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0-07-31 浏览次数:1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悟已往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易安 C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行休 D .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
  • 2. 下列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 田园将芜胡不归 B . 复驾言兮焉求 C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 乐夫天命复奚疑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 九月                维:句中语气词    都督阎公之雅          望:声望 B . 宇文新州之范          懿:美好          家君作宰,路名区      出:过 C . 绣闼,俯雕甍          披:披着          闾阎地,钟鸣鼎食之家  扑:满 D . 睢园绿竹,气彭泽之樽  凌:超过          北海虽 , 扶摇可接      赊:远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A . 梁鸿于海曲       贾谊于长沙 B . 徐孺陈蕃之榻     层峦耸翠,出重霄 C . 三江而五湖     吴会于云间 D . 宾主尽东南之     雄州列,俊采
  • 5.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
    A . 太子马(xĭ)       险(xìn) B . 茕茕立(jié)      凶(mĭn) C . 功之亲(qī)      薄(zuò) D . 责臣慢(pū)      拔(zhuó)
  • 6. 对下面句中的两个“之”和“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进退,实为狼狈   ②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③本图宦达,不名节   ④愿陛下悯愚诚

    A .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相同。 B .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不同。 C .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相同。 D .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不同。
  • 7.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野马也,尘埃也 B . 辩乎荣辱之境 C . 腹犹果然 D .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8.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 . 而后乃今将图              南:向南飞 C . 《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D . 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二、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 (3) 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道: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 :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 . 肯:     “中”读作zhōng    意思是“适合” D . 首穷经: “皓”读作gào    意思是“白”
    4.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 .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 .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 .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 (5) 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 .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①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20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数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②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③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作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上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选自“百度百科”)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 . 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 C . 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 . 林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 . 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 (2) 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3. (3) 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 (4) 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句子默写
  • 1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1)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2) 农人告余以春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3) 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4)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5) 物华天宝,。(王勃《滕王阁序》)
    6. (6)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7. (7)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8. (8) ,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9. (9)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况臣孤苦,。(李密《陈情表》)
    10. (10)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李密《陈情表》)
    11. (11)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陈情表》)
    12. (12)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遥游》)
    13. (1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14. (14)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周《逍遥游》)
四、文言文阅读
  • 12.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 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 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①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以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厄,处之安然,未尝见戚戚之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然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释】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1. (1)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尝走公卿                     谒:拜见 B . 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             偃:训练 C . 九请,不报                     凡:一共 D . 又尝得贼者一人                 觇:窥探
    2. (2) 下列加下划线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     履忧患遭困厄 B . 淡然不势利动其心       天子君尝请兵不得 C . 处之安                 然知君之贤 D . 未尝见戚戚色           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
    3. (3)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 B . 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 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 C .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 D . 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 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
    4. (4)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君早年丧父,他对兄长的感情如同对父亲的感情。 B . 无论是剡县还是诸暨,百姓对丁君都既敬畏又信服。 C . 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D . 平叛之后,天子因赞许丁君的表现,对他处罚较轻。
    5. (5)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五、诗歌鉴赏
  • 13. (2019高二下·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 , 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年)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扣题,写由于孤城连日风雨,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清淡菜蔬充饥度日。 B . 在“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白鹭既是诗人所见之物,也可视为诗人的自喻。 C . 颈联化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作者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诸行动的感慨。 D . 本诗为作者触景即兴之作,用语清新,将复杂意绪融入了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2. (2) 本诗尾联化用了什么典故?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小作文
  • 14. 微写作,请在下列两个小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完成写作。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请从《红楼梦》、《论语》、《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一下他(她)是如何面对两者之间的矛盾的。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二)在阅读经典小说的过程中,常有一些人物使我们感动,他们或高尚、或勇敢、或坚强、或纯洁……请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红岩》、《论语》中选择一个人物,用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赞美。要求:150字左右。

七、命题作文
  • 15. 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请以“说‘安’”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