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十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周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10-31 浏览次数:2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0·淮北模拟) 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
    A .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 . 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 . 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 . 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 2. 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
    A . 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 B . 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 . 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D . 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 3. (2019高二下·镇赉期中)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临终前曾考虑到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意欲让周公旦继承王位,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自己精心辅政,平定武庚、管蔡等人的叛乱,最后归政于成王。周公旦的举动(   )
    A .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 .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 说明当时王位继承秩序混乱 D . 促进了西周分封制的完善
  • 4. 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
    A . 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 . 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 . 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 . 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 5.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
    A .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B .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 .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 .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 6. 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   )
    A . 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B . 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 . 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 . 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 7. 据《史记》载:黄帝死后,其孙高阳(即帝颛顼)因为品行能力出众,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喾)接替颛顼之位。喾死后,他的儿子挚继位、但由于治理不善,被放勋(挚的弟弟)替代,这便是后来的帝尧。由此可知当时(   )
    A . “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 B . 禅让制度遭到破坏 C . 血缘关系影响王位继承 D . 黄帝族高度集权
  • 8.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
    A .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 .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 .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 .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 9. 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 以宗法制巩固统治 D . 避免新的地方割据
  • 10. (2019·郴州模拟) 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
    A .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 .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 .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 11. 《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
    A . 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 . 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 . 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 . 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 12. 商王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最大的祭师:占卜显兆吉凶皆由他亲自制定,在甲骨文中的反映就是经常出现“王占曰”。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 . 神权实际服务于王权 B . 商王权力高度集中 C . 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D . 君权神授思想盛行
  • 13. 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 . ③④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4.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A . 封闭性 B . 分散性 C . 脆弱性 D . 连续性
  • 15.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 .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 .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16.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 . 井田制已经瓦解 B . 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C . 土地私有成主流 D . 青铜农具仍大量使用
  • 17.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   )
    A . 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 .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 . 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 .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18. 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则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 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 .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 . 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 . 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
  • 19. 许停云《万古江河》记载:”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青铜制器皿在山东各处出土者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器则相对日益普遍。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并且越晚越多装饰性与趣味性”这可以说明青铜器( )
    A . 礼仪性的淡化 B . 广泛用于平民生活 C . 神圣性的增强 D . 完全成为艺术珍品
  • 20. 《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

    这说明当时(   )

    A . 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 . 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 . 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 . 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
  • 21. 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 .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 . 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 . 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D .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 22. (2019高二上·如皋月考) 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处农,就田野”成为较普遍现象。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
    A . 异常兴盛发达 B . 技术领先世界 C . 经营模式僵化 D . 官营特征明显
  • 23.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 . 农民生活艰辛 B . 土地兼并严重 C .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 .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24. (2019高二下·大庆期末) 《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
    A . 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 . 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 . 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D . 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植根于小农经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西周

    西汉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之后

    “非刘氏不王”

    分封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称“天子建国”。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再将自己受封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称“诸侯立家”。卿大夫把分得的土地和人民再次分封给众子,称“卿置侧室”

    王国的太傅、丞相要皇帝设置;要定期向中央交纳税费和酎金;以皇帝的诏书、虎符调动军队

    阅读材料,以“分封制”为主题,拟定出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严密)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

    1. (1) 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