从中来:颈联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孤独伤感之意尽现。 D . 整首诗紧紧围绕题目“怀旧”展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人及自我感伤之情。
    2. (2) 诗人在后两联中是如何表达悲痛之情的?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①,② ”两句写出屈原诚信待人却受猜疑、忠心耿耿反遭诽谤的现实,这也是屈原心生怨愤而作《离骚》的重要原因。
    2. (2) 陆游《书愤》中“”两句,采用列锦手法,将名词有序排列,使意象两两相对,简洁而巧妙地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3. (3)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中,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能借道给晋侯讨伐虢国时,借用谚语“”和“”,一正一反,来形象阐明虞、虢两国的密切关系。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水背倚的山脉莽莽苍苍,葱葱茏茏。它们与湖水常年作伴,将自己的身影永久性地寄存在湖水那里,从不打算哪天取走。清晨,山坡上水汽弥漫,草木犹如酣睡在梦里。那是湖水的馈赠,赖此馈赠,群山得以更加葱郁了。待到夕阳衔山,山的轮廓被一圈光晕笼罩,空前明晰,山上的草木也都影影绰绰地生长到湖里去了。若是大雨过后,山上一水儿的黛色,湖里也是一水儿的黛色,山容水意,与米家的水墨将要没有分别了。。晴好的夜里,万里无云,月亮就整个儿倒映在湖水里,湖水反射着皎洁的月光,像极了大银盘中装着小银盘。有云就更好,月朦胧,水也朦胧,缥缥缈缈,逗引人无尽情思。在这样美好的晚上,湖仍旧缄默,一如智者;山依然宽博,宛若仁人。月自多情,专心投怀送抱;水鸟更兴奋得睡不着觉,絮絮叨叨地讲述它们白天的自由与欢乐……这些,湖与山自然也是听得懂的,②      , 只是偶尔荡一荡水波,摇一摇草木,权作应和。我很清晰地知道,这是命运赐予我的一段美好时光,它让我安安静静地坐对江山,看所有一切有序地生了,灭了。好像时光也如这所有的一切,不断地来来往往着,那样有条不紊,又那样不管不顾。

    1. (1) 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比  夸张  排比 B . 拟人  夸张  对偶 C . 比喻  拟人  对偶 D . 比喻  对比  排比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上的草木也都倒映在湖里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语言表达
  • 7. 请根据下面这段科普短文,给暗物质下一个简要定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它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科学家测算,暗物质粒子每秒的运动速度/220千米,是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300倍。暗物质和它自己以及其他物质不发生除了引力以外的作用,促使宇宙膨胀时在自身引力下形成特定结构的首要物质类型。暗物质播下了宇宙丝状结种子,随后可见物质才聚集在一些由暗物质建立起来的引力点上,并最终形成了星系。

  • 8.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对加拿大常驻联合国大使所言“中国在新疆的做法毫无疑问符合《灭绝种族公约》对种族灭绝的定义”进行了有力回击。

    赵立坚先用具体数字进行说明:2010年至2018年,新疆维吾尔族人口从1017万上升至1272万,增加255万,达汉族人口增幅的12.5倍,更是加拿大人口增幅的约18倍。接着他提问对方:“我想试问这位加拿大大使,如果他非要找出谁最符合种族灭绝的定义,恐怕受迫害的不是维吾尔族,而是加拿大人民吧?”

    赵立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彰显了外交辞令的逻辑力量。请你根据下列提示,说明其辩论的逻辑思维过程。

    1. (1) 如果新疆存在针对维吾尔族的种族灭绝行为,,而事实上,因此,认为新疆存在种族灭绝行为的说法是错误的。
    2. (2) 新疆维吾尔族的人口增幅是加拿大人口增幅的18倍,如果说新疆存在种族灭绝的行为,,那么,认为新疆存在种族灭绝行为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学校几名高三学生家长聚集在校门口,声称自己的孩子听不懂物理课,要求更换该班的物理老师。学校认为,轻易更换老师会带来很多弊端。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舆论哗然。

    《都市报》想围绕此事做一期专题节目,邀请评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假如你是受邀人之一,请就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贴合背景,切合身份:文体特征鲜明,逻辑层次清晰;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