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来宾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调...

更新时间:2020-04-23 浏览次数:17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二下·汉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征先生是书画家、作家,也是       的语文教育家。他天性乐观,慈悲为怀,豁达通透,总是以近乎童稚的善意和乐观看待世间的一切,体贴人类生存之和谐温暖,关爱包括花草虫鱼在内的自然世界。故而,他的诗词入古出新,       。其语言真力弥漫而想象奇特,其意象瑰玮丰富,新奇神妙,境界通达变化。读其作,往往得       之享受。其书法则        , 婀娜多姿。(     ),透过他烂漫飞动的笔墨,可以更真切理解他的诗意,可以更清楚地体味他“潇潇风雨总关情”的诗家情怀和书艺境界。创作中,刘征力主创新。对于诗词创作,他曾说:“我以为旧诗的创作要争一个‘新’字,思想感情要新,意境要新,语言要新。”正是这样的原因,他的诗荡漾着太白的风骚奇崛,又不失老杜的思虑通审,尤得谢灵运之清劲绮丽;其词则兼取豪放与婉约之长,刚健婀娜。对于书法创作,他兼收南北碑帖精华,并关注上古篆书,在几十年的临习、思考中寻求突破。从他自然奔放、变化神奇的诗法,到骨气森森、风姿烂漫的书法,可以看出,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将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鼎鼎大名   汪洋恣肆   豁然开朗   刚柔相济 B . 声名鹊起   豪放不羁   幡然醒悟   刚柔相济 C . 鼎鼎大名   豪放不羁   豁然开朗   软硬兼施 D . 声名鹊起   汪洋恣肆   幡然醒悟   软硬兼施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心境 B . 透过他的书法,可以更深刻感受到他的心境 C . 从他的书法中,他的心境可以更深刻地被感受到 D . 透过他的书法,他的心境可以更深刻地被感受到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将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的共同体,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B . 他将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的异质同构体,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C . 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的共同体,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D . 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19高二下·定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调“和谐”是手段,“共生”是目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谐调平衡,“共生”意味着人与自然同生共在,一荣俱荣。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决然分离的,更不是孤悬对峙的,而是彼此依赖的,呈现出对象性的关系。对象性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各自通过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样态来表现和确证对方的存在价值、生命意义和本质力量的一种普遍而必然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人是“类”存在物,不是孤独的存在。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自然界作为人的欲望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现象和“共生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共生”现象的普遍性、多样性和重要性。“和谐共生”是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共生互帮、需求互补、协同进化、美美与共的生存本能的反映和普遍遵守的生存法则?现在,生物进化中的一项共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那就是:生物进化离不开竞争,但更需要共生帮衬,“抱团取暖”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所以,生物之间一定会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生同在、协助同进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具有和谐共生的关系,与二者之间存在着的两种至关重要的关系相关。一是根源关系,人类在进化上与自然界的生命物种有着同源性,人类是由共同的生命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演变而来的,因而人类存在着与其他生命相同程度不一的基因。二是生态关系,人类与其他生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若是离开了一切生命共同形成的生物圈是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的。尽管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必须依赖于其他生命才能生存的物种。正是有了共生理论的支撑,我们才坚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有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思想渊源。儒家生态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和“生生不息”,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天、地、人三者互惠共生。《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为了共生,必须推崇“仁”与“和”的思想。孟子讲过“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表明,儒家“仁爱”是从“亲亲”,到“亲民”,再到“亲物”,追求的是“和为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道家生态哲学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和“万物一体”。“万物一体”意味着万物平等,生命绵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最精妙的概括。庄子提出“齐物”思想,齐物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一方面强调人与万物平等,同时也强调人与万物和谐共处。

