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更新时间:2019-04-28 浏览次数:347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
    A .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 .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 .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主张的论述,这一主张有利于(    )

    主张

    出处

    “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先国家之争,而后私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汉书·苏武传》

    A . 加强思想控制 B . 凝聚宗族力量 C . 培育民族精神 D . 强化等级观念
  • 3.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
    A .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 . 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 . 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 4. 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图1 康熙四年江南省政区图       图2 乾隆二十六年江苏省、安徽省政区图

    A . 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 .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 .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 .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 5. (2019·浙江模拟) 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 . 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 . 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 . 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 . 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 6. (2019·河西模拟)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
    A .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 .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 .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 .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 7.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
    A .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 .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 .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 8.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表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 党和政府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 C .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步巨大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巨大
  • 9. 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哪怕是不合理的或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这体现了(    )
    A . 大众与精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B . 苏格拉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C . 公民法律意识对于城邦的重要性 D . 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
  • 10. 亚当·斯密在1755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财富增长三要素: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适度的司法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这一演讲(    )
    A . 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 B . 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 . 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D . 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 11. (2019·茶陵模拟) 下图为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图中现象的出现(    )

    A . 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 . 受益于经济多极化的作用 C . 表明欧美发展不平衡加剧 D . 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优势
  • 12. 2017年,欧盟有两件大事相伴而来,却背道而驰。一是除英国之外的欧盟27国领导人在罗马举行特别峰会,隆重纪念标志欧洲一体化起步的《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二是英国全民公决“脱欧”。罗马特别峰会的关键词是“团结”,而英国“脱欧”的关键词是“分手”。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 . 对全球化地区化带来的挑战的回应 B . 地区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趋势 C . 欧盟成员在发展程度上存在的差异 D .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
二、<b >材料分析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

    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和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另外,据统计,在2003年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

    ——摘编自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进与发轫》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行住房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住房改革的意义。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年—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台湾郑克壤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克壤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

    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促成康熙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名为“施侯租田园”。后世对于施琅的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

    ——据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等资料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后世评价不高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

    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上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