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

更新时间:2020-07-21 浏览次数:17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17高三上·遂溪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 2. (2017高三上·银川月考)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政的措施是(    )
    A .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 .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 3. (2017高三上·武威月考) 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l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l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
    A . 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 . 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 .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 . 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 4.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
    A . 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 . 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 . 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 . 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 5.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唐太宗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受诏撰为《五经义赞》。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这主要体现了唐代(  )
    A . 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 B . 私家研究促进文化发展地证 C . 宗教兴衰取快于皇帝喜好 D . 政治统治借助多元思想
  • 6. (2018高三上·黄冈期末) 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 .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 .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 . 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 7. (2018高三上·东城期末) 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箸)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 . 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 . 《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 . 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 8.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宋史。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  )
    A . 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 B . 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 C . 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D . 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
  • 9. (2018高三上·烟台期末)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三代时期,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 B . “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风行的做官途径 C . 汉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 D . 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 10. (2018高三上·清远期末) “富民”阶层,是中唐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以经营农业为主,兼及工商的各行各业的致富者。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由此可知(  )
    A . 儒家思想的影响束缚了富民阶层的发展 B . 新经济因素产生推动了富民阶层的崛起 C . 科举选官制推动了富民阶层的发展 D . 富民阶层的发展推动传统抑商政策改变
  • 11.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期末) 西汉孝廉察举本以德行取人,东汉末年则增设了“授试以职”之法,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试用期间表现出了行政才能,方可察举到中央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郡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 B . 官吏选拔更注重实际能力 C . 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D . 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衰落
  • 12. (2017高三上·淮南月考)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烦琐杂乱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
    A .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B .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 13. (2017高三上·林芝月考) 陈蕃任安乐太守时,郡内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陈蕃与他相见,问及妻子儿女,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陈蕃大怒,遂治其罪。故事中赵宣为官所借用的途径是(    )
    A . 九品中正制 B . 孝廉 C . 科举制 D . 军功爵制
  • 14. (2017高三上·淮南月考)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比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
    A . 使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B . 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 C . 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 .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 15. (2017高三上·曲靖月考) 西汉的律法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隋唐律法规定工商之子不当仕;明朝的律法规定普通百姓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布料的衣服,而商贾只能穿绢和布两种布料的衣服。这说明(    )
    A . 明令禁止经商 B . 反腐倡廉 C . 等级观念严重 D . 政府用政策干预社会经济
  • 16.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

    A . 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 . 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 . 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 D . 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
  • 17.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    )
    A .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 .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 18. (2017高三上·山东月考)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 . 汉刺史制 B . 宋参知政事 C . 明内阁制 D . 清军机处
  • 19.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    )
    A . 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 . 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 C .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D . 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 20. (2020·新课标Ⅱ)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 .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 .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材料二: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中说:“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武则天对发展农业的看法。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移人口的目的并分析其意义。
  • 22.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8年)秋,汉朝出兵攻打郅支,郅支单于被汉朝诛杀,使呼韩邪单于得以重新统一匈奴。《汉书。匈奴传)记载:“竞宁元年,单于44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6于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数煌,传之无穷.”

        王昭君出塞和亲,《汉书·匈奴传》记载:“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至孝宣也,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臣服。遗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塞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后六十余载之间,遭王莽篡位,始开边隙。是故圣王,其仰慕礼仪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盖圣王制蛮夷之常道也。”唐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潘明云《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考证之王昭君;王昭君出塞和亲对后世汉匈关系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书·匈奴传》与诗人杜甫对王昭君出塞和亲的不同看法。
  • 23.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承天太后(953~1009年),名萧绰,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多次击败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化解政权交接的危机。她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承天太后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辽与中原已十分接近。承天太后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过历代皇帝都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划定双方边界,辽宋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开展互市贸易,和平友好交往,辽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推进政权汉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辽承天太后在历史的影响。
  • 24. (2017高三上·宜昌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战国纷争的时代,各地田亩不同,车轨不同,法律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央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作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朝公开宣布的基本政策,就包括“车同轨,书同文”。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交通险阻,打通西域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指出秦汉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交通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 25. (2017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两幅图片信息概括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符合史实,逻辑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