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联合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10-05 浏览次数:1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      , 给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人类是一个      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唯有      合力,才能共克时艰、战胜疫情。

           疫情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考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在这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面前,(      ),才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正确方式。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道路上,中国      、步履坚定。中国以实际行动,毫无保留地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治疗经验,为同国际社会一道战胜这场疫情而矢志努力。

           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疫情面前,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理性与合作。唯有真正把握当下、抓好防控,国际社会才能战而胜之。疫情发生后,中国始终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开展国际广泛合作,力所能及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 充分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曼延   休戚相关   凝聚   善始善终 B . 曼延   息息相关   凝结   一以贯之 C . 蔓延   休戚相关   凝聚   一以贯之 D . 蔓延   息息相关   凝结   善始善终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推动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团结合作,任何自我例外、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行为都是短视的 B . 自我例外、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任何行为都是短视的,推动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团结合作 C . 任何短视的行为都是自我例外、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推动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团结合作 D . 任何自我例外、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行为都是短视的,推动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团结合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疫情发生后,中国始终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B . 疫情发生后,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开展国际广泛合作,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C . 疫情发生后,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D . 疫情产生后,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这是孔子在参加鲁国的蜡祭仪式后感叹其徒有礼仪形式,失去了“大道”的实质,而后向学生言偃描绘的上古时期大道流行的社会景象。“大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是人认识到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明了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关系的真相,所以胸怀对待任何事物都如同对待自己一样的同理心,也就是“公心”。这样的大道流行于上古三皇、中古夏商周三代圣贤治国理政的时代。

          《尚书》上记载,上古时期的尧帝遵循古人流传的天地之道、大公之德,凭借钦、明、文、思四种德行教化人民,实现了天下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美好的德行传播到四方之外,乃至充塞于天地之间。天下大众受到尧帝德行的感化,因此像尊重日月一般崇敬他,自发地向他学习,每个人都不断完善德行,于是群贤毕至,实现了唐虞时期风俗大和的美好景象。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大同世界。

           而在孔子之前,西周统治阶层为了天下稳定,就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礼乐制度。“礼”,最初是圣人根据天、效法地的规律而创造,承载着天地之道、大公之德,贯彻在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各种礼仪形式之中,同时也是不同阶层政治、宗法、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准则。人遵循礼,形式上表现为礼仪,实质上是行道。“乐”是音乐,以德音雅乐培养贵族阶层的情操,使之从内心发出大仁大爱,以公心治国理政。圣人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之道明示给百姓,这样治理国家自然成就了大同世界。西周前期,各诸侯国统一于周天子的管理,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万国咸宁。

           但是到了周朝末期,周王室渐渐腐败。诸侯对周天子不再心悦诚服,便慢慢废弃礼乐制度,竞相发动了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开始“诸侯争霸”。从此“礼崩乐坏”,社会秩序被完全打乱。

           孔子一生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痛心疾首,于是到处拜师求教,寻找救世之方。他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文化,感叹于曾经盛世的美好,周游列国呼吁再创大同之治。但当时追名逐利的统治阶层无法接受,于是他退修诗书、培养贤人。当读到《周易》这部古老文献时,他几乎手不释卷,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对于其中“大道”体悟越来越深入,创作了十篇传文,充分阐释出简单卦象和古老文字背后的核心理念。

          此后,《周易》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结晶,被后世学者称为“大道之源”,其所承载的“天下一体”的理念统摄万事万物,所谓“冒天下之道”。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从这里发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大道孕育出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大同理想、和合品质,书写出一幕幕动人篇章——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和睦齐整的家风传统、团结互助的社会精神,追求国富民强的大治之世、睦邻友好的天下图景……直到今天,我们还一直承传着这一理念,它已化作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

