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0-06-05 浏览次数:2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红氤氲着古朴宏放的秦汉气息;       异彩缤纷的魏晋脉络;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流转着       的元明清神韵。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凝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循环往复、       的历史。

    A . 沿袭   独一无二   绵延不绝 B . 沿袭   独领风骚   生生不息 C . 沿用   独一无二   生生不息 D . 沿用   独领风骚   绵延不绝
  •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疫情防控中,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      

    ①携手各国实施联防联控,向一些国家派出医疗专家

    ②第一时间分享病毒研究成果

    ③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的重大意义

    ④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国际合作

    ⑤及时向世界公开诊疗方案及药物筛选结果

    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

    A . ②④③①⑤⑥ B . ②⑤④①⑥③ C . ④②⑤①③⑥ D . ④①⑥②⑤③
  • 3. 下列诗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文体看,对语言要求最考究的是诗。诗要求高度概括,一语道破。宏大如“     ”,壮阔如“       ”,精致如“       ”,微妙如“       ” ……但诗人的语言是单纯和稳定的。

    ①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②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A . ③④②① B . ④③①② C . ④③②① D . ③④①②
  • 4. 下列名人名言,最接近《忘我》这幅漫画讽喻意图的是()

    A .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B .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C .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莎士比亚 D .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二、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重苏子卿

    [宋]洪迈

        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加优宠,盖以其奉使持节,褒劝忠义也。上官安谋反,武子元与之有谋,坐死。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注)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宣帝立,录群臣定策功,赐爵关内侯者八人,刘德、苏武食邑,张晏曰:“旧关内侯无邑, 以武守节外国,宗室俊彦,故特令食邑。”帝闵武年老,子坐事死,问左右: “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曰:“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上许焉。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皇后父、帝舅、丞相、御史、将军皆敬重武。后图画中兴辅佐有功德知名者于麒麟阁 , 凡十一人,而武得预。武终于典属国,盖以武老不任公卿之故。

        先公絷留绝漠十五年,能显仁皇太后音书,蒙高宗皇帝有“苏式不能过”之语。而厄于权臣,归国仅升一职,立朝不满三旬,讫于窜谪南荒恶地,长子停官。追诵汉史,可为痛哭者已!

        又案武本传云:“奉使初还,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昭帝时,免武官。后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张安世荐之,即时召待诏,数进见,复为典属国。”然则豫定策时,但以故二千石耳。而《霍光传》连名奏昌邑王时,直称典属国,恐误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燕王刘旦曾勾结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阴谋推翻汉昭帝及大司马霍光,事败自杀。

    1. (1) 对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宗室俊彦          德:对……有恩德 B . 显仁皇太后音书    致:传达,送达 C . 武本传云        案:查询 D . 然则定策时        豫:预先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B . 麒麟阁:此阁于汉武帝时建造,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封建时代多以画像于“麒麟阁”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 C . 二千石:是汉代官吏秩禄等级,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又因为汉长史的俸禄就是二千石,所以二千石又成为长史的通称。 D . 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以备顾问;唐朝时,凡文词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专家,养于翰林院中,以待皇帝诏命应对,李白就因为其诗歌才华而做过翰林待诏。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

      ②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

    4. (4) 文中“追诵汉史,可为痛哭者”中的“可为痛哭者”指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唐庚

    (其一)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其二)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注释】①这两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惠州期间,“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

    1. (1)     第二首诗句句绘色,请具体说明。
    2. (2)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四、句子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3) 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4. (4) 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5. (5) 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6)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 (7) ,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8. (8)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五、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复苏的季节

    冷清秋

        站在北岭的麦田里四下看,经过一冬的沉睡,麦苗们此刻都苏醒过来了。韭叶一样的叶子绿油油地透着勃勃生机,就像是每一根麦苗里都暗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秋子姐洞悉这些,她懒洋详地握着锄头的手在麦垄中间轻轻一划拉,就把那些杂草带走了。

