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昆山、太仓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0-12-14 浏览次数:25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    )
    A . 北京人的体态特征 B . 北京人进入旧石器时代 C .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 . 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 2. 如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14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

    A . 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 .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C . 会种植和栽培水稻 D . 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 3. (2020·重庆) 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们了解当时这两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通过他们留下的(    )
    A . 遗迹遗物 B . 甲骨文字 C . 青铜铭文 D . 史书记载
  • 4. (2019·苏州)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 天然火的运用 B .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 群居生活出现 D . 原始农业的兴起
  • 5. 下列传说中的人物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 . B . C . D . 炎帝和黄帝
  • 6.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 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 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 7.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 .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 8. (2020·德州)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春秋
  • 9. 下图所示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钩(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的造字方法是(    )

    A . 会意 B . 象形 C . 假借 D . 形声
  • 10.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 11. (2020·青岛) “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 . 周王室势力大减 B . 周朝即将灭亡 C . 分封制得到巩固 D . 周朝政局稳定
  • 12.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A .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13. (2020·重庆) 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 . 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 . 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 .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 . 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 14. (2020·福建)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
    A . 道家 B . 法家 C . 墨家 D . 兵家
  • 15. “(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 . 立功将士的利益 B . 新兴地主的利益 C . 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D . 富裕农民的利益
  • 16. 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    )
    A . 注重社会和谐 B . 强调以民为本 C . 主张以德治民 D . 宣传“克己复礼”
  • 17. 故宫的御花园有效地利用“错景”的手法邻借了院外大树等其他景物,实现了“虚”与“实”、“动”与“静”之间的相互结合。此处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属于(    )

    A . 道家审美思想 B . 皇权至上观念 C . 儒家礼制思想 D . “南面而王”观念
  • 18. 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请候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    )
    A . 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 B . 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 C . 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 D . 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 19.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 . 世袭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中央集权制
  • 20. 易中天在其著作中指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 . 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 . 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 21.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 .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 .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 .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 . 标志着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 22. 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 . 匈奴 B . 鲜卑族 C . 氐族 D . 柔然
  • 23. 以下历史地图能反映出(    )

    A .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 . 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 . 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 24. (2019七上·淮安期中)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    )
    A . 战乱频繁 B . 徭役繁重 C . 刑罚残酷 D . 赋税沉重
二、填空题
三、综合题
  •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面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辰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七八千年前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河姆渡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代青铜文明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分析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 2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摘编自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三: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并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绵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3. (3) 概括材料三中秦朝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条件。
  • 3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般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孔子的私学里,只要你好学、想学,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

    材料二: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摘编自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三: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也就是把“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政治精神中去。他以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在谋全人类的幸福……他有几句有关政治的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忱其忧”“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见解是孟子以前的儒家所没有的。孟子在政治措施中,最注重“养民”,他曾立有改善民生的具体方案。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局面的举措及其教育主张。
    2. (2) 写出材料二中荀子和庄子分別属于哪家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