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片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19-03-12 浏览次数:377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图所示是围绕“不一样的东莞”这一主题所画手绘作品,“折断烟枪”的人是(    )

    A . 琦善 B . 关天培 C . 邓世昌 D . 林则徐
  • 2. 下列条约中,最早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虎门条约》 C . 《望厦条约》 D . 《辛丑条约》
  • 3.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
  • 4.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 获取大量赔款 B . 浩劫并焚毁圆明园
    C . 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 .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主要表现在(    )

    ①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②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领土和主权

    ③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北方并伸向内地

    ④清政府统治者越来越懦弱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③④
  • 6. 创立“拜上帝会”,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是(    )

    A . 洪秀全 B . 张角 C . 洪仁玕 D . 石达开
  • 7. 下图所示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轨迹示意图,其中②处指(    )

    A . 金田起义 B . 定都天京 C . 天京事变 D . 天京陷落
  • 8. “奕、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按照这个人物归类标准,下列该归入此类的人物是(    )

    A . 魏源 B . 孙中山 C . 谭嗣同 D . 李鸿章
  • 9. 1865—1895年,洋务派创办了26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舰船的工厂。其主要目的是(    )

    A . 实现“自强” B . 追求平等 C . 争取民主 D . 实业救国
  • 10.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体现在(    )

    A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 没有涉及政治改革 C . 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D . 创办一系列军事和民用企业
  • 11. 下图所示海祭活动,是为了纪念(    )

    A . 廊坊狙击战 B . 黄海海战 C . 威海卫战役 D . 天津保卫战
  • 12.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

    A . 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战后列强获得贸易特权 C . 战后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 . 侵华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 13.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的这首《春愁》写于(    )

    A . 1843年 B . 1894年 C . 1896年 D . 1902年
  • 14.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 )

    A . 康有为的上书 B . 曾国藩的奏折 C . 林则徐的文稿 D . 陈独秀的文章
  • 15. (2017八上·盐都月考)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中哪项法令的实施情况(    )
    A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 准许创办报刊 C .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 . 创办京师大学堂
  • 16. 兴起于山东的义和团运动提出的爱国斗争口号是(    )

    A . 反清复明 B . 反清灭洋 C . 扶清灭洋 D . 反帝反封建
  • 17. 《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

    A . 开商埠 B . 建教堂 C . 办工厂 D . 设使馆界
  • 18. (2017·柘城模拟)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的是(    )

    A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 允许外国驻兵北京 C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19.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

    A . 巨额赔款,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B .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 . 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D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20. 小明的爷爷早年参加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该政党应是(    )

    A . 兴中会 B . 光复会 C . 中国同盟会 D . 华兴会
  • 21. (2016七上·威海期中)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22. 一天夜里,湖北武昌城枪声大作,第二天清晨,城里往日耀武扬威的辫子兵全成了俘虏。李大爷忙跑回家,发现昨天的日历上印着(    )

    A . 1840年6月 B . 1898年6月 C . 1901年9月 D . 1911年10月
  • 23.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    )

    A . 北京 B . 南京 C . 武昌 D . 广东
  • 2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A . 使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 . 确立了民主共和的主张 C .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 25. 有同学评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他这么说的主要依据是(    )

    A . 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B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C . 资产阶级太软弱 D .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 26. 下图所示证书颁发于(    )

    A . 1926年 B . 1927年 C . 1928年 D . 1929年
  • 27. 下图所示漫画《自作孽不可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宋案” B .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 清帝退位 D . 二次革命
  • 28. 1924年1月孙中山说:“这十三年以来,政治、社会上的种种腐败,比前清更甚。”造成此局面的主因是(    )

    A . 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 .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 . 清帝退位 D . 孙中山继续革命
二、<b >辨析题</b>
三、<b >综合题</b>
  • 30.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五口开放则成为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从伦理观念上说,英国通过武力获得的权益,侵略了中国主权,是非正义的。但西方人在“天朝”体制下的中国,筑起了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由此打开了中国窥视近代世界的窗口。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20年来,每一次忆及甲午,都是辛酸、耻辱和悲愤。

    ——摘编自人民日报《知耻雪耻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三: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摘编自《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四: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多人。

    ——摘编自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通过武力获得的权益,侵略了中国主权”的事实。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忆及甲午,都是辛酸、耻辱和悲愤”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造成材料四现象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明官员反思后采取的措施。

  • 31.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见图所示内容。

    材料二:戊戌变法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2年—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全新的社会类型”的含义。

    4. (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原因。

  • 32. 王显非指出,鸦片战争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的落后,开始探索“师夷长技”与“西学东渐”等多种救国之路;王敏也提到“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开始在中国产生”,徐宏波从初步的西方式的“平等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西方工业文明与先进思想三个方面谈了鸦片战争的影响,张静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教育观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一批“经世派”学者,洋务派创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其次,中国出现的西方的教会学校教学活动对此时期中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郭鑫、崔英杰《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