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题型复习:09文言文阅读题

更新时间:2021-01-04 浏览次数:293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0七上·洪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雪日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B . 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C . 撒盐空中可拟(也许) D . 未若柳絮风起(趁,乘)
    2. (2) 翻译句子。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 (3) 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
    4. (4) 把大雪纷纷的情景比作“柳絮因风起”妙不妙?为什么?
  • 2. (2020七上·揭西期中) 阅读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 

      而知新

      博学而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句是讲学习的乐趣。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 . 第(6)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 3. (2020七上·揭西期中) 阅读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参。②女:同“汝”,你。③特:只,只是,只不过。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反为女杀彘/元方入门不 B . 特与婴儿耳/门外 C . 子而不其母/则是无 D . 所以成教也/人哉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婴 儿 非 与 戏 也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3.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4. (2020七上·合肥期中) 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           

      择其善者而

      逝者如       

      白首悔读书迟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3)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从学习态度上来看:《<论语>十二章》“逝者如斯”的比喻,《劝学》中“黑发”与“白首”的对比,都在告诫我们要

      ②从学习方法上来看:《<论语>十二章》中,《学而》篇强调“”《为政》篇强调“”;而《劝学》则重在“”。(各用文中的一个字作答)

    4. (4) 《论语》中有不少成语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选文中出现的成语。
  • 5. (2020七上·芜湖期中) 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与人围棋 ,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 .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 . “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 . “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 (2) 翻译句子

      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 (3) (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4. (4) (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甲)

      (乙)

  • 6. (2020七上·惠州期中) 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俄而雪

      撒盐空中差可

      与儿女讲论文义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B . 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有点嘲讽兄子胡儿,认为他的回答没有兄女的好,谢太傅更欣赏兄女展现出来的才华。 C . 兄女的比喻“柳絮”一句较胡儿的“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更有诗歌意蕴,情感也更饱满。写出了大雪漫天飞舞之态、春天到来之感和对大雪的喜爱之情。 D . “寒雪”“内集”“大笑”“欣然”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 7. (2020七上·惠州期中) 阅读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1)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指勤奋工作。(2)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 (1)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飞事亲孝/去后乃 B . 师每休/逝者如斯夫,不昼夜 C . 皆铠习之/可为师矣 D . 不受/盛情难
    2. (2) 用三条“/”为下列句子断句。

      飞 曰 文 臣 不 爱 钱 武 臣 不 惜 死 天 下 太 平 矣!

    3. (3) 结合文段分析表现了岳飞有什么优良品质?
  • 8. (2020七上·新丰期中) 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句中带点的词语。

      太丘舍

      而去(

      元方入门不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3) 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反驳的?这表现他怎样的特点?
  • 9. (2020七上·新丰期中) 阅读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注释)①曹:辈。②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③义蕴:内在的意义。④发越:散播。⑤举:举出。⑥枵(xiāo)腹:腹中空虚。⑦极:通“亟”,急。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必加习(温习) B . 安可读(尽力) C . 然后思其义蕴(通晓) D . 极宜猛(反省)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但 读 得 一 篇 必 求 可 以 背 诵 然 后 思 通 其 义 蕴 而 运 用 之 于手腕之 下

    3. (3) 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读书的看法。
  • 10. (2020七上·黄浦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 (1) 请写出由第四则语录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 .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 .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求学、并提高学习效率的。
  • 11. (2020七上·普陀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 , 万里如一。周公不孔子,孔子亦不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绥,安抚。②恣,听任。③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 (1)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孤往者尝邺令()     

      周公不孔子(

    2. (2) 将文中的画线句进行断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 袁公问曰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 (3) 这则故事中,陈元方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 12. (2020七上·普陀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选文出自《世说新语》,是(朝代)(人名)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 (3) 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和“”。
  • 13. (2020七上·杨浦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尊君在)      

      下车之(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 (3)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4. (4) 读了本文,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 14. (2020七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而去(舍弃) B . 元方入门不(回头看) C . 同席读书(品尝) D . 管宁、华歆园中锄菜(一起)
    2.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向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4. (4) 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元方却“入门不顾”,这也算“无礼”之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5. (5) 结合两个选段的内容,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 15. (2020七上·萧山期中) 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②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陈太丘与友

      下车

      胡贼攻郡

      不忍

    2. (2) 请用三条“/”给划线句断句。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4. (4) 有同学关注了(甲)(乙)两文的出处,提出疑问,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助解答。

      疑问:两文均是元方与客人的对话,(甲)文编入“方正”门,而(乙)文编入“德行”门,《世说新语》的编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 16. (2020七上·永定月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尊君在不?(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 君与家君期日中。(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 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 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垂询”是谦辞)
    2. (2) 解释加点的词。

      太丘去:

      尊君在

      下车之:

      陈太丘与友行:

    3.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4. (4)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 17. (2020七上·南通月考)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 ,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了。

    1.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刘 氏 以 己 之 衣 遗 之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竞年如是

