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二诊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05-08 浏览次数:16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人的孤独感

    空间和时间的扩大使原本定位在稳定的农业田园文化的汉文学,忽然被放置到与游牧民族关系较为密切的流浪文化当中。我们从李白身上看到很大的流浪感,不止是李白,唐代诗人最大的特征几乎都是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生命的状态与家、农业家族的牵连性被切断了,孤独感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不再跟亲属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状态。

        在“安史之乱”之前,李白与王维都有很大的孤独感,都在面对绝对的自我。在整个汉语文学史上,面对自我的机会非常少,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环境,要面对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太太、孩子,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充满人的情感联系的状态里。我们不要忘记人情越丰富,自我就越少。我们读唐诗时,能感受到那种快乐,是因为这一次自我真正跑了出来。李白是彻头彻尾地面对自我。在他的诗里面读不到孩子、太太,甚至连朋友都很少,他描述他跟宇宙的对话:“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是为了要成为仙人,在五个最有名的山里跑来跑去。李白的诗里面一直讲他在找“仙”,“仙”是什么?其实非常抽象,我觉得这个“仙”,是他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有走到山里去,他才比较接近那个完美的自我。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依旧茫然,可是他不要再回到人间。因为回到人间,他觉得离他想要寻找的完美自我更遥远。他宁可是孤独的,因为在孤独里他还有自负;如果他回来,他没有了孤独,他的自负也就会消失。李白一直在天上和人间之间游离。他是从人间出走的一个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个属于“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并没有说他找到了,大部分时候他有一种茫然。

        初唐时期,就是在为李白这种诗人的出现做着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诗”非常重要。中国文人很少有机会到塞外去,很少有机会把生命放到旷野上去冒险,去试探自己生命的极限。宋朝以后,文人写诗都是在书房里。我觉得唐诗当中有一个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当时的诗人到塞外是非常特殊的经验,因为有很多危险,可是在危险当中,诗人们同时也激发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潜能。今天也是一样。一个在温室般的环境中长大,一直受到很好保护的孩子,跟一个不断被带到高山上去行走的孩子,写出来的诗绝对不一样。初唐诗的内在本质,很大一部分是诗人与边塞之间的精神关系。唐朝开国的李家的有鲜卑血统,他们通过婚姻促使汉族跟游牧民族不断融合,产生了与农业社会不同的生命情调。

        农业社会是将种子放到土里,等着它发芽。只要是农业的个性,一定是稳定的个性,稳定同时可能是保守,也可能是封闭,会使人有很多东西无法割除。在农村,人们的道德观念一般是很保守的,因为必须稳定,所以对新事物的接受非常难。只有开始冒险,才能打破农业的固定性与封闭性。唐代很有趣的一点是开国的皇族有意识地去接纳外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皇族的母系当中就有少数民族血统。大家回顾一下唐代美术史里面的女性造型,肉体本身那么饱满,可以暴露出来,放到其他朝代都令人侧目。在汉族的文化伦理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大概从来没有那样大胆的服装。武则天、杨贵妃,她们身体的饱满性根本就是“胡风”。

    (选自《蒋勋说唐诗》)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一生都处在充满人的情感联系的状态里,在整个汉语文学史上,面对自我的机会其实非常少。 B . 找“仙”的李白一直在天上和人间游离,当他追求完美自我未果后,如果再回到人间,距离目标更加遥远,还将失去孤独和自负。 C . 唐朝诗人到塞外去是非常特殊的体验,需要面对自己的孤独,虽然有很多危险,但同时也能在危险中激发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潜能。 D . 唐代开国皇族有意识地接纳外族,尤其是游牧民族,汉族文化伦理已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唐代美术史中女性造型带有明显“胡风”。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篇文章围绕唐朝诗人的孤独感,从孤独感的表现及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 B . 全文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透彻。 C . 对李白的分析,意在说明“安史之乱”前的诗人有孤独感,选例典型,具有说服力。 D . 论述中既融入对历史的解析,又联系生活,使文章有厚重感的同时又不会有艰涩感。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部分唐代诗人在流浪过程中,不再跟亲属产生直接联系,于是就产生了孤独感。 B . 在唐朝初期,随着边塞诗的发展,面对绝对的自我、拥有孤独感的诗人就出现了。 C . 诗人与边塞之间的精神关系很大一部分是初唐诗的内在气质,说明边塞诗很重要。 D . 在稳定、保守、封闭的农业社会被打破后,唐代文学逐渐体现出流浪文化的特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精神的富足,开始让现代的一些人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很多人开始追求刺激食用“野味”,有人认为野生动物对人类有独特的滋补作用,有人图一己之利,贻害众人。然而实际却是野生动物的营养元素与家禽家畜并无多大差异,同时人类新发的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

