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0-11-05 浏览次数:15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②在市场竞争中,民营小企业要想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就要创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否则只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③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各具特色的私家庭院相继落成。逸庐运用先抑后扬的传统造园手法,以一条幽深小巷引出美不胜收的园林,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④曾经少不更事的我已经步入社会多年,棱角似乎已被磨平,但我却从不屈服于命运,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着。

    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私家车数量猛增,道路拥堵问题越来越厉害,尤其是节假日,某些拥堵路段的车流达几公里长,令人叹为观止

    ⑥以“窥斑见豹说红楼”为题,选择“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避免了贪多求全、力不从心的弊端。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③④⑥ D . ①②⑤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20年6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具备短报文能力,可以传送图像、打语音电话。 B . 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这些情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C . 参加研究抗疟药物的屠呦呦团队,在全球人民的热切关注中,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D . 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 3.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籍中对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泛称为“四夷”,《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B . 古代对百姓的称呼常带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黎”“黔”,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庶”“褐”等。 C . 中国古代各朝皆有较为严密的基层组织,如乡、亭、里、伍、拾、坊、村等,负责人称“长”或“正”,刘邦曾担任亭长。 D . 明清的科举制度,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而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不管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二、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崭新面貌。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重视并尝试这一题材的创作,他们以文学笔触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行艺术化再现。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它们在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也获得提升。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就有散文《流水似的走马》《遥远的向日葵地》、报告文学《大森林》、中篇小说《蘑菇圈》等多部生态题材作品。

        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直接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此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如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没有单纯渲染挖掘虫草的行为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而是更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应该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等民生举措紧密联系起来。

        在文学表现力方面,生态文学创作也获得进展,生态文学作品正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多样化的社会视角,带给读者更加丰富新鲜的阅读体验。此前生态文学作家的笔墨往往倾注于对原始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的奇观化赞美,对栖居于原始自然环境中人们生活的传奇式讲述,进而与当代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简单地说,即通过渲染某种陌生化经验激发读者对破坏自然生态行为进行反思,及对原始自然环境产生向往。

        在近年来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作家开始用多样化笔触表达丰富立体的情感,展现良性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上的变化。很多作家也开始在生态文学写作中重视融入多学科知识,更加全面与系统地还原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科学生态观念建立的过程。如艾平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通过老牧民在不同牧区的现场感受,呈现当前经济政策在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蒋蓝散文《豹典》串连整合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知识,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入地思考。

        当前生态文学创作整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作家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对生态保护工作实际缺乏深入细致的把握,因而或出现科学谬误,或从新闻报道中借用二手信息,用假想、模仿代替踏访、调查,非但没有通过文学创作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反而简化、弱化人们对生态保护实践的认知。

        任何一种文学类型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生态文学也是如此,它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态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富成果,为生态文学繁荣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把生态环境的发展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读者心中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生态观念,为人们勾勒出更美好的未来图景,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邱振刚《生态文学创作开拓新局面》)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催生了生态文学创作。 B . 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总是以非理性的写作姿态批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C . 生态文学创作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作家对领域知识的准确掌握,需要他们的实地考察。 D . 只要生态文学全面立体地展现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态势,必定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列举当代生态题材的获奖作品,初步证明其在当前的良好发展与重要性。 B . 文章善用类比论证,通过早期生态文学作品与近年来同类作品的类比来证明观点。 C .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背景与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D . 文章末段指出生态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是当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 (3) 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包烟

    麦子

        小镇的集市,摆地摊的随处可见。比如卖菜的,塑料薄膜往地上一铺,菜儿瓜儿什么的,一溜儿码起来,背篼当凳子,摊子就扯起来了。瓜菜都是刚从地里采摘来的,红的、绿的、紫的,晶晶亮亮挂着晨露儿,瞧那新鲜劲儿就吸引人的眼球。