           现在的世界各国人民应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摘编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礼”承载着天地之道、大公之德,是不同阶层权利和义务等的规范准则。 B . 圣人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之道明示给百姓,是因为西周时期的各诸侯国服从管理,天下安定,秩序井然。 C .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虽然也举行蜡祭等祭祀活动,但徒有形式,“大道”已不再流行。 D . 《周易》被后世学者称为“大道之源”,其所承载的“天下一体”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发源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探源溯流,先通过《礼记·礼运》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再阐述其内涵。 B . 文章主体部分以孔子生活的时代为界,阐述了从上古到现在“大道”的发展历史。 C . 文章以《尚书》的记载来佐证上古时代的尧帝如何教化人民的历史,很有说服力。 D . 文章通过“礼乐教化”和“礼乐崩坏”的前后对比论证,论述了孔子的巨大贡献。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孕育出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大同理想、和合品质,已化作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 B . 如果没有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渴盼重建大同世界之后的失望,他就不会退修诗书、培养贤人,“大道之源”一定会被埋没。 C . 上古时期的尧帝能实现风俗大和的大同世界,和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等美好的德行让天下大众受到感化分不开。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方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被发扬光大。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外疫情暴发,多国限制或者暂停粮食出口,国内百姓的心态多少受到影响。在真假信息难辨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怕没有怕涨价”成为一些人无奈的选择。特别是抢购人群中有不少是经历过缺衣少食岁月的人,挨饿的记忆让他们对这类信息比较敏感,容易跟风抢购。

        然而,盲目囤粮有害无益。在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用更高的价格把经销商的库存变成自家的库存,如果不具备储存条件,粮食还会变质,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疫情尚未结束,虽然多地连日零新增,但不能放松警惕,扎堆抢购仍有聚集性风险。更重要的是,疯狂抢购如同银行遭遇挤兑,会扰乱正常供给安排,本来充裕的物资供给也可能出现暂时性供给紧张、价格短暂上涨的现象。这种对正常市场秩序的冲击,通过价格传导,最终伤害的还是终端消费者,影响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制止不理智的囤粮行为,需要缓解对粮食安全的焦虑。面对重大疫情,“囤货”和“从众”都是正常的社会心理反应。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人们平复情绪、获取力量,有利于增强定力。

        面对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有关部门更需加强市场监测、统筹调配。还要坚决打击造谣生事、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向社会释放对造谣传谣严惩的明确信号。物资足,价格稳,则民心安。

        (摘编自《盲目屯粮,有害无益》)

        材料二: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如果单论三大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大米,我国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2019年,中国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以上。按照国际标准,粮食的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在17%至18%之间就属于安全区域,目前我国库存量远高于这一标准。但事实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如大米类,泰国香米等进口产品旨在丰富产品种类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结构的发展却不平衡。目前国内大批量生产的粮食是小麦、水稻等高产量粮食,种类比较单一。这就导致了小麦、水稻生产过剩,而大豆等其他粮食却不够吃的现象。其实除开少部分口粮外,我国的大部分进口粮食是被用于“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的,以大豆为例,进口大豆当中,用于生产豆粕的比重占总量的75%到80%。而伴随着国内工业的高速发展,淀粉、糖浆、酿酒、燃料乙醇等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尽管我国粮食年产量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亿多吨提高到2019年的6.64亿吨水平,但消费水平却也达到了7.5亿吨,缺口仍高达15%,所以进口粮食用于饲料和工业加工是非常必要的。

        (摘编自《作为产粮大国,为什么我国每年还要进口粮食?》)

        材料四:

        确保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用只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但并不能因此就忽略了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等现状。因此,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更要在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上下功夫,让粮食安全在田间地头得以“安放”。确保粮食安全要藏粮于“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连续五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从地瘠“望天收”到丰产“吨粮田”,从古老的“汗滴禾下土”到如今的“无接触式春耕”,这背后是我国不断将藏粮于“技”纳入粮食生产的建设成果。

    (摘编自《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部分人抢购并囤积粮食是因为其曾经有过挨饿的刻骨铭心的历史,对这类信息敏感。 B . 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因为我国存在人均耕地和优质耕地都少的现状。 C . 2013~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增长率有升有降,其中2015年的增长率最高。 D . 疯狂抢购粮食等物资就会导致暂时性供给紧张和价格上涨,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连续五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但目前大批量生产的是小麦、水稻等高产量粮食,种类还比较单一。 B . 重大疫情时人们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是正常的社会心理反应,政府只需要对人们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增强定力就可以了。 C . 按照国际标准,粮食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应该在17%至18%之间,目前我国库存量远高于这一标准,我国粮食安全很有保证。 D . 我国只用了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和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努力分不开。
    3. (3) 请结合材料,概括作为产粮大国的中国为什么还要进口粮食?
  • 4.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沐   浴

    王树兴

            程放站在三星池浴室门前,洗澡出来的人脸红通通的,他能感到这些人身上发出的暖烘烘的热气。湿冷在自己身上更明显,嗖嗖地透过衣服往骨头缝里钻。

            屠洋拎着包急匆匆地过来,指指浴室问:“真要到这里洗澡?”程放点点头,屠洋嘟囔:“洗老澡堂子……怀旧吧?”

