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

更新时间:2021-02-24 浏览次数:15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数据中比较符合实际的(   )
    A . 教室内窗户的高度大约为 1m B . 国歌演奏一遍的时间大约是 3min C . 一本物理书的质量大约是 200kg D . 水在 4℃时密度最大
  • 2. 科学考察队乘坐橡皮艇顺流而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以考察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 B .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C . 以河岸为参照物,考察队员是静止的 D . 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河岸是运动的
  • 3.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雨滴落到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 . 市区内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 . 医生利用听诊器为心脏病患者诊断病情时,听诊器可以增大心脏振动的幅度 D . 发声体振动的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 4.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冬天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 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不需吸热 C .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D . 寒冷的冬天,跑步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 5. 下列有关平面镜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我们能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是像发出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B . 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C . 人站在平面镜前,当镜面向人倾斜时,像的位置会发生改变 D . 当人靠近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
  • 6.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出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如图所示的图像,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 . 当 u=20cm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 . 当u<10cm时,光屏上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D . 在物距从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也逐渐变大
  • 7. 下列有关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任意两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后,一定会会聚在焦点上 B . 远视眼镜是凸透镜,老花镜是凹透镜 C . 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D . 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之后,也有可能会相交在一起
  • 8. 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 . 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C .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D .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温度和状态无关
二、多选题
  • 9.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峰多巧障日”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B . “池水映明月”水中的明月是月亮的实像 C . “潭清疑水浅”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D . “瀑水喷成变”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 10. 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和密度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B . 氧气瓶内的氧气在使用的过程中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C . 一只玻璃杯,从地球带到月球后质量不变 D . 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三、填空题
  • 11. 甲乙两个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同向行进,他们运动的 s-t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甲的速度是m/s,10s 后两人相距m,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 12. 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 13. 当别人咀嚼饼干的时候,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在咀嗓同样的饼干的时候,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主要是靠传播,后者的声音主要靠传播的,的传声能力较强(三空均选填气体或固体)。
  • 14. 炎热的夏天,小明在家望写作业,汗流不止,于是打开了电风扇、这时他看了看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的示数(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他感觉到凉快了很多这是因为风扇吹的风加快了汗液
  • 15. 夏天人们在大树下乘凉,乘凉的范围实际上是大树的,其原理是,我们在树下还可以看到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太阳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 16. 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鱼鹰正在向下俯冲捕食。鱼鹰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通过湖面反射所成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它的像向(填靠近或远离)湖面的方向移动。
  • 17. 如图所示,小明和爷爷到鱼塘捕鱼,为了叉到鱼,小明应该向着到的鱼的(选填“正上方”、“正下方”或“身上”)叉,这是因为光线从水斜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了(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 18. 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电视机的透控器是利用(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利用另一种不可见光来工作的设备是(选填验钞机。或夜视仪)
  • 19. 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所成的像为正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方向(填改变不改变),此时所看到的像是(选填实橡,或虚像)。

  • 20. 如图所示,点燃的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会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会(选填变大或变小),所以热空气(选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 21. 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 图像。分析图像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实验时所用量杯的质量是kg,该液体的密度是kg/m3 , 体积是60cm3的该液体,质量是g。

  • 22. 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 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会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现象。
    1. (1) 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 (2) 白烟是(选填固液或气)态;
    3. (3) 汗的形成是(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四、作图题
  • 23. 如图所示,MN为水面,S是水面上的一个点光源,P为水下鱼的眼睛。请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画出∶

    ⑴鱼所看到光源S的像S'的大致位置;

    ⑵上述现象中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图片_x0020_100007

  • 24. (2020·抚顺) 如图所示, 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经凸透镜折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请画出:

    ⑴S点发出的入射光线;

    ⑵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⑶凸透镜左侧焦点 的位置。

五、计算题
  • 25. 一位修路工人在长为 480 m的大桥正中间维修路面,一辆装有重型机械的卡车在离左侧桥头720m 处,以15 m/s 的速度匀速向大桥驶来:
    1. (1) 卡车匀速行驶到左侧桥头需要多久?
    2. (2) 为了使修路工人恰好能够安全的匀速跑到右侧桥头上,修路工人匀速奔跑的最小速度是多少?
  • 26. 五一黄金周,小明的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小明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 (1) 请你帮小明妈妈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 (2) 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六、实验题
  • 27. 小玲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图:

    1. (1) 在烧杯上方盖有一个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
    2. (2) 实验中,如果不小心将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测得水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选填高或低)。水中气泡如图乙所示时,水(选填“没有沸腾”或“已经沸腾”)
    3. (3)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温度是℃,此时当地的大气压强《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标准大气压。
    4. (4) 如图丁所示,试管和烧杯中均装有水,用此方法进行加热,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所以 沸腾(以上三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 28. 小丽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1)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 (2) 他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自纸上,把蜡烛A点燃后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从A蜡烛一侧观察,B 跟前面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保持A、B 两只蜡烛不动,改变在 A 蜡烛一侧观察的角度,所着到的像(选填仍能或不能)与 B 蜡烛重合。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3. (3) 改变蜡蚀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薄做两次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A和B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并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4. (4) 小丽取走蜡烛 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像。
  • 29. 小聪同学选择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1) 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
    2. (2)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当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出了清晰的像,该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生活中的(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3. (3) 若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合适位置放一个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向远离透镜的方向适当移动光屏后像又清晰了,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是(选填填近视或远视)跟镜。
    4. (4) 在(2)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蜡烛不动,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后,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 30. 小明同学利用实验室中的器材测量盐水的密度。

    图片_x0020_397123317

    1. (1) 小明将天平放在上,然后进行调平。图甲是小明同学在调节天平平衡时的情景,请你指出他在操作上的错误∶
    2. (2) 小明先将空烧杯放在天平的盘,然后用 向另一侧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横梁恢复平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0g。
    3. (3) 小明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量烧杯与盐水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瑟码和游码示数姆图乙所示,则烧杯中盐水的质量是 g。
    4. (4) 小明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其示数如图丙所示。小明经过计算得出水的密度kg/m3小明用此方法测出的盐水密度比真实值偏(填大或小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