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三 /第四单元 /12 动物游戏之谜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5 浏览次数:16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林(cóng)        操(zòng)        闹(xī)          摸(zú) B . 噪(kuō)         马(jū)          量(jǐn)          取(jí) C . 乐(yú)          剂(tiáo)         坷(kǎn)         敏(jié) D . (kuì)         食(pǔ)          计(móu)         纷(yún)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搏斗  默契  消耗  兴高彩烈 B . 撕打  繁殖  竞争  自我娱乐 C . 天赋  销融  潜力  捉摸不透 D . 调剂  轻盈  信赖  引人注目
  • 3. 下列加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 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B .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 C .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口一词 D . 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B . 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结构,或者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C . 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D . 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所以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经济动物这个名词最早是日本人的“光荣称号”,形容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只埋头追逐金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若提起理想和信仰,哈哈大笑的准是经济动物。
    ①这种身穿西服文质彬彬的动物并不在十二生肖之列,而是独立进化的一支
    ②但只吃同一种草——财富
    ③很快,该类“动物”批量进口,并迅速成长为职场大军
    ④他们每天出没于城市的水泥森林,尽管分工不同
    ⑤对金钱的嗅觉却相当灵敏
    ⑥虽然这种“动物”的表情木讷

    A . ①④⑤⑥②③ B . ③①④②⑥⑤ C . ①⑥②④⑤③ D . ③④②⑥⑤①
  • 6. 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    )
    A . 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B . 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C . 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能力。 D . 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 7. 下列对文中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演习说”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排演或演习以后可能出现的生活,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将来要掌握的“技能”和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B . “自娱说”认为,因为动物需要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所以会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某种调剂和补偿。 C . 汉斯·特贝等认为,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游戏对动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 . 保尔·赖特等认为锻炼在动物游戏中的意义是最主要的。
  • 8. 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    )
    A . 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 . 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 . 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 . 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 9. 读《动物游戏之谜》,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手法形象写出了露脊鲸在大海里平稳滑行的有趣场面,洋溢着对动物游戏的喜爱之情。形象的描写把抽象、枯燥的知识说得具体、生动,增强可读性。

  • 10. 作者把动物游戏分为了的游戏三类。

二、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森林的枢纽

    戎  可

        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朝。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T·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低潮间带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较短,生物种类急剧增多,甚至包括了4种大型海藻。除了刚提到的3种动物的幼体,另一种藤壶零散地附着在岩石上,夹杂着些海葵。两种石鳖和两种帽贝四下爬行,几只海兔(裸鳃类软体动物)在海绵上缓缓爬过,贪婪地摄取着它们的食物。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结果藻类只剩一种,海葵所剩无几,石鳖和帽贝爬向别处,海兔也随着海绵的消失而消失。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水獭修筑的水坝,像工程师一样改变了局部环境,不仅促进了森林的更新,更为一系列物种的生存提供了资源。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啄木鸟吃虫,它的数量不会太多,否则就意味着树干里的虫太多,森林也就不复存在。但如果没有啄木鸟,我们无法想见,那些依赖于它的洞穴的动物将何去何从,森林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

    (摘编自2016年7月1日《中国科学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B . 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的生态环境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生物物种却迅速减少。 C . 我们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够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D . 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所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而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因此可以说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出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 . 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特点。 C . 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 D . 本文在介绍“关键种”时,列举了两个最典型的关键种——啄木鸟和海星,这样由点到面,准确地分析了关键种的作用。
    3. (3) 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1. (1) 下列关于“演习说”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幼年黑猩猩用牙齿嚼烂树叶汲取手掌中的水。 B . 动物们利用追逐、躲藏、搏斗等行为来熟悉未来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C . 成年黑猩猩在干旱季节用嚼烂的树叶取树洞中的水解渴。 D . “演习说”似乎并不符合生物世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即尽可能节省能量。
    2. (2) 下列有关“自娱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娱说”认为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如河马喜欢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B . “自娱说”认为游戏行为不管是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都同样需要,并且与智能程度密切相关。 C . “自娱说”认为北极渡鸦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从雪坡上滑下是为了“自我娱乐”。 D . 人类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紧张的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这种自得其乐的天性最强。
    3. (3) 下列不属于“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的一项是()
      A . 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 . 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 . 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 . 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三、语言表达
  • 1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动物通过各种方式隐蔽自己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①      , 像石生花、香晶兰等少数植物也能通过隐蔽自身躲避风险。      ②      ,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植物都没有采用这种策略呢?代价,只有某种特征带来的好处超过其付出的代价。这种特征才有可能在演化过程中被保留下。对于大多数植物而言,      ③      , 而光合作用的必要原件是叶绿素,那么自养植物似乎必然是绿色,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植物就会面临被“饿死”的风险。

  • 14. 仔细观察下图,请根据提示内容写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示意图

    由图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两条途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