        花婶的地摊紧挨着卖肉的,她称呼他老板。

        老板四十多岁,平头,右眉骨有一道疤痕,隆起像蚯蚓一样曲里拐弯,从稀疏的眉毛里一直爬到鬓角。这或多或少影响到那张脸的美观,花婶就不敢正眼看他的脸。

        老板一直在忙,叮叮咚咚,剔、砍、割、切,刀具在他手里上下翻飞,耍杂技一样。

        豇豆咋卖?穿花短裤的男子在菜摊前蹲了下来,抓起一把豇豆,两只绿豆眼看向花婶。

        哦,贱卖,贱卖!两块五一把。

        贵了,两块吧?我全买了。绿豆眼忽闪了几下。

        看我这豇豆,麦秆儿一样匀称,鲜嫩着呢。

        啥?这么多虫眼。就这样,十把,我给你二十元!那男子把二十元钱硬塞在花婶手里。

        不成,少五元哩,那不成!花婶连连摆手,拽住豇豆不放。

        “嚓——”老板的刀在案桌上一响,眉骨上的蚯蚓曲里拐弯向前滚动:哎,我说二喜,想捡便宜嗦?拿口袋到垃圾桶里拾去!花婶和男子都吓了一跳。

        男子无趣,又从兜里掏五元钱丢到菜摊上,悻悻地走了。

        花婶的心里涌过一股暖流,随即挑选了一个大个的西红柿,揩了揩,双手递过去:老板,早上才摘的,尝尝鲜!

        他乜了她一眼,“咚咚”地只管忙手上的活计,嘴上叼的纸烟有节奏地上下颤动,蚯蚓在袅袅烟雾中若隐若现。

        吃一个吧,你看红透了,甜呢!花婶向老板跟前蹭了蹭,她的眼睛很快从蚯蚓那里滑了过去。

        老板对面戴眼镜的提了排骨,在等待找零。

        老板一摆手,西红柿便从花婶手里滑落地上,又滴溜溜滚到案桌下。皮破了,汁水溅了出来。

        花婶怔了怔,弯下腰,想把西红柿拾起来。她眼前忽地一亮,西红柿旁边躺着的不是一支香烟吗?金黄的滤嘴儿,雪白的纸卷儿,瞧上去都香喷喷的呢。案头上也有半包烟,烟盒上的熊猫在憨憨地啃竹叶。她琢磨:敢情是他弄掉了的。

        花婶咂巴下嘴:要是老伴能抽上这样一支烟该多好。

        她讪笑着说:您掉的吧?

        老板疑惑地看她一眼,鼻子里似乎“嗯”了一声,继续数手里的票子。

        老板,我给您捡起来了!

        噢?掉了的,不要了!他瞟一眼说。

        花婶的脸火烧火燎的烫,举着烟的手有些抖。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把纸烟小心翼翼地揣到怀里。

        你老伴抽烟?老板用浸饱了油的帕子揩着手,偏过头问。

        嗯,抽啊!几十年了,戒不掉。

        他又好奇地问,一天抽几盒烟?

        几盒烟?花婶尴尬地笑笑,不怕您笑话,老头子有一段时间没有抽上纸烟了。前几年还时不时给他买一包两包廉价烟抽,今年不行,儿子打算在城里买房子……

        有人过来买肉,打断了她的话。

        肉摊上很快有争吵的声音,来人要买案板上一块上好的五花肉,老板就是不卖给他。说到激动处,那条蚯蚓又滚动起来了。后来,五花肉还是被来人买走了。

        太阳斜斜地从楼房空隙照到花婶的头上,她把外套脱下来做成个凉棚,罩住剩下的蔬菜。街上冷清了许多,人大多躲进茶楼里去了。

        老板的案板空了,正“叮叮当当”地收拾工具。他嘴里还在骂骂咧咧:龟儿子,不卖给你老子也不犯法噻!就你有老娘嗦?

        花婶心里纳闷儿,试着问:那五花肉,给您母亲留的?

        他没好气地说:是噻!

