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九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12-25 浏览次数:18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 1.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主要体现了西周(  )
    A .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 . 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 C .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 .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
  • 2. 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了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物力,是黴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
    A .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B .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C . 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D .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 3. 唐朝明确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 .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C . 实行分层决策的机制 D .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 4. (2020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A . 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 . 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 . 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 . 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 5. 明朝时期确立了进士观政制度,新科进士在观政期间的主要事务有:学习律令,以通政务:与其他官员一道外出办事,习练政事:草书奏折,议论政事,以习观察能力等。这一制度反映了明朝(  )
    A . 八股取士日益僵化 B . 注重培养官员务实能力 C . 旨在加强思想控制 D . 唯才是举选拔卓越人才
  • 6. 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 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专制皇权强化 C . 社会矛盾尖锐 D . 军机大臣懒政
  • 7. 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通过设立军机处,让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 .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 .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 .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 8. 《礼记》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汉代晁错认为“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廩,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两者都认识到统治者应该(  )
    A . 劝课农柔 B . 重视国家粮食储备 C . 轻徭薄赋 D . 防备水早自然灾害
  • 9. 商鞅曾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这段话体现的思想(  )
    A . 是维护土地公有制的客观反映 B . 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C . 导致了当时农工商业比例失调        D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 10. 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 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说明租佃方式(  )
    A . 逐步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 . 损害了地主阶级利益 C . 有利于新生产方式出现 D .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
  • 11. 下图反映了我国公元2-1078年人口变化情况,它表明该时期我国(  )

    A . 实现人口持续增长 B . 注重统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 . 人口分布南增北减趋势明显
  • 12.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一一农村市场一一半农村一一城市一一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业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部分农产品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宋时城市经济的发展(  )
    A .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 使农业完全实现了商品化
  • 13. 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清代200余年的外贸路线。这反映出晋商(  )
    A . 迫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 主要业务是经营对外贸易 C . 具有逐利与进取的双重品格 D .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14. 乾隆年间佛山“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昼夜烹炼,火光烛天",“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材料表明佛山(  )
    A . 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B . 已经出现劳动力市场 C . 冶铁行业分工较细 D . 工场手工业较为发达
  • 15.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天圆地方”、“上下四方”的空间概念,《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根据材料可知(  )
    A . 中国古代早期政权具有神秘色彩 B . 分封制下周天子实现了对领土的直接控制 C .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观念由来已久 D . 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君权神授”的思想
  • 16.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  )
    A . 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秩序 B . 有利于“仁政”思想实现 C . 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D . 维护奴隶制社会等级秩序
  • 17. (2020·滨州模拟) 《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 . 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 . 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 .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 . 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 18. 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 .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 .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 .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 .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 19. 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表明岳飞(  )
    A . 认为人应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B . 强调人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C . 深受汉代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D . 对程朱所倡修身养性非常推崇
  • 20. 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
    A . 背离儒家思想 B .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C . 主张经世致用 D .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 2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以求工……英军在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 . 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 . 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 . 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 . 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 22. 19世纪初,在关于长江三角洲贸易的描述中,凡言及苏州,就有“由苏州分销全省”等字眼;到了六七十年代,对于贸易过程的描述已变为“从上海携……前往苏州”等。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西贸易的扩大 B . 农民运动的冲击 C . 江南经济的衰退 D . 民族工业的兴起
  • 23.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派人到上海与列强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放弃公使进京。清朝官员认为,“进京一节, 万不能允”。这说明清政府(  )
    A . 主张与外国人平等相待 B . 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C . 拒绝与外国的直接交往 D . 仍然固守天朝上国尊严
  • 24. 《资政新篇》中,洪仁玎提出多条建议,如“兴车马之刹”、“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建议(  )
    A . 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 体现了落后性和空想性 C . 符合当时世界近代化的潮流 D . 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 25. 下表为1892一 1900年间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据此可知( )

    年度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价值(海关两)

    582.5万两

    457.4万两

    511.4万两

    561.8万两

    692.9万两

    844.4万两

    796.7万两

    1307.5万两

    1291.8万两

    A . 进入四川的商品在逐年增加 B .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C . 新口岸的开放加剧商品倾销 D . 商品输出是列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
  • 26. 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做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
    A . 消除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 B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 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 . 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 27. 16世纪初,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市场分销的中药材土茯苓价格奇高,几乎只有权贵才能消费;到16世纪末期,销往该地的土茯苓价格下降,普通民众皆可消费。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东西方贸易渠道的拓展 B . 中医药在欧洲得到普及 C . 社会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 . 价格革命改变消费结构
  • 28.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经常通过自己的团队起草制订各种他认为必要的法律,然后提交国会批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立法的方式被完全替代。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 立法主体的变化 B . 行政权力的扩张 C . 联邦体制的危机 D . 分权体制的质变
  • 29. “1941 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希特勒笑称,要在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迎战德军。”材料从侧面反映苏联(  )
    A . 战时共产主义成效显著 B .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突出 C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 D . 二战后的改革成就辉煌
  • 30. 1914- 2014 年这100年间,西欧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引起仇恨,却最终达成和解,走向联合。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西欧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  )
    A .  西欧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西欧联合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C .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发展 D . 为了加强西欧与苏联的经济联系
  • 31. 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的作用和影响,会因其作为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而削弱。但从1961年以来,其成员国己由最初的25国发展到1993年的107国和目前的120国。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目的不断增加反映了(  )
    A . 冷战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存在 B . 南北对话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C .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速度加快 D . 第三世界国家存在共同利益
  • 32.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故事中忠孝礼义克己形象的典型,而迪士尼版本下的花木兰是一个追寻自我、释放天性的自由主义形象。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A . 文化的统一性 B .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 文化的差异性 D . 文化体系的完整性
二、材料题(共3道大题,52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近现代西 方对外援助的发起国。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从1946年开始,美国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1961年美国率先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对外援助政策制度化。美国对外援助绝对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最多的,但是和其他援助国相比,用于对外援助的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是最低的。美国的对外援助涵盖面较为广“泛,外援目标体系中常常出现相互矛盾和缺乏连贯性的现象。
    ----摘编自 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万隆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1971 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的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

     

    ----摘编自《中国的对外援助》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作者

    代表作

    内容

    战国

    屈原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西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

    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唐朝

    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宋朝

    柳永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昊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元朝

    无名氏

    《中吕朝天子志感》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

    明朝

    冯梦龙

    《醒世恒言》

    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布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

    清朝

    曹雪芹

    《红楼梦》

    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到隋唐, 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 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权利的流转加快,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使土地的使用权和占有权得以分离,土地的使用权可以独立地进行流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宋代佃户有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

    ----改编自 侯加永《宋代的土地流转制度研究》、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共中央 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水利设施的兴修、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摘编自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