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0-07-01 浏览次数:16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国家和人民三方面对外交往相结合,为新中国外交

              了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人民外交深入到各领域,为总体外交提供坚实基础。人民外交具有      性、广泛性、稳定性等优势,和官方外交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人民外交侧重做人的工作,需要默默耕耘、滴水穿石,       地做好基础性工作。(     )面对国际        , 越是国家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人民外交越能发挥“稳定器”和“解压阀”的作用。它可以更直接、更广泛面对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士和公众,展现我国和平发展诚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推动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70年来,人民外交不断开拓创新,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人民外交贯彻我国独立自主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守为国交友的使命和初心 , 根据国家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密切配合总体外交布局,为促进中外交流、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传播中国声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拓展   灵敏    持之以恒    云谲波诡 B . 开辟   灵活    持之以恒    风云变幻 C . 开辟   灵敏    锲而不舍    云谲波诡 D . 拓展   灵活    锲而不舍    风云变幻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当的一项是()
      A . 民间友好的深厚力量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跨越文明 B . 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跨越交明的民间友好有深厚力量 C . 只有有深厚力量,民间友好才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跨越文明 D . 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跨越文明的民间友好,要具有深厚力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人民外交遵守为国交友的使命和初心,贯彻我国独立自主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人民外交贯彻我国独立自主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守为国交友的使命和初心 C .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外交遵守为国交友的使命和初心,贯彻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外交贯彻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守为国交友的使命和初心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于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城市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地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是海派文化吸收的营养。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沈祖炜《长三角一体化》)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三角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但其中心城市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苏州让位上海。 B . 长三角一体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与苏浙皖的部分地区都处于长三角区域,同时人文相近、经济最发达。 C .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技术和市场扩散让长三角得到发展,所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要以发展上海为先。 D . 一体化区域要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激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论述长三角一体化前先从历史的角度讨论长三角区域经济与文的联系,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B . 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的密切关系。 C . 文章讨论海派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论证上海受到苏浙皖文化的滋养,吸收了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营养。 D . 文章在展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作用时,从区域内部行政隔阂角度讨论长三角对原来规定、做法的改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市场和流通领域形成的集聚一扩散效应,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B . 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内部的融合性比较高,为长三角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C . 中国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 . 一体化是通过打破有关地理和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经济组织,通过大家同心协力达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消费主要为满足温饱;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渐成生活标配;进入21世纪,智能家电、汽车消费越来越普遍;近年来,人们的“购物车”越来越丰满了,里面除了有曾是“主角”的食品、衣服之外,文化、旅游、健身等也成为重要选项,折射出我国消费的变迁。

        实际上,悄然而变的不只是消费,产业亦是如此,大量企业都在随市场需求而创新求变、转型发展。然而,整体来看,无论是消费,还是产业,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公共服务消费是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短板,特别是在高质量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供给不足,大量三甲医院、高等院校等优质公共服务和消费品集中在大城市。解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保障消费的均衡性等性,需要下大功夫。

    (摘编自刘坤《消费“富矿”亟待产业来“挖宝”》)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居民购买力提升,物质生产日渐丰裕,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食品供给实现从匮乏到富足的转变,已经全面超越吃饱饭的初级阶段,向着品质消费的阶段大踏步迈进。如今,很多人不再操心填饱肚子的问题,而是对食品的要求愈发严苛,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降低。

        消费升级不仅是简单的零售领域,也倒逼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由此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包括大米等主食以及蔬菜、瓜果、肉类等。显然,消费升级是一个指挥棒,其发挥了市场引导作用,促使整个产业链转变方向,由单纯的追求产量,逐渐转向追求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显然,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具有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亦会构建消费者和商家、社会的多赢格局。

        买年货背后的消费升级,只是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消费升级现象,已经在更多的日常消费领域出现,比如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消费升级的热潮,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显而易见,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升级的趋势和效果愈发显著,产业链整体提升,经济质量得到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愈发舒适,这些细节方面的点滴变化,均是发展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激励着广大群众不断奋进。

    (摘编自江德斌《年货从吃饱到吃好,释放消费升级信号》)

    材料三:

        我国作为生产制造大国,目前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在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企业的供给能力,促进了消费市场供给侧从短缺到宽裕的结构性转变,将居民消费推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应该看到,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粗加工、附加值低的产品多,精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少;部分产业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消费者要求,供给与需求错配。与此同时,服务供给不足,新兴的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体育、教育、旅游业等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因此,亟待通过技术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生产方式和供给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引导企业瞄准更高标准改造提升现有产品结构,注重研发力量投入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消费品市场多样化的有效、高质量供给,将传统制造工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兴技术,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快速生产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品流行周期缩短,市场需求波动大,鼓励流通企业构建产销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市场敏捷反应能力。在整合供需信息基础上,流通企业以供应链协同方式介入生产过程,以制造合伙人身份指导生产,提升流通企业在商品产业链中地位,使各环节企业成为互为依赖的共生系统,共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摘编自依绍华《供需齐发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1. (1) 下列对消费升级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第一段以时间为线,梳理了我国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升级,从人们购买的商品变化的角度让读者感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 B . 我国消费和产业都存在结构性矛盾,但产业结构矛盾更突出,表现为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而不能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C . 我国公共服务消费方面有很多地方存在短板,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补足这些短板,这些也是未来消费特点,需要相关产业积极参与。 D . 三则材料分别从服务业、农业、工业三类行业讨论消费和产业升级问题,比如工业方面,要解决产业全球价值链水平低、供给需求错配问题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材料二从食品供给的角度表现目前我国消费升级涉及的内容很多,特别是日常消费领域,要进入产品数量和质量共举的良性发展模式。 B . 百姓对食品的需求吃饱到吃好,与之相呼应的是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持续调优,全产业链加速升级,满足更多消费者舌尖上的新期待。 C . 供给侧提供的商品从短缺到宽裕、从低等到高级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企业供给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居民消费的升级。 D . 满足更高质量消费需求,要大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的商品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生产与消费的高效匹配。
    3. (3) 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英

    凌叔华

        自从三姑姑的婆家送了好日子来,小英每天早上总忘不了拉着她妈问“还有几天三姑姑才做新娘子?”或是说“妈妈,三姑姑怎么还不装新娘子?”

        有一晚上小英做梦见三姑姑装新娘子向着她笑,把她倒笑得羞了。

        裁缝天天抱着一大包新做好的衣服送到祖母房里,小英常跟着进去,三姑姑站在玻璃柜前面试穿新衣服,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镶着金边银边同各色花边的,小英看得妈妈叫都听不见了,挨在祖母身边只说,“多好看!多好看!”老太太看她那付羡慕神情,便搂着她笑问,“你也想做新娘子,是吗?”

        好了,今天妈妈告诉小英还有三天,三姑姑就做新娘子了。

        家内各人更忙起来,早上爸爸去衙门转个圈儿就回来忙着吩咐事了。未来的三姑丈也时常来,笑嘻嘻的冲着人,三姑姑也不出门,整天躲在房内收拾东西。

        好容易忙过三天,这天早上家里各人都比往常起得早,母亲同小英换上一身新做的粉红衣服,小英跑出跑进的看大门前的扎彩,门口的板凳坐满了人。吃了午饭不多时,花车军乐队都到了,客厅里,祖母和姑姑的房里也满了客人。一会儿奏起军乐,大家拥着三姑姑出来,她果然也同张阿姨一样,披着长纱,抱着鲜花,上了花马车了。

        晚上舅舅和舅妈,大姑妈和姑丈都在家吃饭,人虽多总觉不出热闹,祖母时时望着三姑姑卧房的门帘出神,大家说话常常听不见。

        晚饭后祖母吩咐大家早些休息,张妈就领小英去睡。

        “你来,张妈!”小英作出撒娇的声音,“我怕得睡不着。”

        “三姑姑打扮的多好看!”她把夹被拉了拉,似乎带羞的问:“张妈,你想我还有多少日子才做新娘子?”