      乡里咸称其善       

      邻有贫乏者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②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与烛。

    4.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刘氏有哪些善举。
    5. (5) 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该怎么做?
  • 18. (2019七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 , 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溯:

      ②属引凄异   引:

      ③不及返顾  顾: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 (4)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 19. (2020七上·静海月考) 文言文阅读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入学舍:

      默记:

    2. (2) 翻译句子。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

    3. (3)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 20. (2020七上·静海月考) 阅读《论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不亦

      人不知而不

      吾日三吾身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3) 填空。

      ①孔子,名,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家。

      ②《论语》是一部记录的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朱熹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4. (4) 把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填序号)。

      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温故而知新。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⑥吾日三省吾身。

      讲学习态度的有:

      讲学习方法的有:

      讲品德修养的有:

  • 21. (2020七上·浦东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1) 《咏雪》选自《》,文中的“谢太傅”是东晋的政治家
    2.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

    3. (3) 翻译下面句子。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4. (4) 对“公大笑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 .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 .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 .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 22. (2020七上·滨州月考) 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 , 二人进火 , 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 , 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 , 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更相易夺:互相订正补充。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尊君在不    同“否” B . 仿佛之    志向 C . 陈太丘与友行   约定 D . 大人与客  谈话
    2.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中/不至 B . 言无/遗失 C . 仿佛/志之 D . 元方/时年七岁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 (4) 从甲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元方从小就聪明善辩,请你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他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 23. (2020七上·宝应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 , 焉别颜回!”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谢豫章的儿子。谢豫章:谢鲲,曾任豫章太守。②将:带领。③自参上流:自处于上等名流之中。上流,上等。④咸:全,都。⑤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对孔子的学说深有体会,孔子很赏识他。⑥尼父: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

    (乙)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 , 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曾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王丞相:即王导。②白:禀告,陈述。③矜持:拘谨。④坦腹:敞开上衣,露出腹部。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尔时已神悟      丞相郗信 B . 嫁女与焉       未若柳絮风起 C . 之颜回         无尼父 D . 访之,逸少       去后
    2. (2)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郗 太 傅 在 京 口 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 求 女 婿。

    3. (3) 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和句子。

      ①未若柳絮风起

      ②元芳入门不

      ③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

      ④与人期行,相而去。

      ⑤撒盐空中差可

    4. (4) 乙文出自《世说新语》的“雅量”,请根据助读资料,并结合选文内容探究其归为“雅量”的原因。

      助读资料:

      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不失名士风流。

  • 24.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1)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乎        说:②人不知而不    愠:

      不习乎        传:④必有我师      焉:

      ⑤博学而志      笃: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3)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 人不知∕而不愠 B . 传∕不习乎 C . 可以为∕师矣 D . 择其善者∕而从之
    4. (4) 选文的句子中有些谈学习方法,有些谈学习态度,有些谈品德修养,请各找出一例。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 2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选自《吕氏春秋》,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注释】①己亥:中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来纪年。60 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己亥是 其中的一年。

    1. (1) 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划一处)

      ①得一人之使

      夫“己”与“三”相近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家穿井         ②丁氏

      ③子夏         ④己亥也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4. (4) 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共同的道理?
  • 26.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戴安道:人名,即戴逵。②厉操:磨炼情操,使情操高尚,指隐居。③其兄:指裁逯。④式遏:指阻止害民之事,保卫国家。

    1.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或短语。

      ①寒雪日内集

      ②撒盐空中差可

      未若柳絮因风起(

      家弟不改其乐(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

    3. (3)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简练词意隽永的特点,[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乙]文则没有。 B . [甲]文先交代咏雪的背景,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层次分明;[乙]文则先叙事,然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 C . [甲]文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乙]文则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志向。 D .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4. (4) [甲]文中太傅为什么“大笑乐”?
    5. (5) [乙]文中“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这表明了兄弟二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 27. (2019七上·南宁期末) 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 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

      ②非学无以广

      ③淫慢则不能

      与日去

    2. (2)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 (4) 文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 28. (2019七上·柳州期末)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尝:曾经,从前。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 (1) 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 陈太丘与/友期行 C . 对子骂/父 D . 见/地有片金
    2. (2) 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谢太傅寒雪内集/吾三省吾身 B . 元方时七岁/与时驰 C . 太丘舍/一狼径 D . 华捉而掷去/ 宋丁氏
    3. (3) 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 . 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 C . 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D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理解:从话语中,可见友人是一个只会怪罪他人,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4. (4) 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 (5)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甲)(乙)(丙)文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三则故事。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最喜欢三则故事中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
  • 29. (2019七上·海珠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

    1.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剩骨            一狼得骨 B . 恐前后受其        盖以诱 C . 甚远            夫君子之 D . 后断其股        狼苫中探爪入
    2. (2) 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 . 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 . 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 . 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 30. (2019七上·河源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如故

      野有麦场

      暇甚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 . 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 . 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 . 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