        花婶嗫嚅着,终究没再开口。

        老板像撸树叶儿一样,把零钞拨进塑料袋里。有疤痕的脸正对着花婶,她诧异地发现,脸上那条隆起的蚯蚓似乎不见了,眉毛看起来又浓又黑,其实那张脸也不是那么难看哩。

        花婶像想起了什么,轻轻探手入怀,那支烟还好好的,她轻轻舒了一口气。

        在整理背篼的时候,花婶呆住了——背篼里多了半包烟,烟盒上的熊猫蒙着一层油污。

        花婶侧过头,看见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街道尽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小镇集市的地摊,反映出农村自然朴实的特点,交代人物的活动舞台。 B . 小说用“花短裤”“绿豆眼”这类词语写出二喜的痞相霸态,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C . 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老板这一形象,使扁平化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 D . 小说结尾花婶发现背篼里的半包烟,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了老板这一人物的特点。
    2. (2) 当老板说掉了的烟不要了之后,“花婶的脸火烧火燎的烫,举着烟的手有些抖”,请分析她此时的心理。
    3. (3) 花婶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是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完成对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著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又命旧有匾联俱不必摘去,于是先题一绝。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 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

        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李纨也勉强凑成一律。贾妃先挨次看姊妹们的。

    凝晖钟瑞

    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道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世外仙源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 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宝玉只得续成,共有了三首。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 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遂忙恭楷呈上。

    (节选自《红楼梦》)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钗诗以赞美元春为主,黛诗重在写世外仙境,两诗对比,突出钗黛两人不同的个性:一为处事圆滑的世人,一是特立独行的仙人。 B . 钗诗末句自谦不敢做诗,与“安心今夜大展奇才”的黛玉相比,既体现出宝钗的藏拙心理,也透露出黛玉的自高自大。 C . 在帮宝玉做诗一事上,钗黛做法截然不同,暗教改字与直接代写的不同做法,突出二人稳重周全与率真单纯的不同个性。 D . 面对钗黛的才气,宝玉似乎一无是处,小说中表现出的“男子不如女子”的思想,颠覆了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四、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注]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 , 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用来……的办法 B .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用之        慎重地 C . 则虽倾轮勒                        拉断 D . 夫南越之簳                        长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惟其遇事事治               后人哀之不鉴之 B . 此徒有见锥之在囊           东得百里奚 C . 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汝善抚之,使之肖我 D . 此数辈者                     此四君 , 皆以客为功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B .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C .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D .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外表并无异于常人之处,不能像布袋里的锥子一样自然出世。 B . 作者认为,用南越竹子做成的箭来敲敲打打,不能物尽其用,如同人才被埋没。 C . 作者认为,古代君王能挖掘才能鄙陋之人的潜力,使他们做出贤士才能做出的成就。 D . 作者认为,人才的出现得益于贤能之君的发现与正确使用,以此劝谏当朝君王。
    5. (5) 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五、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通过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表达词人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 .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湖面宽广坦荡,湖水平稳。 C . “一船秋色”仅用四字,却让读者想象出周围山色浓郁、万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D . 最后两句表示词人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美景,蕴含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2. (2) 本词想象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六、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可谓喻巧而理至。
    2. (2)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变法是“”来反驳司马光指出的“变法生事”这一观点。
    3. (3)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描写秦王在宫中的生活极度奢靡,不珍惜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
    4. (4)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月光之下、水天同映的两句是:“。”
七、语言表达
  • 10. 下面是一篇演讲稿的开头部分,请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不超过60个字。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语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吕氏春秋》的故事告诉我们,下面我将从这两个角度展开我的演讲。

  • 11. 下面的图表是某会所负责人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的统计表,看过之后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在会所内设置了休闲区,免费提供咖啡和茶;二是规定会所会员每带来一个新会员,赠送老会员两张新项目体验卡。请根据统计表的信息,简要说明理由。

    图片_x0020_100001

    某社区体育消费动机统计表(单位:人)

八、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禅师在河边打坐,突然听到河里有异样的声音。他睁开眼睛一看,有一只蝎子正在水里垂死挣扎。禅师伸手把它捞出来,却被毒蝎子蜇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睁眼一看,蝎子又掉进水里去了。他又把它救了上来,结果他的手又被蜇了一下。

        这时,旁边的渔夫说:“你真蠢,难道不知道蝎子会蜇人?”“知道。被它蜇了两次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救它?”“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

        蝎子又掉进了水里。禅师看看自己肿起来的手,再看看水里挣扎的蝎子,正犹豫间,渔夫把一个干树枝递到他手上。他用干树枝捞起了蝎子,这次他的手没有再被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