            程放对这个二十多年没进过的浴室还有印象。小浴室讲究气圆水熟,分头道池和二道池,头道池是淋浴和搓背的地方,二道池有一扇厚重的木头门,拉一下门进去,扑面而来一股热气,身子一下子被包裹,程放的肩膀耸了一下,身子伛偻下来。屠洋动作很快,跨过池面台阶,一下子坐到浴池里。程放将身子往屠洋那边移了移,问父亲身体是不是还那么好,是不是还能够做很多个俯卧撑。一晃十多年都没见过他。

           他们出了浴室,到对面的大饺子小吃店坐下。小时候出来洗澡程放会巴望父亲多带一毛钱,那样就有大饺子吃。父亲都是用调羹挑一个放嘴边上吹半天,所以他恨不能将调羹夺到自己的手上。他现在也有和儿子一起在外面吃东西的时候,每次都是一人一份,哪怕明知道他会剩下也不敢和孩子分食,怕孩子觉得寒酸,怕孩子心里有阴影。他当年怨过父亲,想自己长大了有钱就买好多大饺子吃。到真正长大,他理解了父亲,家里那时候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这个吃法。

           屠洋问程放晚上有什么安排,程放说本来有安排,现在突然改变主意,想回去陪老爷子吃饭。告别了屠洋,他决定走回去。路上忽然又有那种很冷的感觉,想重温从澡堂子里出来时的舒适感觉现在却一点儿也没有了。早上在扬州下火车,坐在冰冷的长途大巴上时,他把曾经的那种浴室里出来暖洋洋的感觉想了又想。在路边的熏烧摊上剁了半边盐水老鹅,等在那里时他给同学赵立本打了电话,说不能参加聚会。

          回到家一开门,父亲看到程放手上透明的食品袋有些不满,“家里莱多的是,不用花钱在外面买,钱糟蹋掉了。”程放说:“就买了一点点,平时又舍不得买。”父亲还不停止抱怨,说外面东西贵,也不如家里卫生……

          程放见到父亲很吃惊,父亲比三个月前回来时见到的模样又老了些,胡子更灰,脸更黑,精气神也减了很多。

        “我还是想把家里重新装修一下,起码得让冬天的家里保暖。”程放忍不住又要提这件事。因为家里冷,他订了宾馆,晚上不想在家里住。

        “你们都甭修啦,我哪一年不是这样?都好好地过来了。要弄等我死了,这房子到你手上随你怎么弄,那时候我反正也看不见。”

           见儿子的脸色不对,父亲的口气软下来,“我习惯了。你把家里搞得太暖和我会不想动弹,坐半天不动不是好事,说不定哪一天坐着坐着就……头一歪。”

           这些话,程放听了很不好受,父亲说起来竟然风轻云淡。“冷点不怕,运动才健康。”父亲说着拿过一只茶杯用暖壶里的开水烫了又烫,他自己喝茶没这个动作,只有替客人倒茶时才会这样。程放觉得手上有一杯热茶,身子有了温暖的感觉。在北京的家里,一进门就可以脱去累赞的冬衣,舒舒服服地在沙发上或倚或坐或躺。而在这里,他的老家里,他坐下来便感到冷。

           程放不说什么,以往他会感到父亲的这种唠叨难以忍受,会为自己找两句理由。看见父亲开始忙活晚饭,程放说有什么吃什么,父亲说有准备,他从冰箱里一样样往外搬菜,程放要动手,他用手推了推。

           父亲把菜下锅,不停地用铲子翻,看起来在动作上和体力支配上都有点力不从心,三五年前他在厨房里从容得很,铲子一下下很给力。

           饭桌上父亲吃得很慢,不时地停下来看儿子的表情,似乎是要一个是不是好吃的答复。程放说:“菜太甜,糖放得不少。”