    (摘编自解保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阐释》)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大自然遭到人类的大肆破坏,人类社会就难以昌盛,大自然也不会长久美好。 B . 马克思认为,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但是自然的价值可以脱离人类而存在。 C . 人类存在着与其他生命相同程度不一的基因,因此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有同源性。 D . 中国古代的儒家与道家虽然派系不同,但都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先提出本文论述的中心概念,然后从两个方面对中心概念进行简要的诠释。 B . 第二段引述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有力地论证人与自然互相依赖的观点。 C . 第三段运用了因果论证手法和对比论证手法,论述人与自然存在和谐共生的关系。 D . 最后两段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中国哲学渊源,列举儒道等思想予以佐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按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界是人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所需要的、重要的对象。 B . 如果“共生理论”越来越被人认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就会减少,“抱团取暖”就会增多。 C . 儒家以人为本.把对人的仁爱推广到仁爱万物;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都要和谐。 D . 道家以自然为本,认为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都是平等的,人与万物要和谐共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架起了海外网购的桥梁,可谓“万里买卖一网牵”。然而随着境外网购商品模式在中国持续走热,境外网购商品安全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境外网购食品交易的特殊性,跨境电商、海外购等主渠道门槛太低,使得监管要比一般的食品复杂。据说,中国各地检验检疫部门截获的带有有害生物的国际包裹数量大幅上升,因此对维护国内生物安全形成压力。同时海外网购食品安全风险较大,看不见的战线上有着许许多多未知的安全系数。

        随着跨境电商、海外购等方式代购食品的交易额逐年增加,海外网购食品安全风险加大。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缺失,《食品安全法》并没有将境外网购食品销售者列入约束的对象,这使得境外网购食品方面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我国从国外进口食品进来之后,一般都在口岸检疫,并发有检验检疫证明。而海外网购的食品大都是直接从海关发往邮局再交给消费者,与正规进口的产品相比少了一道检验检疫程序,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不仅海外网购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无法保证,而且消费者一旦受到侵害时也不知该如何救济,往往投诉无门。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舌尖安全不可小觑。因此,以法化解海外网购食品安全风险势在必行。

        (摘编自《中国防伪报道》)

        材料二:

        “网红食品”之所以成为“网红”,不仅在于它独特的造型设计、新颖特别的口感,还在于它迎合了人们的猎奇消费心理以及满足了社交需求。诚如有人总结的,“网红食品,看着卖食物,实则是卖情怀,它们不常活在舌尖,却常活在我们的朋友圈、微博中”。然而,由于网红食品多在朋友圈等自媒体传播、推广,这给了一些黑作坊可乘之机,毕竟,自媒体上的点赞和夸奖往往让人难辨真伪。更进一步看,在食品安全领域,知名度与安全度恐怕并不构成正比关系。恰恰相反,越是“红”,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可能越大。个中原因不难理解,网红食品具有“短平快”的销售特点,其成名快随之而来的销量增加也快,而其食品加工和安全保障能力往往无法满足成名后高涨的消费需求。此外,个别网红经营者确实存在“赚一笔就走”的投机心理,那么食品安全自然难以保障。因此,越是“网红”越应当引起关注,加强监管。

        保障网红食品的安全,需要监管部门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发力。监管部门要主动对监管体系进行升级,在新形势下探索更为精细化、信息化的监管方式。消费者则不要盲目跟风,购买之前务必在质量方面多留点心。于经营者而言,应该知晓要想有效把注意换影响力,终究还是要靠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对安全的绝对保障。否则,网红食品成为“凉凉食品”是迟早的事。

        (摘编自《深圳晚报》)

        材料三:

         

        (摘编自《我国食品安全基本态势与风险治理》)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主要面临以下挑战:①源头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②生产经营组织转型任务艰巨。③人源性风险治理难度较大。④多重风险相互渗透。⑤部门监管的协同协作仍需加强。⑥食品供给和安全质量不平衡。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现实路径:①要持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②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③要深入推进全程无缝监管。④要继续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⑤要不断深化监管体制改革。⑥要充分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合力。

    (摘编自《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及形势分析》)