        到了第三天的早晨,因为夜里母亲告诉小英第二天早上父亲带她去接三姑,她在天没亮就醒了。

        马车进了一条胡同,在一家大门前停住。门口站着两三个穿长褂的男人,见车停下,那个胖子立刻上前开车门,迎着父亲面就是请一个安,嘴说着“请进去。”

        在一间大厅子里,彼此行完礼,大家坐下吃茶说话,三姑姑却站在一边,后来还替那老太婆装烟袋。小英想“装烟,姑妈的秋杏才做这样事。”

        她和三姑姑,父亲坐车回到家里,大家迎上堂屋去了。

        一会儿小英走进祖母卧房的后面小屋子找东西,从门缝里望见三姑姑拉着祖母的手坐在床上哭,一边说,“三天都是站着,腰脊骨都酸痛起来,他们晚上打牌到一两点都不睡觉,我也伺候到那时分,……吃饭也不许坐到桌上吃,女婿同他母亲坐着吃,叫我站在一边伺候,这是什么道理?”三姑姑说着,祖母搂着她,叫她躺下歇歇。

        母亲由后院过,招手叫小英出来,吩咐她到自己屋里玩去。

        吃午饭时,祖母和三姑的眼都红红的。她们吃了半碗饭便放下了,父亲也只吃了一碗。预备的许多好菜都没吃多少。

        下午太阳还没下去,三姑丈来了,说是接三姑姑回去。

        不知因为什么,小英很不喜欢三姑丈的样子,她想起那个可怕的老太婆,就是他的母亲,那个母亲待她姑姑很不好。

        “母亲说没下太阳前就回去。你快收拾走吧。”三姑丈向三姑姑说。

        小英望着三姑姑默默走去洗脸,擦粉的时候,眼泪一滴滴流下来。

        合家怏怏的送三姑姑上车走了。

        母亲出门买东西,祖母躺在床上拿手绢盖着眼睛睡,小英也觉冷静得难过,走到下房看张妈补袜子去。

        她翻着张妈的碎布包找好看的零碎布片,也盘腿坐在床上。一会儿她找出一块尺来宽的大红绸子,说:“这块给我好罢?”

        张妈看了看红绸说:“啊,这块好,美得很,替你的娃娃做一件做新娘的衣服罢。”听说新娘子三个字忽然触动她今天好久要说没人可说的话。

        “张妈,今天奶奶哭了,你看见没有?三姑姑也哭了,她为甚么哭?”

        “因她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离开奶奶,舍不得离开你。”

        “不是。”她想了一想才说,“她是怕那个老太婆,一定那个老太婆欺侮她了。”张妈向她瞪了一眼,她不敢再说了。可是从张妈的脸色,她知道她没有猜错,静默了一会,她一面弄那块红绸子,一面又开了口:“张妈……”

        “唉?”

        “三姑姑不做新娘子行吗?”

    (摘编自《小哥儿俩》,1935年10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一句用精短的句子和词语,从颜色的角度、从小英的视角描写三姑姑衣服的颜色,表现了小英观察关注的重点。 B . 故事的转折点是小英到三姑丈家看到三姑姑给她婆婆装烟袋的细节,小英认为这是下人的工作,小说以此表达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孩子危害的愤懑之情。 C . 张妈对小英既有慈爱和耐心也有严格要求,如称赞小英找到的大红绸子美、解释三姑姑哭的具体原因,还有小英乱说话时,张妈瞪她,让她不再这样说。 D . 小说主要讲述三姑姑出嫁前后的故事,对三姑姑的描写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等手法体现其情感波澜,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等。
    2. (2) 小说开篇写小英急着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到后来不想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小说为何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文中有两个“世界”——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世界”的理解,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僧静,会稽永兴人也。少有胆力,便弓马。事刺史沈文秀,俱没虏。后将家属叛还淮阴,太祖抚畜之,常在左右。僧静于都载锦出,为欧阳戍所得,系兖州狱,太祖遣薛渊饷僧静酒食,以刀子置鱼腹中。僧静与狱吏饮酒,既醉,以刀刻械,手自折锁,发屋而出。归,太祖匿之斋内。以其家贫,年给谷千斛。随还京师。沈攸之事起,太祖入朝堂,僧静为军主从。袁粲据石头 , 太祖遣僧静将腹心先至石头。时苏烈据仓城,僧静射书与烈,夜缒入城。粲登城西南门,列烛火处分,台军至,射之,火乃灭,回登东门。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僧静以功除前军将军,宁朔将军。将士战亡者,太祖为敛祭焉。升明二年,除游击将军。沈攸之平,论封诸将,以僧静为兴平县侯,千户。世祖践阼,出为北徐州刺史。买牛给贫民令耕种,甚得荒情。永明五年,隶护军陈显达,讨荒贼桓天生于比阳。僧静未至比阳四十里,顿深桥。天生引虏步骑十万奄至,僧静合战大破之,杀获万计。天生退还比阳,僧静进围之。天生军出城外,僧静又击破之。天生闭门不复出,僧静力疲乃退。八年,巴东王子响杀僚佐,世祖召僧静使领军向江陵,僧静面启上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捉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九年,卒。诏曰:“僧静志怀贞果,诚著艰难。克殄西墉,勋彰运始。奄致殒丧,恻怆伤怀。赙钱五万,布百匹。谥壮侯。”

