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名校期末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04-22 浏览次数:1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 1. 看拼音,写词语。

    在高高的xuán yá上,立着一棵松树,她tiào wàng着天边的cǎi hóng,wēi xiào着。刚刚过去的fēng bào丝毫不能动摇她,她就是一面屹立不倒的qí zhì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 (zhóu) B . 沧海一(sù) C . 蹿上来(cuān) D . (tà)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礼貌 模湖 日寇 壮烈 B . 汇集 豪迈 检阅 神密 C . 渔网 干燥 讲座 凝视 D . 琴键 抵御 软棉棉 威风凛凛
  • 4. “飧(sūn)”是会意字,它的意思可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A . 早饭 B . 晚饭 C . 午饭 D . 食物变质
  • 5. “髎”是形声字,它可能与下列哪一项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
    A . B . C . D .
  • 6. 下列古诗不属于唐诗的一项是(    )。
    A . 《回乡偶书》 B . 《江南春》 C . 《宿建德江》 D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7. 下列语句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A . 凡超速者从重处罚。 B . 小草微微笑,请从旁边绕。 C . 不行就不行,逞什么能?真是的! D . 老李康复出院了,临别时,医护人员握着老李的手说:“谢谢您的配合,欢迎您再来。”
  • 8. [易错]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旅游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认识。 B . “稻、麦、黍、菽、稷”统称“五谷”。 C . 没有烧开的开水,喝了容易生病。 D . 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要随时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 9. 下列诗句与诗题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B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江南春》 C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D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 10. [疑难]填在句末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沐浴着暮春的阳光,李宏毅遥望着梁野山的瀑布,禁不住惊叫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

    A . “梁野山有这么壮观的瀑布。” B . “哇!瀑布!好壮观的瀑布!” C . “梁野山的瀑布不比别的地方的瀑布差。” D . “我真没想到,梁野山的瀑布这么壮观。”
  • 11. [易错]将句子“达尔文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在这个群岛上,龟至少有三种变种。”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

    ①一八三五年九月,二十六岁的达尔文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考察。②他在航海日记中写道:“这些岛屿好像是全体爬行动物的乐园。”③除了有三种海龟,陆龟也很多,因此在这里曾经有一只船的船员们在短时期里捕捉到了五百至八百只大龟。④大的一只龟重达四五百斤。⑤不仅龟存在变种,鸟也如此。

    A . ①②之间 B . ②③之间 C . ③④之间 D . ④⑤之间
  • 12. [疑难]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青山不老》一文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 . 《好的故事》一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乡村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C . 《七律·长征》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叙述长征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壮举。 D . 《穷人》通过对环境、人物语言、人物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
  • 13. [疑难]下列概括语段大意最合理的一项是(    )。

    西红柿个大新鲜,颜色红亮。嫩绿的黄瓜遍身是刺,有的头上还顶着小黄花呢。紫色的茄子有圆的,有长的,都油亮亮的。还有雪白的萝卜、细长的丝瓜、翠绿的柿子椒、胖胖的冬瓜、红艳艳的线椒……

    A . 田野里的庄稼丰收在望。 B . 这里的蔬菜又多又好。 C . 田野里的庄稼品种很丰富。 D . 西红柿、黄瓜、茄子、萝卜、丝瓜、柿子椒、冬瓜、线椒长势喜人。
二、阅读与欣赏(40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一

    AQI (空气质量指数) 质量状况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0~50 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
    51~ 100 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
    101 ~ 150 轻度污染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151 ~ 200 中度污染 易感人群症状进一步加剧,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
    201 ~ 300 重度污染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
    大于300 严重污染 健康人群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表二

    城市 X H L K Y
    AQI 312 55 296 38 186
    1. (1) 表二罗列的五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空气质量最差的是
    2. (2) 表二中“中度污染”的城市是(    )。
      A . H B . L C . Y D . X
    3. (3) 根据表二发布的数据,小学生不宜上室外体育课的城市是(    )。
      A . L B . X C . Y D . X、L和Y
    4. (4) 如果你是X市环保局空气质量监测的工作人员,你将如何发布空气质量报告?
    5. (5) “易感人群症状进一步加剧,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中的“可能”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6. (6) 结合生活实际,请你列举两种易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
  • 15. 阅读理解

    消失的年声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声。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很,不只是鞭炮声。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响亮,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儿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声,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有删改)

    1. (1) 文中具体描述的消失的年声是
    2. (2) 文章是以(    )为题。
      A . 人物情感 B . 叙述的对象 C . 事物的名称 D . 故事情节
    3. (3) “踩岁”的目的是(    )。
      A . 祈求来年吉祥。 B . 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C . 穷人家用它代替燃放鞭炮。 D . 让孩子们感受节日的快乐。
    4. (4) 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A . 老北京只有龙须沟那儿还有人叫卖小金鱼儿。 B . 叫卖小金鱼儿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听到。 C . 强调大年初一的叫卖小金鱼儿声在老北京过春节中的重要性。 D . 龙须沟那么穷,都有人叫卖小金鱼儿,其他地方更应该保留这个习俗。
    5. (5) “踩岁”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6. (6) [疑难]你怎么理解文章题目“消失的年声”?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 16.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让你难以忘怀的人、事、景……请以“忘不了  ▲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题目补充完整,写清楚为什么让你难忘,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