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0-12-03 浏览次数:10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17八上·福清月考)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五四运动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辛亥革命
  • 2. (2017·营口模拟)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人们为哀悼一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

    A . 戚继光 B . 郑成功 C . 林则徐 D . 邓世昌
  • 3. 曾经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被英国人打的颜面扫地,这掀开了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近代史。这场导致中国走进近代历史的战争是( )
    A . 虎门销烟 B . 《南京条约》的签订 C . 鸦片战争 D . 禁烟运动
  • 4. (2019八上·台山期中) 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    )
    A .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B . 打碎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扩大了中外正常贸易 D .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5. (2020八上·苏州期末)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近代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首次表现是(    )
    A . 《虎门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6. (2016八上·常熟期中)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段话的观点(  )

    A .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 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 C .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 .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战争起因
  • 7. 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三万余箱,在粤销毁。”材料叙述是( )
    A . 鸦片走私 B . 虎门销烟 C . 鸦片战争 D . 金田起义
  • 8. (2018八上·南山期末) 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 . 广州 B . 台湾 C . 香港岛 D . 辽东半岛
  • 9.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这反映的是( )
    A . 销毁鸦片烟 B . 火烧圆明园 C . 甲午风云 D . 旅顺大屠杀
  • 10. (2018八上·南山期末) 有位同学参加电视台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近代史上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他应选择(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法国 D . 俄国
  • 11. (2018八上·南山期末)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示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以上材料表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 . 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 . 进一步修改殖民条约 C .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 . 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
  • 12. (2017八上·苏州月考)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 . 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 . 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 .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 . 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 13. (2019八上·东莞期中)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洋务运动 D . 辛亥革命
  • 14. 土地是封建统治的根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目标,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是(  )
    A . 拜上帝教教义 B . 《劝世良言》 C . 《天朝田亩制度》 D . 《资政新篇》
  • 15.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规模的一场反清运动,下列人物与这场运动无关的是( )
    A . 洪秀全 B . 杨秀清 C . 冯云山 D . 关天培
  • 16. 18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出走,太平军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这一事件是指( )
    A . 金田起义 B . 定都天京 C . 北伐、西征 D . 天京事变
  • 17. 在一次校内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关键词:“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参赛选手根据这些提示,可以判断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 . 洪秀全 B . 李秀成 C . 杨秀清 D . 石达开
  • 18. (2019八上·深圳期中) 历史图示是对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表述。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 C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19. “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 )
    A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 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C . 没有涉及政治改革 D . 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 20. “它打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大门,是中国最早的工业文明,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广州起义
  • 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变迁,教育领先。中国近代化教育开始于 (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维新变法 D . 黄埔军校创办
  • 22. (2018八上·南山期末) 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 主张向西方学习 B . 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纲领 C . 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D . 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 23. (2018·济宁) 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空白方框处应填(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戊戌变法
  • 24. (2017·句容模拟) 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是(    )

    A . 上海轮船招商局 B . 安庆内军械所 C . 江南制造总局 D . 福州船政局
  • 25.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照此规定,英国人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特权是( )
    A . 割地 B . 赔款 C . 办工厂 D . 赎辽费
  • 26. 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里“帝王度量”在《马关条约》中是指( )
    A . 禁止反帝 B . 协定关税 C . 割地赔款 D . 允许驻军
  • 27.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各国政界议论纷纷,下面各国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Hello,香港岛终于归属我们了!”

    ③日本:“伙计,我们的机器可以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多威风,我们的军队可以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了!”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③④
  • 28. 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之威海战役》《唐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同学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 近代中国求民主的历程 B . 近代中国反侵略的历程 C . 近代中国求发展的历程 D . 近代中国反封建的历程
  • 29. 1895年的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大规模侵华 C .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 30.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取得重大成果,确定该沉船为北洋舰队的致远舰。以下考古信息中,可作为判断该沉船就是当年致远舰的最直接证据是( )
    A . 发现长60多米,宽9﹣10米的舰体残骸 B . 舰体内部发现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 C . 舰体上有多次火烧及爆炸的痕迹 D . 舰体周围散落有大量钢板、木板、锅炉残骸
  • 31. “由于它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错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于是它后来居上提出了‘门户开放’”。这段文字中的“它”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日本
  • 32. (2018八上·高邮期中)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定国是诏》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 A B . B C . C D . D
  • 33.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下列政治派别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早期维新派 B . 洋务派 C . 顽固派 D . 革命派
  • 34. 不属于维新派为变法而做的准备活动是( )
    A . 创办报刊 B . 组织学会 C . 开办学堂 D . 创办企业
  • 35. 在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主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 . 林则徐 B . 李鸿章 C . 梁启超 D . 胡适
  • 36. (2020八上·苏州期末) 197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生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⑥敌对时期(1949—1972年)。在“②轻视阶段”美国直接参与的侵华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7.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下列信息不能从材料中直接获取的是( )
    A . 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 B .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趋势 C .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D . 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
  • 38. 干支纪年是古代的纪年方法,在近代仍用于纪年记事,如1898年戊戌变法。按照此纪年法,戊戌之后纪年当为“己亥(1899年)、庚子、辛丑、壬寅”。清李希圣所著《庚子国变记》记叙庚子年发生的大事。《庚子国变记》记载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9. (2018八上·晋江期中) “奕、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按照这个人物归类标准,下列该归入此类的人物是(    )

    A . 魏源 B . 孙中山 C . 谭嗣同 D . 李鸿章
  • 40. 关于洋务运动,错误的说法有(   )
    A . 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B . 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C . 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D . 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二、材料题,两题,共20分。
  • 41. 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材料一: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二:126年前,披着文明的皮而带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公然摘下文明的面具,暴露野蛮的真面目,挑起了一场侵华战争,毁灭了清朝的强国梦想。

    材料三: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1859年夏,英国和法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大沽口……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至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的主人”。

    1.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 (2) 材料二中的“侵华事件”之后被中国迫签订了什么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主要指什么?在这次战争中,有一个国家没有参战,却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它是哪个国家?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物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
    2. (2) 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李鸿章和梁启超认为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各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