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1-01-14 浏览次数:9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递、宏村坐落在皖南山区的黟县,它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_____,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马头墙的高大奇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韵致跌宕飞扬;灰白的屋壁被时间_____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天井、花园、房梁等都在无声地_____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和宏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_____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抱村穿户    涂鸦    显示    登载 B . 穿房入户    涂划    显示    登录 C . 抱村穿户    涂划    展示    登录 D . 穿房入户    涂鸦    展示    登载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马头墙的高大奇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 B .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跌宕飞扬的韵致,也有骄傲睥睨的表情 C .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韵致,也有跌容飞扬的表情 D .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自然与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 B . 大自然与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富有情趣,更合乎科学的生活居住环境 C .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础,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 D .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佯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不仅富有情趣,更合乎科学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 (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 .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 .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 3. (2020高二上·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 (1)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 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 . 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 (3)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 4. (2019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D .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2. (2)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
    3. (3)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 5. 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二)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秦王 , 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战国策》)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留侯张良  善:交好 B . 不如因善之  遇:相逢、会面 C . 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D . 而起  引:伸,挣扎
    2. (2) 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如“留侯张良”是封号加姓名的。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再如“左尹项伯”是官职加姓名。 B . 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帝王与臣下落座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落座,宾东向,主西向。 C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D . 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文中中庶子是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宫廷的侍卫。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 . 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的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 . 毫无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_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 . 《荆轲刺秦》节选的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的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残零落。 D .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 (2)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氓》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
    2. (2) 《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二句:“”。
    3. (3) 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他的德行而且诽谤中伤的两句诗是“。”
    4. (4) 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潦倒,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感叹“”。
    5. (5) 《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诗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阳光是一种天然的杀菌剂,经常把自己“拿”出去晒晒对健康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青睐高科技产品和保健品,。中国人晒太阳太少了,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很怕被太阳晒黑皮肤,只要出门便离不开眼镜、遮阳伞、防晒霜、长裙、手套等,。其实,烈日下的阳光确实需要做些遮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开所有的阳光。,人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增长得到促进,皮肤营养反而会得到改善。

  • 9.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概括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的三个特点,要求:每个特点不超过6字概括。

    本报天津5月16日电(记者陈建强) 迎接智能产业新趋势,聚力智能时代新发展,汇聚全球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企业领袖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16日在津开幕。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新进展、新趋势、新举措”为主题,将举办会议、展览、赛事和智能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集智能会、展、赛和智能体验“四位一体”的国际化平台。

    世界智能大会在3天的会议期间,将举办3场主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同时,还将以“智能科技领军人物”“智能科技产业”“国际交流合作”为主题举办18场专题论坛。

七、话题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哲学家康德给两人解惑。他跟第一人说: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打败了自己。

    “就是自己与自己的缺点,身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如懒惰、懦弱、凶残、贪婪、嫉妒等缺点,如贫穷、病痛、尔虞我诈等恶劣环境。”失败了则呈现的是一个丑陋、萎缩的面貌。丑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强大,美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弱小。他又跟第二个人说:你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你战胜了自己。“也是自己与自己的缺点,身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如懒惰、懦弱、凶残、贪婪、嫉妒等缺点。如贫穷、病痛、尔虞我诈等恶劣的环境”。胜利者呈现的是一个积极、美好的面貌,美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强大,丑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弱小。”康德最后说:“人生中,被自己打败是最可悲的失败,战胜自己则是最可贵的胜利。”

    请以“战胜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