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新时间:2020-10-29 浏览次数:14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郑州模拟) 1848年,在《瀛寰志略》刻印过程中,有人对书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亚细亚图之后深感不安,建议应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置于卷首,徐继畲接受了此建议。该书出版后,引起极大的非议,徐继畲被指“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说明(   )
    A . 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觉醒 B . 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C . 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 D . 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突破
  • 2. (2019·浙江选考) 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 . “自强求富” B . “实业救国” C . “民主共和” D . “文学革命”
  • 3. (2018·浙江选考) 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选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

    A . 开始探索新知 B . 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 . 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 . 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 4. (2018·浙江选考) 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
    A . 振作少年精神 B . 发动文学改良 C . 推动文学革命 D . 反对愚昧与专制
  • 5. (2018·浙江选考) 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6. (2019·全国Ⅲ卷)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 . 主张国家至上 B . 批判封建伦理 C . 反对西方民主 D . 传播马克思主义
  • 7. (2019·全国Ⅲ卷)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 8. (2019·天津) 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 . 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 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 . 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 9. (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 1919年10月,傅斯年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中认为:“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社会取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很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傅斯年先生认为“五四运动”(   )
    A . 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B . 是一次解放人们思想的重大运动 C . 标志着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开始 D .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
  • 10. (2019高一下·杭州期末)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 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 . 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 . 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D .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 11. (2019高二下·汕头期末) 新文化运动早期,西方被国人当成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唯一可能的行为标准来接受。1919年后,中国人民则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
    A . 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广泛兴起 B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 一战及其不合理的战后安排 D .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确立
  • 12. (2019·湖南模拟) 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   )
    A . 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 B . 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 C . 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 D .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 13. (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 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横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能承认。”梁启超此言(   )
    A . 认同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 . 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 . 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 . 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 14. (2019·广州模拟) 导致如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C .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 15. (2019·东莞模拟) 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在(   )
    A . 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 B . 打破传统体用文化偏见 C . 借西学推动制度革新 D . 提供反清革命理论依据
  • 16. (2019·广东模拟) 1914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   )
    A . 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B . 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 C . 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 D . 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传
  • 17. (2019·杭州模拟)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 新三民主义是此时期的旗帜(   ) B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 C . 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D .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 18. (2019·杭州模拟) “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以上现象反映了(   )
    A .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新文化运动促进青年学生民族觉悟爱国热情高涨 C .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逐渐流行 D . 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在校学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19. (2018·全国Ⅲ卷)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20. (2019·杭州模拟) 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
    A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D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21. (2019·广州模拟)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 . 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 . 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 . 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 .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22. (2019·重庆模拟) 20世纪初,孙中山指出: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革命者乃“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其意在(   )
    A . 揭露预备立宪的骗局 B . 宣扬天赋人权思想 C . 以传统论证民主革命 D . 肯定传统政治精神
  • 23. (2019·陆良模拟) 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这表明(   )
    A . 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B . 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 . 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 . 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 24. (2019·陆良模拟)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蔡元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 . 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C . 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 .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 25. (2019·天津模拟) 孔范今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
    A . 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 . 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 . 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 .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 26. (2019·鹰潭模拟) 孙中山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鉴于此,他提出的主张是(   )
    A . 驱除鞑虏 B . 平均地权 C . 创立民国 D . 扶助农工
  • 27. (2019·鹰潭模拟)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 . 顽固派和洋务派 B . 洋务派和维新派 C . 洋务派和革命派 D . 维新派和革命派
  • 28. (2019·淮阴模拟) 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 .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 .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 . 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 .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 29. (2019·晴隆模拟)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

    ①获奖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②应征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③征文评选者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④当时的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A .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30. (2019·河南模拟)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说:“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听?”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
    A .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 B . 文学革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工具 C . 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D . 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19·浙江)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

    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

    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

    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摘编自《普通高中课桯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 (1) 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 32. (2019·平乐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 (3) 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4. (4) 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 33. (2019·广东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成果的累积上,其中在人类物质文明的累积中,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的果积和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都是思想解放先导作用的客观成果;而在人类精神文明的累积中,人类语言文字、伦理道德、社会凤尚乃至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进步,也直接导源和得益于思想解放的促动作用。可以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创新为先导的。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所导致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和转型。

    ——刘相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4. (2019·杭州模拟) 学习西方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探索追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数、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自强运动不能救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强运动”的历史事

      件及其时代背景,用一句话概括该历史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并例举除陈独秀外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 35. (2019·红桥模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 (3)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