        秋子姐说,听——麦苗快要拔节了。我侧耳听听,什么也没听到。

        但我信秋子姐的话。秋子姐那么美丽,那么美丽的秋子姐又对我那么好,她说的任何话我都该相信。哪怕她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是我妈捡来的,我也信。为什么不信呢?信秋子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何况只要跟着我秋子姐,时不时就有好吃的水果硬糖,那裹着透明印花的玻璃糖纸,变戏法一样从秋子姐的手里安放在我的手心儿。

        水果糖是穿白衬衣的小学教师带来的。人们都叫他白老师,我大娘叫他白蘸糖。我才不信,一个大男人凭什么起这样叫人发笑的名字?尽管后来秋子姐说我是馋猫只记得吃,我也不信。秋子姐是我大姐,不是亲大姐的亲大姐,虽然我真有个亲大姐,但她拧起我的耳朵一点都不惜力气,即便是为了我的耳朵着想,我也要想着从不拧我耳朵的秋子姐。

        秋子姐是我本家大娘家的女儿。但我觉得秋子姐生错了家或者我投错了胎。不然,我就可以时时刻刻保护她。

        三忙时的晚上,秋子姐拿叉杆在麦场上翻麦子,不知怎的她脚下一滑,整个人就从打麦场飞倒在了麦场下面的窑洞院子里……躺了三个多月后秋子姐终于可以起来下地走路了,但是她走路的样子好奇怪,整个身子一瘸一拐又一抖,就像是她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惹人发笑。

        大娘早先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自此再无照面。待冬月来时,听说好人家敲锣打鼓迎娶了邻村的赵家姑娘。

        本家二嫂气不过,撺掇着要和秋子姐去闹腾个不好看来,秋子姐惨白着脸淡淡一笑再无接腔,转过身儿她自己该忙啥照样忙着。

        俗话说,有女不愁嫁。何况秋子姐正当芳华,眉眼生得俊俏不说,家里地里她都能拿下,虽说是腿脚略有残疾也不怕。黄了那家有别家,那段时间大娘一趟趟赶着催,隔三岔五就有媒人领着男的来相看。可相来相去,秋子姐只是咬着嘴唇冷着脸不说话。

        望着越拐越厉害的秋子姐,我大娘下了狠心。她得闲就拎着一匣子点心一趟趟朝媒人家里去催,那架势摆明了急着把秋子姐赶紧立马马上嫁出去。一匣子一匣子点心送过去,终是有了效果,媒人说家里穷倒插门的可行?就秋子姐一个女儿的我大娘一下子转悲为喜,就像是原本想甩包袱不要呢,不料捡着一个大元宝。

        于是,很快家里就多了自愿倒插门的一贫如洗的白老师白姐夫。

        白老师姓白,清清白白的白,白玉无瑕的白。他除了会教书居然还会吹笛子,星子洒满夜空的晚上,大娘家小院里嘈杂的人声渐渐会随着悠长辽阔清凉的笛音慢慢静下来,一颗一颗心追着笛音跑出去老远老远,到了小河边也徜徉着不愿回来,有时,甚至会随着笛音到了天上,软软附在云朵上不下来。

        但令人惊奇的不止这些,最惊讶的是和白老师结婚后,秋子姐的瘸腿竟然不治而愈了。

        秋子姐每天挎着篮子或扛着锄头跟着白老师下地或者赶集,一对人儿就那样默默无语地一前一后走在路上,谁也没有说更多的话,但即便是傻子也看出来俩人之间的脉脉情谊。

        春季天寒。清晨,白衬衣姐夫拎着水桶去井边打水,多嘴的二嫂子亦步亦趋地追着问:“哎,白蘸糖——白蘸糖,你俩是不是之前就认识?人家都说你们使的是苦肉计?有人之前赶集见过你和秋子在后墙站着?”