        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此次新冠病毒毒株相似度达99%。穿山甲因为莫须有的“养生”,功效不明的“通乳”,以及人类一时的口腹之欲而被大肆捕捉,由常见动物变成了极危物种。然而实际上穿山甲携带多种体内寄生虫,可损伤人类肠胃并引发心肌炎、肺炎、肝炎等并发症,鳞片的成分也并没有特别之处,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

        事实上,人们认为很补的各种野生动物,实际上都含有许多无法未知的病毒。野生动物是生态食物链中的一环,人类肆意猎杀捕食这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不加限制地一味攫取自然资源,不加反思的打破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界限,必然使人类自身陷于险境、困境。

    (摘自中国日报《保护野生动物,亦是保护人类自己》2020.2.13)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及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从源头控制风险,当务之急是以雷霆之势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避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因一时口腹之欲导致“次生风险”。决定明确提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对决定增加的违法行为,“参照适用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处罚”;同时,要求有关部门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严格查处违反本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决定的立法指向明确,“全面”与“从严”贯穿始终,体现了更严格的管理、更严厉的打击,给心存侥幸者、铤而走险者以当头棒喝。

    (摘编自人民日报《用法治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2020.2.28)

    材料三:

    2016年我国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

    产业

    直接从业人数(万)

    直接产值(亿元)

    毛皮动物产业

    760

    3894.83

    药用动物产业

    21.08

    50.27

    食用动物产业

    626.34

    1250.54

    观赏及宠物产业

    1.37

    6.52

    实验动物产业

    0.2

    4

    合计

    1408.98

    5206.16

    2016年我国食用野生动物养殖种类、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

    动物类别

    动物种类

    从业人数(万)

    产值(亿元)

    两栖

    6

    101.7

    506.48

    爬行

    17

    501.1337

    643.22

    鸟类

    14

    14.7315

    76.56

    兽类

    5

    8.77

    24.28

    合计

    42

    626.3352

    1250.54

    (《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四: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野生动物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野生动物从业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很多从事野生动物养殖的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具备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有关的经验及技术知识,更加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从而实现野生动物屠宰者到保护者的华丽转身。他们还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从事动物友好型旅游产业,吸引人们去户外体验和探索自然。

        借鉴成功经验解决野生动物养殖业转型中的阵痛。北欧国家,比如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曾出现捕食鲸鱼等活动,然而从捕鲸到观鲸的商业模式转型,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商机。

        此外,赵中华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转型。

    (摘自中国网《全面“禁野”之下,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2020.3.3)

    1. (1) 下列对“野生动物”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谋求私利、追求刺激的心理、野生动物“莫须有”的滋补作用,驱使人类捕食野生动物,这也与社会进步、物质富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B . 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仅有感染疾病的风险,而且会破坏生态食物链,必然使人类利益受损,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C . 为从源头控制住由野生动物传染疾病的风险,避免造成“次生风险”,须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 D . 除野生动物产业从业者借助先天优势实现角色转型,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成商业模式转型外,政府还应出台扶持政策,助力行业转型。
    2. (2)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我国2016年食用养殖动物种类、食用野生动物从业人数与年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养殖动物种类越多,从业人员就越多,年产值就越高。 B . 我国2016年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达1400万,产值超过5200亿元,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制度颁布以后,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且压力巨大。 C . 超过四成的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从事食用野生动物产业,创造的产值仅次于毛皮动物产业产值,占野生动物产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 D . 我国2016年食用野生动物养殖业中,爬行类动物养殖从业人员最多,创造的产值业最大,兽类养殖从业人员最少,创造的产值也最小。
    3. (3) 材料一、二、四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回家

    李娟

        我回家了。我从乌鲁木齐坐夜班车到镇上,再从镇上坐中巴车到永红公社。永红公社,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此处已被现实世界抛弃多年。

