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1-04-10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        了历史和时间。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        , 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中国金石学        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 B . 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C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就是古雅 D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植入  光彩夺目  立体感  发祥 B . 移入  光彩夺目  立体感  发端 C . 植入  精彩纷呈  纵深感  发端 D . 移入  精彩纷呈  纵深感  发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D . 通过古雅,我们不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一下·新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至于豪放激荡的词,乃其第二乘也。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可是,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可是,词毕竟是词,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你看他这首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他说我现在难以忘记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在这么好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之中,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朋友,像我跟你这段遇合,是千古难求的。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谢公,晋朝的谢安,官至宰相,可是后来受到猜忌,出官到新城去。去的时候,谢安造了泛海之装,说将来要从海道回到故乡会稽东山去。可是,不久他生病了,被人从西州抬回。谢安死后,他的外甥羊昙非常哀痛,从此不从西州门经过。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送我走以后,我不希望死在那边,你再经过首都的西州路,为我流下泪来。我希望我们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像这样的词,前边写得多么开阔,多么博大。“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那真是天风!真是海涛!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多深刻悲哀。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节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词虽然豪放,但仍然是他的二流作品,像《八声甘州》这样的词才是最好的词。 B . 苏轼豪放的词虽然开拓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但在当时大家都不认可,因为内容太刚烈,就像教坊雷大使跳舞。 C . 苏轼对新旧两党都不随声附和,都不讨好,是因为他不会投机,不去奉迎,太正直,这一点从他的《八声甘州》里也可以看出。 D .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这几句词说明苏轼对自己从杭州调回汴京,并没有特别欢喜之情,对自己的前途并不十分看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头援引了夏敬观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B . 本文第二段论述了苏轼的豪放激荡的词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词。 C . 本文第三段介绍苏轼的经历,既是为了引出后面对《八声甘州》的解读,也是为解读提供资料和证据。 D . 本文通过论述词的本色的概念,并采用了引用和类比的手法,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观点。结尾总结了全文,并与开头照应。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苏轼的《念奴娇》《满庭芳》这样的词是他词作中的二流的作品,显然,这类作品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本色。 B . 作者主张词要本色,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词和诗一样,不宜写得过于豪放激荡。 C . 苏轼的《八声甘州》代表他词作的最高成就,是因为这首词能将博大与悲哀相结合,能将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 D . 苏轼的《八声甘州》开篇两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有超越的一面。
  • 3. (2020高一下·新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B . 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 . 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 . 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阐释。 B .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 . 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 . 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3. (3) 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迈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那些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由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丁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 . 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 . 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 . 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2. (2)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3. (3)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20·沈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祥符中,迁太常博士。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

        寇准判永兴,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师,上准变事。夷简曰:“准治下急,是欲中伤准尔,宜勿问,益徙之远方。”从之。使契丹,还,知制诰。两川饥,为安抚使,迁刑部郎中、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简验治,允恭诛,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因请以祥符天书内之方中。真宗祔庙 , 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夷简言:“此未足以报先帝。”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迁尚书礼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未几,感风眩,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见,敕乘马至殿门,固请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

        既薨,帝见群臣,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吕夷简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B . 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C . 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D . 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大理寺,中国古代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大理寺卿。 B . 权,古代表示兼代某一官职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领、署、知、摄、行、判、守。 C . 祔庙,是指将死者附在祖先宗庙里进行祭祀。在本文中是指宋真宗死后祔于宗庙。 D . 朔望,中国古典文献中用朔、望、晦来分别指代农历的初一、十五和每月最后一天。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吕夷简一心为国,多有建言。面对寇准将要“变事”的言论,吕夷简认为这是有人故意诋毁寇准,不应理会,应将他们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B . 吕夷简政绩突出,受到赏识。两川灾荒期间他出任安抚使,并获得提拔,因为严办有声,皇帝在屏风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表示将要重用他。 C . 吕夷简为人机巧,善于应变。宋仁宗罢免了太后任用的张耆、夏竦两位大臣,吕夷简实则也曾依附太后,只是他应对圆融,不易被察觉。 D . 吕夷简深受皇恩,颇受礼遇。吕夷简身患风眩之症,皇帝剪掉自己的胡须赏赐给他,用来治病。三年春,皇帝又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②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鹊①

    韩偓

    偏承雨露润毛衣,黑白分明众所知。

    高处营巢亲凤阙 , 静时闲语上龙墀。

    化为金印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

    莫怪天涯栖不稳,托身须是万年枝

    【注释】①诗人曾任唐朝兵部侍郎,本诗作于后梁乾化二年,当时诗人隐居福建南安。②凤阙:汉代宫阙名。③化为金印:《搜神记》卷九:“常山张颢,为梁州牧。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人争取之,化为圆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以上闻,藏之秘府。后议郎汝南樊衡夷上言:‘尧舜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 可复置。’颢后官至太尉。”④万年枝:此处指年代久远的大树,喻指唐王朝。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偏承雨露润毛衣”表层意思是鹊经雨承露而羽毛润泽的姿态,暗寓自己受帝王恩泽。 B . “黑白分明众所知”写鹊的羽毛有明显的黑白两种颜色,暗喻自己有爱憎分明的品行。 C . “凤阙”是汉代宫阙名,诗中指皇宫、朝廷。“高处营巢亲凤阙”暗喻自己曾在朝为官。 D . 颈联下句化用喜鹊为牛郎织女在银河上架桥的传说,表达仕途多舛、思念家人的悲苦。
    2. (2) 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是
    2. (2) 《琵琶行》乐曲由婉转流畅转为冷涩的名句是
    3. (3) 《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的原因
六、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课程。不必提更遥远的传说,。早在周代就有史籍记载宫廷教育的六科——“礼、乐、射、御、书、数”。“书”是识字,当然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就是高级语文。当时的宫廷教育分文武两科。礼、乐、书、数属于文科,;但是,“射御”既然是在“礼乐”的覆盖下,也是要阅读和理解文本的。由此可见,。西周至今3000余年,不可谓不早。社会变,语文不能不变;但是,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国体式,保留着太多的传统,也形成了太多的习惯。

  • 9. 参照所给示例,对下面两个观点提出不同见解。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表达简洁流畅。每段话不超过50个字。

    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同见解:亲自实践得来的经验固然可贵,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多读书是丰富自己头脑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同见解:

    ②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同见解: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