    (节选自《南齐书·戴僧静传》)

    1.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馀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 B . 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 C . 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 D . 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充州 , 地名,古代九州之一。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尔雅》《周礼》等九州的分别。 B . 石头 , 石头城,本金陵城,孙权重筑改名,城负山面江,当交通要冲,六朝为建康军事重镇。 C . , 食邑,古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俸禄,秦后受封人对土地有绝对统治权。 D . 赙钱 , “赙”,指拿出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钱”,指为帮助办丧事面赠送给丧主的钱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戴僧静投奔太祖,深受关爱。戴僧静曾经是沈文秀的手下,被北虏俘虏,后来带着家眷投奔太祖,太祖把他藏在家中,因为其家贫,太祖每年给他一千斛谷米。 B . 戴僧静爱护百姓,深得民心。世祖即位之后,戴僧静出京城担任了北徐州刺史的职务,他爱护百姓,给当地贫困的人家购买耕牛让他们耕种土地,深得百姓爱戴。 C . 戴僧静讨伐敌寇,作战骁勇。在讨伐桓天生时,戴僧静屯兵在深桥,面对桓天生十万大军,他勇敢对敌,大破敌军,并包围了退守比阳的桓天生并再败出城的他。 D . 戴僧静忠诚果敢,深得皇恩。戴僧静去世后,皇帝下诏称赞他忠诚果敢,在艰难之际赤诚立功,攻克西城,开国勋高,不幸突然去世,令人悲痛伤怀,谥号壮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僧静与狱吏饮酒,既醉,以刀刻械,手自折锁,发屋而出。

      ②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

    韩偓

    湘浦梅花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

    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

    寒气与君霜里退,阳和为尔腊前来。

    夭桃莫倚东风势,调鼎何曾用不材。

    【注释】①调鼎:语出《尚书》,比喻宰相职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二句直接点题,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冬两开的梅花,表明自己被重新重用是朝廷的栽培。 B . 三、四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表现腊梅晶莹的姿态以及浓郁的幽香。 C . “夭桃”,艳丽争春的桃花,喻指那些凭借“东风”献媚取宠但是才能平庸的朝廷群小。 D . 诗歌以情布局、以景衬情,并用香魂与寒霜、诗人与“不材”构成对比,富有艺术魅力。
    2. (2) 诗歌五、六句的意思是什么?塑造了腊梅怎样的品质?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两个对偶句描写秦人从六国剽掠来的珍宝。
    2. (2) 屈原的《离骚》中“”两句写诗人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道路有误,想着现在能够回头。
    3. (3)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两句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以示自己艰难遭遇。
六、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北宋《吕氏乡约》规定:“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刺。有妨则少俟。”也就是说,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人家吃了没有;如果即将开饭,。否则人家吃着饭,你在旁边瞧,会有蹭白食的嫌疑。《吕氏乡约》是中国第一本乡约,恐怕也是第一本“吃了吗”的历史典籍。。明朝人黄佐制定《泰泉乡礼》,几乎全按《吕氏乡约》复制,里面自然也有那条规定:“凡往见,将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经流行全国,

  • 9. 下面的图一是“四川博物馆”的徽标,图二是“山东博物馆”征集的徽标。请你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

    图一                   图二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我们都能看到逆行的青春身影:洪水面前,有很多解放军战士迎水而上;大火面前,有很多消防勇士逆火而行;疫情面前,有很多白衣天使逆行而去……他们,用青春的身躯迎接最大的困难挑战,用尽职尽责的态度和行动默默奉献。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作为“逆行青春”的代表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

      ②自愿参加“逆行青春”活动的申请书。

      ③在学校举行的“逆行青春”演讲会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