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遵化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3-26 浏览次数:1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b>选择题</b>
  • 1. 下列各组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zì)     桀傲             喋血            殒身不(xì) B . 桌维           相(xù)       喧(qì)      义奋填膺 C . (niù)    敛裾             窈陷            畏(xǐ)不前 D . 吞噬           (nóng)堂     翠(wó)      书生义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过硬的学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各自领域中________的专业人才……在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一群身怀绝技的“国宝级”技工令人印象深刻。追求极致是一条________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唯有全神贯注,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哪有巅峰技术能在________间练就?唯有日复一日地锻打、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就绝活。“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    ),这一流的伟业更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观念:“手艺好也不赚钱”“差不多就行了”……盲目地求变现、求速度,让工匠技艺变得马虎,极致品质________。其实,工匠精神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地滋养呵护,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明的果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匠人的极致精神。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我们准备好了吗?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乏其人    心如木石    一朝一夕    黯然伤神 B . 不可或缺    心如木石    白驹过隙    黯然失色 C . 不乏其人    心无旁骛    白驹过隙    黯然伤神 D . 不可或缺    心无旁骛    一朝一夕    黯然失色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流的伟业方可成就一流的技艺 B . 一流的技艺定能熏陶一流的心性 C . 一流的技艺定能成就一流的伟业 D . 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B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不是这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 C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 D .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且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二、<b>现代文阅读</b>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的,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D .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不同,实为文化选择的差异,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 . 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 . 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 . 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 (2) 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 (3) 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的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报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拆,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港珠澳大桥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走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的成本收回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需的可行性方案。 B .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C .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收回成本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 .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C .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D .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3. (3)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三、<b>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 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B .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C .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D .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 . “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D . 《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给资格最老的他,以此来赞扬他。 B . 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C . 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 . 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②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四、<b>诗歌鉴赏</b>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

    文天祥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注】①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执,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②朅来:指离开。③飙:暴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B . 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C . 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D . 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作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2. (2)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b>情景默写</b>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唱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歌声的起伏变化调动着听众的情感的起伏变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其歌声时而悲凉“”,使送别之人不觉泪流满面;时而悲壮激昂“”,使在场的人都激愤的瞪大了眼睛,怒发冲冠。
    2. (2)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人在官场心在家乡的诗句是“”。
    3. (3) 《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兴办学校教化百姓义道的句子“”。
六、<b>语言表达</b>
  • 9. 某中学将于2019年1月25日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①我校将于2019年1月25日早8时在大礼堂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②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班班委会

    2019年1月16日

  • 10. (2017高一下·河北月考)

    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七、<b>材料作文</b>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作文竞赛中,有超过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一文中抱怨“他们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学校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媒体聚光灯下,家长们纷纷吐槽:陪作业产生焦虑症,天天“累成狗”。沟通出现代沟,也是一种缺少陪伴。家长的陪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这样的陪伴必不可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陪伴”这样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10年后你的生日的那一天开启,给那时的你的父母或你自己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