        打好水的白衬衣并不接话,只是叫声二嫂子说:“二嫂子,你褂子穿反了。”二嫂子“哎呀”一声低头看,骂上一句就急匆匆朝回走。待走几步再回头,白衬衣已经消失在拐角了。

        那时,热辣辣的太阳升起来老高了,照耀着村东头的大槐树和大槐树新生的嫩叶,照耀着大槐树下面的辘轳和井台,以及井台上湿漉漉的水印子。村子的小道上偶有坦然漫步的黄狗懒洋洋地望你一眼望他一眼,即便是有扑棱翅膀的鸡子路过,彼此双方也相安无事。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注定会有许多美丽的事情发生!

    (选自《辽河》2018年第6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人物活动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热情可爱的孩子,文本从“我"的视角串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使情节更显得真实而生动有趣。 C . 二嫂是个好冲动的人,大娘给秋子姐瞅下的那家好人家再无照面后,她撺掇着要闹腾个不好看,从反面衬托了秋子姐的善良。 D . 笛声和星夜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静而优美的意境,也烘托出白老师多才多艺、纯真多情的美好形象。
    2. (2)     分析小说第一段对秋子姐形象塑造的作用。
    3. (3) 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 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亵渎

    南帆

        对于一些文化激进分子说来,褻渎正成为他们制造惊世骇俗的一个强烈手段,无论是对付偶像、权威还是既有的文化秩序,亵渎都显出了足够的杀伤力。这种褒渎的意义不在于违反日常交际的礼貌文明,而在于重估现实的方式——这些激进分子正是以异乎寻常的结论开拓他们的生存空间。亵渎的打击对象往往是一些堂而皇之的正统形象。亵渎不是对手之间正规的一招一式的较量,亵渎是以先声夺人的气势与极端蔑视的姿势取胜。这个时候,思想锋芒不必由学术造诣支持,做出断言需要的是胆量和气魄。亵渎的煽情作用很容易赢得观众,鼓动观众,于是对手将在极为不利的气氛中失去申辩的机会。

        显而易见,亵渎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方面。相反,亵渎经常有强词夺理的倾向。尤其让人惊愕的是,素来以公允为旨归的文学批评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这一批批评家敏感好斗,他们四处攻讦、冒犯,运用富于刺激性的言论树立自己的形象。他们的观点是不定的和随意的,并不在乎逻辑的严密不苟与证据的无懈可击。他们不想细致地分析对象,而是想一口气摧毁对象,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运用犯规的言辞追求震惊效果。他们的攻击常常是过分的,危言耸听的。通过褒渎出一口恶气之后,他们不再对自己看法的明天负责。换言之,亵渎是一种强烈的否定。

        同理性的批判相比较,亵渎是一种更为痛快的方式:带有更多的行动意味。亵渎的根本涵义就在于对正统、权威、偶像的极端不敬。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褒渎暗示了文化领域的骚动。由此可以看到,一种按捺不住的焦灼正蔓延于文化界。渴求宣泄的欲望正渐渐超过细腻的体验和深思熟虑。在这个意义上,褒渎是一种更易于泄愤的方式。亵渎的出现表明,人们心中愤懑的激动已经超出理性所能承载的范围,从而开始诉诸非理性的方式了。换句话说,人们的不满已不仅限于理性,他们开始投入了情绪冲动,而后者更为直接地显示出生命本能的悸动。

        不言而喻,理性的批判是深刻的。但是,理性的批判常常拘囿于理论或学术的范围。思维的变换已经完成,逻辑上的反驳已经结束——这一切却久久无法实现于人们的实践领域。许多不偏不倚的辩证分析和面面俱到的周全考虑,在本质上是智慧的,而不是实践的。因此,那些激进分子已经开始把深刻看成烦人的束缚。相对地说,褻渎往往是肤浅的。但褒渎富有集聚愤怒情绪的功能,并且迅速使之转化为激烈的动作。亵渎对于对手的侮辱还有助于鼓足自己的胆量。这就是肤浅的力量。肤浅的明朗倾向才能更易于为大众所普遍接受。