    1. (1)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06年至2015年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从总体看,人为因素超过非人为因素,而前者比后者对人的伤害更大,更具危险性。 B . 2006年至2015年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人为因素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这说明须着力整治食品生产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C .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既有食品的生产等自身的问题,也有监管等外在的因素,还牵涉到食品供给和安全质量不平衡的情况。 D . 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监管部门不断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程无缝监管,加大对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惩罚力度。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外网购食品利弊共存,虽然方便了消费者对食品的选购,却因交易的特殊性,导致监管复杂,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B .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不能管辖境外网购食品销售者,海外网购的食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大多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程序,存在安全风险。 C . 网红食品大多经由自媒体传播、推广,人们往往不清楚其真实的产地和质量是否可靠,甚至出现知名度与安全度成反比的现象。 D . 越是“网红”食品越应当引起关注,加强监管,因为少数网红食品经营者存在“赚一笔就走”的投机心理,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3. (3) 以上三则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亲

    侯发山

        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中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可以想象,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龙飞说:“爹,我是您儿子啊。”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要不是看电视,真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鸣嗬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幸福的海洋。

        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充满了爱的温馨。

        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龙飞说:“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龙飞收看电视公益节目《等着我》时,知道了陈大叔的情况生发了同情心,恰好自己脸上也有明显的胎记,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认亲。 B . 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将龙飞接回陈大叔后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刻画出龙飞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等形象特征。 C . “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一句中,“好像”一词有不太肯定的意思,为下文陈大叔和龙飞两人各自说出认亲的真相埋下伏笔。 D . “认亲”作为小说题目,既点明了主要情节,又构成了行文线索,起于认亲公益节目,结于陈大叔认亲缘由,中间行文以认亲贯串。
    2. (2)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

      ②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鸣嗬鸣嗬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3. (3) 小说最后一段处理得非常巧妙,请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铉,字宝鼎,勃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虯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归养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恒数百人,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其门。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徵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杨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国子博士。

    (选自《北史·李铉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寻正国子博土/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B . 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C . 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D . 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又叫表字,通常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 . 《论语》,孔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 C .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也可以用来指优秀人才等。 D . 六艺,通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铉幼时家贫,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家中贫穷,他便常常在春夏时节参加农业劳动,到了冬天才入学学习;为了学习知识,他曾经拜多人为师。 B . 李铉教授弟子,成效颇为显著。回家奉养双亲时,他曾在乡里教授弟子,学生数量常常达到几百人,燕赵一带能谈论经籍的,多出自他的门下。 C . 李铉撰定典籍,因饱学被选用。他编定《孝经》等三十余卷;李同轨去世后,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 D . 李铉治学严谨,修改经籍谬误。他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经籍中文字多有错误,于是就在空暇时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

      ②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诗(其六)

    [南北朝]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答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注]①幽篁:幽暗的竹林。②井赋:天赋地租。③程课:定期的捐税。④藁(gǎo):喂兽用的禾秆。⑤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两句写人民不畏严寒,辛勤劳作,营造了丰收的氛围。 B . 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紧迫急促,情势上咄咄逼人,揭示了统治者贪婪的嘴脸。 C . 前四句是触发诗人“思”的契机,从“岁暮井赋讫”以下几句是诗人思索的具体内容。 D .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思想内容差异较大,但诗风有相近的地方,都朴实。
    2.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
    2. (2) 《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乱石穿空, ”。
六、语言表达
  • 8. (2019高二下·汉台期末) 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下面是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

        本校第六届音乐节将于2019年5月16日下午8点在校演播厅隆重举行。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

        音乐节上,师生们将登台献丑,您可以荣幸地欣赏到优秀的舞蹈、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登台表演,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一孔之见。

  • 9. (2019高二下·汉台期末) 下面是某高中高考100天动员大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叫“滑坡式许愿”,指每一次诚心许愿的标准都越来越低。比如小时候许愿长大后要做科学家,纠结到时候是读清华还是北大;到高一时,定位考一所“211”高校;到高三时,也许一部分人的目标变成了上一所普通院校;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最后只希望自己的生活别太倒霉就行。

    上述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触?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