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

更新时间:2020-06-02 浏览次数:2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 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法律效力。 B . 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 .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D . 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 2. (2019高三下·韩城月考)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 ____________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_________ ,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___________ ,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 . 物换星移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B . 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C . 时过境迁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D . 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 3. 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处,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①《离骚》抒写理想

    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

    ③富于写实精神

    ④抒写爱国激情

    ⑤《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⑥富于浪漫气息

    A . ⑤②③①④⑥ B . ⑤③②①⑥④ C . ①④⑥⑤②③ D . ①⑥④⑤③②
二、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 . 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 .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 . 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 .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 . 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 . 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 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 . 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 . 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 . 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道里的小狗

    顾东升

        第一次见到这只狗,是在五楼白老师家的门口。楼道很窄,它看到我时神情有些惶恐,左躲右闪,我有点好奇,却也并没有太在意。随后一连几天都看到它,才从妻子那里得知了一些缘故,这只流浪狗是白老师带着“嘟嘟”遛弯时遇到的,大概是因为对“嘟嘟”的神采过于钦慕,便一路跟来且不愿离去。

        和白老师一样,妻子不仅不撵走这小狗,而且时常喂给它一些食物。我没有反对,只是叮咛注意卫生,别带回家里来。

        要说这小狗也的确有些乖巧,它总是安安静静的,除了一只受伤了的眼蜻有些骇人外,倒也没有什么其他妨碍,甚至如果没有眼睛的缺陷,它几乎可以说是漂亮的。有着小巧玲珑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色,虽然缺乏梳理,却也不像大多数流浪狗那样邋遢糟乱。它总是小心翼翼地蹲卧在那里,好像知道只有如此才会得到人们的宽容,在这块狭小的空间里长久地寄居下来.

        由于大家的友好相待,小狗表现得越来越放松,逐渐显露出活泼顽皮的本性。每当妻子下班回家时,它便早早地听出了脚步声,以最快的速度冲下楼,摇头摆尾地迎接自己心中的“主人”。待到上班时,它便尾随其后。如果遭到驱赶,就装作不相干的样子闻闻这儿,嗅嗅那儿,始终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跟屁虫。看到妻子蹲下身去拍摄地上的落叶,它便立时来了精神,连蹦带跳地跑过来用嘴巴抢夺那些叶子,恣意嬉戏在洒满秋色的草地间。

        与流落街头相比,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安逸的。尽管仍然被拒之门外,但毕竟有了食物的保障,也有了来自人有限的关爱,小狗身上渐渐地散发出光彩。

        可是有一天,妻子对我说小狗好像遇到了点麻烦。当它又像往常一样跟在后面伴行时,有几个小男孩迎面走了过来。小狗看到后立刻夹起尾巴一溜烟逃到了很远很远的墙后,并不停地伸出头来张望。那体如筛糠失魂落魄的样子,就像遇到了天敌一样。妻子反复描述小狗的惊惧样时,我不由联想起它受伤的眼睛,也似乎看到了那些无知顽童的恶行。

        傍晚时,它一瘸一拐地回来了,眼神里又重现出先前的惶恐与戒备。好在这儿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几天后,它终于从暗淡中恢复了过来。

        楼下有人提意见了,小狗吃不完的食物招来了老鼠,令他们很讨厌。我对妻子说,别喂了,让它自己慢慢离开吧,找一个新的去处,何况天冷了怎么办?

        冬季来了,已经零星地飘了一场微雪。虽然有人担心小狗如何过冬,但好像谁也没有精力勇气真正地领养它。妻子在网上查了查就近收养流浪狗的信息,反倒觉得心里愈加沉重。这些地方大都狗满为患,食物短缺,生活困难。天越来越冷,我看到楼道里的小狗努力地把身体藏在一摞旧衣服堆里取暖。

        时间就这样在焦灼和无奈中度过,这一天回到家,妻子对我说小狗被送走了。

        “谢天谢地,送哪儿去了?”一个小企业主愿意收养它。

        一大早,白老师先给小狗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并给它说明原委,说着说着便流下了眼泪。小狗却出奇地镇定,它默默地、温驯地接受着,好像知道就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温暖的、真正的家了。白老师抽泣着告诉妻子说,小狗临出发时特意上楼到我家门口走了一圈,闻闻门框,嗅嗅食碟,随后便安安静静地上车而去,就像它安安静静地来一样。

        “今早太忙刚好没有喂它。”妻子说到这儿眼眶里涌出了泪水。我安慰着,“这是最好的结果”,可自己的喉头却也隐隐有些发紧。我找不出伤感的理由,因为一切似乎都那么寻常。小狗总归是幸运的,它终于得到了和那些有主人的小宠物们一样的没有歧视的爱。世间的善恶真假,它完全明白。

        不知何时,我作为人的高傲早已被融化了。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6期,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三段中写小狗一只眼睛受了伤,为下文小狗见到几个小男孩后表现出失魂落魄的样子并很快就逃远了的内容埋下伏笔。 B .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小狗刚来时与一段时间后的变化形成对比,白老师、妻子与楼下一些人、小男孩对小狗的态度形成对比。 C . 本文塑造小狗形象时除了刻画其外形外,还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神态描写,贴切地描绘出了小狗的可爱形象。 D . 小狗最后被一个小企业主收养,小狗将会有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归宿,这样小狗就避免了悲凉的命运,文章处处充满着关爱与暖意。
    2. (2) 分析文章结尾“不知何时,我作为人的高傲早已被融化了”这句话的含意。
    3. (3) 标题中在“小狗”前用“楼道里的”加以修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 .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B . “万乘”,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 . “四海”,指全国各地。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 . “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 .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 .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 . 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县,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 7. 阅读《鸿门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 . 大王来何                   操:拿,携带 。 C . 沛公已去,至军中           间:从小路。 D .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2. (2) 对上段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 . 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C .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D . 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3. (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四、诗歌鉴赏
  • 8.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B . “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基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 . “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洒作乐的场景。 D . “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2. (2) 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贯,侍奉;女,通“汝”,你;逝,通“誓”;爰,乃;直,通“值”,代价。)

    1. (1)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 B . “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德、劳)我”,顾,顾怜;德,感激;“劳”,劳作。 C . “逝将去女”,“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 . “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2. (2) 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奴隶们向“硕鼠”乞求,表现出奴隶们对“硕鼠”的敬畏。 B .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 .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3. (3)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
五、情景默写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2. (2)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把自己比喻成鸟鱼委婉表达要回归田园的句子是
    3. (3) 《离骚》中多用比兴手法,其中“”两句就是诗人用荷叶、荷花装饰衣着来比拟自己的美德。
    4. (4) 《氓》中直接表现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天下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中的诗句是:“”。
六、语言表达
  •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人人都有,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所以,我说,

七、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这一跳,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榜样;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一跃,警醒了多少固执己见的家长,这一跃,让他们明白了坚守爱情的力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节的高尚。

    请以“坚守”为中心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