        不管怎样估计亵渎的意义,我们都该看到这种方式所具有的危险性。亵渎是一种破坏,但是这种破坏往往难以彻底,亵渎一时之间可能撕去对方的道貌岸然,而追根溯源的清算却非其所长;褒渎可能以猛烈的冲击为新的思想扫除障碍,但亵渎本身却难以产生新的思想。某些时候,亵渎还可能诱发一种投机心理。一些文化上的先锋斗士以亵渎向权威挑战,而另一些流氓无产者则可能模仿如何以起哄邀取名声。倘若联想到我们历来重视文化战士而轻蔑专家学者的氛国,亵渎还常常使人满足于徒有其表的文化暴乱——亵渎所制造的激烈言论常常有效地掩护了陈旧僵固的思维方式继续存在,而深层结构的深刻转型则因为不够耀眼而被遗忘了。

        总而言之,在许多情况下,亵渎乃是一柄利弊并存的双刃剑。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一些文化激进分子说来,亵渎正成为他们制造惊世骇俗的一个强烈手段,使得他们很容易赢得观众,鼓动观众,让对手将在极为不利的气氛中失去申辩的机会。 B . 亵读是以先声夺人的气势与极端蔑视的姿势取胜,它所作出的断言依赖的是学术造诣所带来的胆量和气魄。 C . 一些文化激进分子敏感好斗,他们的观点是不定的和随意的,并不在乎逻辑的严密不苟与证据的无懈可击,他们只是想一口气摧毁对象,其目的在于运用犯规的言辞追求震惊效果。 D . 亵渎攻击对手的方式是蛮横的,不讲套路的,常常是过分的,危言耸听的,带有一种强烈的否定。
    2.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为理性批判常常拘囿于理论或学术范围,所以在文化人士看来许多不偏不倚的辩证分析和面面俱到的周全考虑变成了烦人的束缚。 B . 亵渎所制造的激烈言论常常使人满足于徒有其表的文化暴力,看不到深层结构的深刻转型,常常有效地掩护了陈旧僵固的思维方式继续存在。 C . 亵渎表明,人们心中愤懑的激动已不仅限于理性,而且更为直接地显示出生命本能的悸动。 D . 亵渎往往是肤浅的,亵渎富有集聚愤怒情绪的功能,并且迅速使之转化为激烈的动作,所以才能更易于为大众所普遍接受。
    3. (3) 文末说“在许多情况下,亵渎乃是一柄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对于文化批评,亵渎除了弊,还有哪些利?请简要概括。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17日,以“5G商用共赢未来”为主题的IMT-2020峰会在京召开。《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体系化的5G应用部署规划,加快融合应用领域法规制度建设,金融、财政,知识产权等将成政策支持重点。同时将加快5G在制造、能源、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壮大行业龙头企业。

        记者获息,工信部下一步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5G应用普及。具体包括,加快融合应用领域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 财政、税收、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行业政策壁垒。

        (选自《经济参考报)中的《5G应用将迎大力度政策支持》)

        材料二:

        在政策扶持和5G技术日益成熟的影响下,中国5G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从规划环节、建设环节、运管环节到应用环节,各个不同产业链相关企业2018年第三季度营收均超亿元,实现同比增长。

        高性能、低延时、大容量是5C网络的突出特点,5G技术的日益成熟开启了互联网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项技术。5G已成为推动交通、医疗、传统制造等传统行业向智能化、无线化等方向变革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基础运营商和其他 5G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在5G建设初期阶段的重点大多是增强宽带业务,支撑5G个人应用场景,具体包括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R)、虚拟显示(VR)等,但5G个人应用场景的落地在产业营收上存在不确定性,如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缺乏足够丰富的内容和应用,在设备成本和可用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题。随着5C生态系统的成熟,更广泛的网络部署或将带来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营收机会。