           他其实知道这么说父亲会不高兴,小时候这么说父亲会拉下脸骂:“爱吃不吃,不吃滚。”现在,父亲只是笑笑,一点不满的表情都没有。

    (选自《好日子万万年》)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了程放前去浴室洗澡,既说明天气寒冷,程放想以此抵御寒冷;又自然引起他对小时候洗澡往事的怀念,体现其怀旧的心理状态。 B . 屠洋是个次要人物,主要是为了交代程放父子之间的隔阂,并与程放对比,对程放不念父子亲情的行为做出了批判。 C . 小说充满了地域色彩,老浴室、大饺子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高邮市民日常生活的画卷,让读者深感亲切,回味无穷。 D . 题目“沐浴”具有双重含义,不仅是指主人公实际的洗澡之事,其实也象征了主人公心灵的洗涤回归和亲情的重生。
    2. (2) 小说多次提到了“在故乡感到寒冷”,这有什么作用?
    3. (3) 作者在谈到本文写作时曾说:“故事发生在我和父亲之间。父亲,像是一堵高墙立在我面前。”但我们说,作者其实已走进父亲的内心。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彪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 , 辟公府,皆不应。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

        中平六年,代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明年,关东兵起,董卓惧,欲迁都以违其难。乃大会公卿议。百官无敢言者。彪曰:“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宗庙 , 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小解。议罢,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彪等,诣阙谢,即拜光禄大夫。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及魏文帝受禅 , 欲以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乃授光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年八十四,黄初六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B . 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C . 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D . 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茂才:秀才,古代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后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童生。 B .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其接待。也可解释为“官车”。 C .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可作为王室的代称。 D . 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彪有正义感。黄门令王甫指使门生在郡界违法专营官府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敢于向上级报告,揭发其罪行。 B . 杨彪敢于谏言。董卓看到关东兵起,因害怕想迁都来避难,其他百官都不敢当面向董卓提出不同意见,只有杨彪据理力争。 C . 杨彪淡泊名利。年少时他被推举任职,又受到公府召辟,但都不接受;年老时即使皇帝亲临要他担任太尉,他也坚决推辞。 D . 杨彪深得皇帝敬重。魏文帝继位后,不仅授予他荣誉,还赐他衣袍,允许他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拄杖来参加朝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②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老马(其一)

    姚合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马诗(其二十三)

    李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歌整体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姚诗中的“老马”和李诗的“肉马”都是作者自身命运的写照。 B . 姚诗中老马“惆怅”的最直接原因是秋雨打湿了东郊路面,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自由驰骋了。 C . 李诗“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分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做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D . 李诗“厩中皆肉马”结构上紧扣诗题;内容上用调侃的语气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汉武帝,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2. (2) 两首诗都以马为中心意象,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 7.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用心躁也”。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用十分具有画面感的细节描写,暗示了琵琶女的人生从欢乐到落魄。
    3. (3)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近搅乱人们生活的新型冠状病毒,无声无息之间,①,但其“融入”方式,有些“非主流”,甚至令人不齿。这么说吧,病毒的繁殖方式就像“强盗抢劫”,对象就是宿主细胞②,主要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其中核酸有两种,DNA或者RNA,携带遗传信息。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是RNA。虽然病毒有繁殖所需的遗传物质,却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这就像是手握图纸,却没有工厂、工人、设备、原料。为了生存繁殖,病毒开始了“强盗”行径。大多数病毒的③: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从单个病毒吸附开始至所有病毒释放,称为感染周期,病毒由此完成“抢劫”,实现繁殖,还把宿主细胞杀了,人也就病了。

  • 9.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4月23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广泛的网络资源采集、多渠道征集、交换及购买的方式,获取与战“疫”主题相关的著作、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和手稿、书信照片、书画作品等实物文献,并将在合适的时机有计划地开展对这场战“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采访,通过专业化的组织与整合,形成立体鲜活的中国战“疫”记忆库。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董卿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世界就失掉一角,每个人的悲剧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约翰•济恩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

        疫情过后,我们迎来新的学期,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发言稿,代表全校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升旗仪式上宣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