        同车有个人第一次去那里,一路上不停感慨:“怎么这么远?怎么还没到?怎么一路上都没有一棵树?”略带惊惶。

        中巴车在公路上漂泊,公路在戈壁中起伏。我疲惫不堪。那人还在旁边惊叹:“老一辈人咋想的?咋跑到这里来?这种地方咋过日子?”像是多年前的自己。我非常熟悉车窗外的情景,虽然我也是第一次走这条路,第一次去那个地方。

        到地方了。我妈已经等待很久。她的摩托车停在一家菜店门口,后座上已经绑了一堆东西。她说:“要不要逛逛?”我朝东边看看,又扭头朝西边看看。这个永红公社,只有一条马路,只有两排店面。我说:“算了。”我妈说:“那咱赶紧回家吧,赛虎一个人在家。”我挤进她和那堆菜蔬、粮油之间,摩托车发动,我们猛地冲了出去。

        一路上她不停夸耀自己的车技:“看到前面那两个小坑没有?中间就一拃宽。看好了啊——看!过去了吧?你知道哪儿有摩托车比赛的?咱不跟人比快慢,咱就比技术!不信你看,前面那块小石头,看到没有?这技术!”

        大约走了十公里后,摩托车下了柏油路的路基,驶上一条延伸进南面荒野的土路。又过了一条宽阔的排碱渠后,开始爬一段陡坡。

        登上这段陡坡的顶端后,视野突然空阔了。戈壁茫茫,天空一蓝到底。回头居高临下俯瞰整条河谷,乌伦古寂静西逝,两岸丛林单薄而坚定。突然想起不久前那同车的异乡人,若此刻他也在此地俯瞰,就会明白老辈人的心意了吧……这条野道尘土飞扬,几公里后,开始有远远近近的田野一片接一片地涌进视野,辽阔、缠绵、梦幻。我们的摩托车在天地间唯一的道路上飞驰,那片绿色是唯一的港湾。

        土路越走越窄,经过几个岔路口后,便只剩不到一尺宽。

        我妈说:“这条路是我的。”

        又说:“本来这里没路,我天天骑车打水,来来回回抄近道,就走出了一条路。看,直吧?这条路只有我一个人在使用。”

        路的尽头就是我家的葵花地,葵花已有半人高。没有风,田野静得像封在旧照片里。远远地,我一眼看到了田边空地上的蒙古包。我妈说:“到家了。”

        大狗丑丑飞奔着前来迎接,向摩托车前轮猛扑,似乎想要拥抱我妈。我妈大斥:“不要命了?”连连减速。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丑丑。我妈骄傲地介绍:“我的狗,大吧?丑丑,这是你娟姐,快叫姐姐!”丑丑闻了一下我的鞋子,犹豫了两秒钟便接受了我。

        这时,我听到了赛虎的声音……似乎突然从漫漫长夜中醒来,这声音揭开我对“家”的全面记忆。

        锁开了,铁皮门刚拉开一道缝,赛虎就挤了出来。它直扑过来,激动得像快要哭泣一般,我蹲下来拥抱它。抬起头一眼认出床板上的旧花毡,接下来又认出床前漆面斑驳的天蓝色圆矮桌,认出桌上一个绿色的搪瓷盆。没错,这是我的家。又记起之前有过好几次,和此时一样,独自去向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到一座陌生的院落。和此时一样,若不是我的赛虎,若不是几样旧物,我根本不知那些地方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妈急着拆解车上的包裹,她一面在包里翻找,一面和丑丑过招。后者似乎有了预感,兴奋又焦躁,扯着她的胳膊不放。果然,我妈最后取出了两根火腿肠。

        分完礼物,我妈又赶紧去放鸡。我尾随而去,又认出鸡笼上几块涂着蓝漆的木板。多年前它们曾是我家商店柜台的一部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到这个家已经在我心里悄然生根。

        我问我妈柴在哪里,然后劈柴生火,烧水做饭。

        我妈又房前房后忙乎了一阵,说做个“稻草人”立在葵花田里,用以吓唬鹅喉羚。可戈壁滩上哪来的稻草?她翻出一条旧围裙和一件起满毛球的旧毛衣,又毁了狗窝的门帘。没一会儿,一位假人做成了。我俩抬着它走进葵花地,将它稳稳当当地栽在大地上。

        清晨我去看它。朝阳从地平线升起,光芒从背后推来,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啊走啊。假人先生越来越近,纹丝不动,迎光而立。我掏出手机拍摄,它正面迎向镜头,瞬间撑起蓝天。

