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滨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28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 论

    A

    春秋后期晋墓出土了牛鼻上穿有环的青铜牛尊

    春秋后期已经出现牛耕技术

    B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逐渐神学化

    C

    西晋时“关中之人,戎狄居半”

    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

    A . A B . B C . C D . D
  • 2. 《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 . 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 . 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 .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 . 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 3. 汉武帝时期制史的职责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
    A .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 选官制度的变革 C . 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D . 专制皇权的强化
  • 4.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   )
    A . 转嫁了财政危机 B .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 增加了财政收入
  • 5. 据《广东军务记》载:“十一日,(三元里)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逆夷各孤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这反映了(   )
    A . 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 . 民众抗英斗争的自发性 C .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 侵略战争失败的必然性
  • 6. 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 右。这一现象(   )
    A . 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 B .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 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 D .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
  • 7. 中国赴日留学生从1896年的13名增长到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美国的这议案意在(   )
    A . 与日本争夺中国的人才 B . 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 C . 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 . 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 8. 全面抗战初期,以亲日派汪精卫为代表的部分人上提出“亡国论”,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散布“中国速胜论”,中国共产党则提出持久抗战的理论。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 . 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形成 B . 中国抗战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C . 国民党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 D . 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 9. 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 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这一论述(   )
    A . 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B . 存在着照搬苏联模式的倾向 C .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D . 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10. 下表为中国1989-2000 年城乡贫困线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

    城市绝对贫困线(元)

    农村绝对贫困线(元)

    1989

    1433

    972

    1991

    1525

    1040

    1993

    1923

    1238

    1997

    3123

    1985

    2000

    3115

    1934

    A . 政府扶贫力度不断提高 B . 城乡贫困人口减少 C . 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拉大 D . 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 11. 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 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 B . 意在强调公民意识 C . 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 D . 重在限制个人自由
  • 12. 一西方学者对近代的某个历史事件作了如下描述:“没有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人格,就没有灿烂的文化。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该事件是(   )
    A . 文艺复兴 B . 宗教改革 C . 启蒙运动 D . 工业革命
  • 13. 周恩来总理在六十年代初访问非洲时曾指出:“今日的非洲已经不是十九世纪末或者二十世纪初的非洲了,非洲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战斗的、先进的大陆。”由此可推知(   )
    A . 非洲争取独立的斗争已取得了胜利 B . 中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反殖斗争 C . 非洲独立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 .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 14. 如图是日本画家福田繁雄创作于1975年的漫画《1945年的胜利》,描绘了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该作品(   )

    A . 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 B . 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 . 体现了日本对二战侵略行为的深刻反思 D . 反映了冷战形势下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
  • 15. 某同学进行知识梳理时,列出了反映世界发展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见下图)。如果为此确定一个研究主题,下列最合理的是(   )

    ●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A . 两极格局的瓦解 B . 区域经济集团化 C . 世界多极化趋势 D .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如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如《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田宅”条:‘凡盗卖、换易及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杖五十。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杖八十,徒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

    ——摘编自项晓基《中国古代民法的再思考》等

    材料二:大革命前,法国法律都是用来保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手段。法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密多种多样。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1804年《拿破仑法典》推出,又称《法国民法典》。除《总到》外,分为三编,分别是: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力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获取法”是对各类财产获取权方法的规定,其中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摘编自梅汝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法与《法国民法典》内容的相通之处,并分析1804年《法国民法典》出台的原因。
  • 17. “德州运河经济”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德州和德州正、左两卫范围内,因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兴起和漕政的推行而引发的与运河有关的经济行为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分别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德州运河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2. (2) 若要进一步探究“德州运河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知识界对国学的观点争鸣(部分)

    时间

    人物

    对国学的观点

    出处

    1906年

    章太炎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粹激动种性。

    《民报》

    1915年

    觉生

    窃惟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数典忘祖,昔贤所讥。

    《拟各校配置读经讲经议》

    1915年

    陈独秀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敬告青年》

    1919年

    胡适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新思潮意义》

    1932年

    王国瓒

    于科学急求以补之,且于将亡之国粹,合力而复兴之,则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经学与科学》

    ——摘编自李凡《现代国学的发生与走向》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以来知识界对国学的观点争鸣”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9. 从公元前700年左右开始的城市化是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比]马克·安托罗普《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

    图中反映出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