        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然而,SG标准和产业链还需完善,5G的长期多样化服务需求也要求5G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选自艾媒网《2019中国5G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材料三:

        在5G发展过程中,虽然目前我国的产业链相对完备,并且在部分环节已具备一定发展优势,但白皮书指出,中国在一些发展难点上仍有待突破。

        据李朕介绍,目前5G还存在标准尚未完全确定,部分细分产业链环节薄弱,国内5G频谱资源不够丰富优质等问题。

        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刘若飞也指出,在5G标准确定之前,相关技术、频谱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关产业链只是处于研发、试用阶段,无法真正走向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5G将形成首版完整版标准,5G 将打破此前通讯网络不同标准制式的藩篱,在3GPP下形成全球统一的标准。

        白皮书指出,在5G时代,基于先天的市场优势以及技术标准上的超前布局,中国主设备商在5G的网络架构和空口技术、大规模多入多出技术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在产业链的不少细分领域,中国仍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刘若飞告诉记者,中国的长处在通信设备的整机制造以及终端市场上,而在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等零部件上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选自《中国质量报》中的《中国5G标准研发逐渐全球领先》)

        材料四:

        随着5G手机试点城市的逐步开放,传媒业进入提质与提速双效发展阶段。但是,在5G技术热度持续攀升的当下,也同样需要更多的冷思考为技术热降温,以此冷静且准确地抓住行业发展关键点,促使传媒业迎着5G技术发展的势头更进一步。

        “速度黑洞”即过于迷恋5G带来的刺激性快感,忽略更深层次且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媒体将新要求理解为提供实时性的新闻产品,用户将新体验认同为眼花缭乱的快餐消费。双方认知的差异决定了其发展的边界,这进一步阻碍了技术的发展脚步。因此,避免过于鼓吹速度而忽略5G更深层形态,注重其多元化的表达尤为重要。

        当下,媒体内容生产明显滞后于5G技术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好5G技术载体,是传媒业发展的关键点。5G给了内容更直观、具有强烈存在感的呈现方式。这需要生产者跳出原有生产模式,激发活力开发创造力,努力呈现多样化的5C内容产品。

        5G技术热潮涌来之时,传媒业正经历着深度的融合发展过程,媒体融合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它打破了原有的技术限制,为更多原本天马行空的创意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通过技术倒逼内容生产,以市场要求刺激传媒业变革;也需要警惕各种思想误区,营造出互惠互利的市场环境。

        我们应认清,5G 并非一时热,还需更多冷思考,使这种热度得以保温并长远发展,唯此,传媒业才能进入真正的5G时代。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的《5G技术热仍需冷思考》)

    1. (1) 下列对“5G”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国将在5G发展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体系化的5G应用部署规划,加快融合应用领域法规制度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行业政策壁垒。 B . 5G技术的日益成熟开启了互联网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推动了传统行业向智能化、无线化等方向变革。 C . 5G相关技术、频谱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关产业链只是处于研发、试用阶段,无法真正走向成熟。 D . 目前我国的5G产业链相对完备。并且在部分环节已具备一定发展优势, 但5G的部分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2.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基础运营商和其他5G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在5G建设初期阶段的重点大多是增强宽带业务。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营收机会在5G生态系统成熟后就会出现。 B . 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今年6月5G将形成首版完整版标准,5G将打破此前通讯网络不同标准制式的蕃篱,在3GPP下形成全球统一的标准。 C . “速度黑洞”带来了媒体和用户对5G认知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决定了5G发展的边界,从而进一步阻碍了5G技术的发展脚步。 D . 5G技术热潮涌来之时,传媒业需要抓住5G带来的机遇,以此推动转型、融合进程,助推传媒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但也需要警惕各种思想误区。
    3. (3) 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在5G技术热潮涌来之时还需要对哪些问题冷思考。试简要概括。
六、材料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②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

    综合上面的材料,根据你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