        我拍的那张照片美丽极了。为此我要感激我的手机。可是后来手机丢了,幸亏照片存进了移动硬盘,我感激我的移动硬盘。但是后来硬盘摔坏了,被高高放置在书架顶端。我仍然感激,假人先生仍在其中静静站立,就在硬盘的某枚碎片里,仍伸展双臂,守护着脚下的无边绿浪。(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一段对永红公社的描述,写出了其地理位置的偏远和时代的久远,以及“我”对这个家的茫然和陌生,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 . 作者善于借助物象来表现人物情感,床板上的旧花毡,漆面斑驳的天蓝色圆矮桌,绿色的搪瓷盆,都体现了我对新家环境的逐渐认同。 C . 文章中的“排碱渠”“乌伦古”等词语,以及关于“戈壁”的描述,都指向新疆荒漠垦荒的现实,从而构成大西北异域风情的散文背景。 D . 作者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方法描写母亲,一个做事雷厉风行、麻利干练,性格积极乐观、坚韧顽强的垦荒人形象跃然纸上。
    2. (2) 本文的行文线索有明暗两条,请简要梳理。
    3. (3) 文章最后一段颇有韵味,请结合“感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p>(一)文言文阅读</p>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 , 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A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 , 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B .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C .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D .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髡钳:古代一种惩治罪犯的方式,剃去头发称髡,以铁圈束颈为钳。 B . 褐衣: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也指贫贱或地位卑微者。 C . 中郎将:帝王侍从官,其职责有护卫、陪从等,苏武曾担任此职。 D . 股肱:指大腿和小腿。意为辅弼,古代常用以比喻左右得力的帮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季布勇猛善战,深受重用。他骁勇,曾为项羽旧将,屡次陷汉王于困境。在汉时为孝文帝赏识作为肱骨之臣担任御史大夫。 B . 季布能屈能伸,忍辱求生。他战功卓著,楚国灭亡后,在濮阳周氏、朱家以及汝阴侯滕公的帮助下最终得以赦免,封为郎中。 C . 季布胆识过人,直言劝谏。吕后欲报单于侮辱之仇,众臣阿谀献策,他却冒死力谏。后又直言指出汉文帝的错误,刚直无畏。 D . 季布性情疏朗,尚义任侠。他在朝廷之上斥责樊哙,寄书窦长君直言劝他不要与曹丘生交往,传中正面侧面展现了他的性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 . 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概万端。 C . 颔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 . 颈联以凛冽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
    2. (2) 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 6.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氓》中用汤汤河水,低湿洼地都有一定的限制来反衬男子变化无常的两句:“。”
    2. (2) 《赤壁赋》中,“”两句描写了曹操当年被周瑜所困之地山水环绕、一片苍翠之景。
    3. (3)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将早春与晚春相比,诗人更喜欢早春的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网上流传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后,“双黄连口服液”一度遭哄抢直至脱销。

    其实,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大部分我们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于是我们的脑中只能充斥各种道听途说的观点。而关于独立思考,有一个很重要的本质叫做逻辑,( )。我们的很多见识、理解力,以及智慧,都是通过阅读     的见解。

        在大量的阅读里,我们可以和无数思想者对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之中,才有了自我对事物的认知,也进而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 在遇到问题时,才会理性判断,不盲从,先去了解事情的      , 再去判断是否具有价值,也可以通过文献搜索,而非    

        这样,当我们再去面对“双黄连”类问题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先提问: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而不是:哪里可以购买双黄连。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B . 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C .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D . 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B . 事物的规律就是所谓的逻辑,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C .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且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D .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阅读和经历。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衍伸  从而  来踪去迹  道听途说 B . 衍生  而后  来龙去脉  道听途说 C . 衍伸  而后  来踪去迹  捕风捉影 D . 衍生  从而  来龙去脉  捕风捉影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抗体具有免疫力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很小了。

  • 9.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荡秋千是一项刺激的运动。“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垣娥到月边。”飘逸而惊险。

    材料:

    踢毽子  放风筝  曲棍球

        三五成群俏小丫  月杖争敲未拟休  雾穀云绡妙剪裁  鸿毛成撮脚尖花  坚圆净滑一星流  好风相送上瑶台

四、作文(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