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1-04-28 浏览次数:8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三上·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_______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式就____________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 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_____________,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  人的         和自然的宽容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 (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 .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 .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 .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 . 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 . 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 . 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 .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C .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 .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19高二下·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 . 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 . “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 . 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 . 文章以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 . 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D . 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获得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 . 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 . 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 . 知识更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院线公映,上映仅半个月影片票房就突破3亿元,刷新了我国纪录片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五年来在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方面足以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有网友评价这部电影是“史上最贵电彩”,因为“道具是各基建工程和各高新装备;主演是各行业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是全体中国人!”在一幕幕恢宏壮阔的画面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找寻到自己的身影,深刻感受到辛勤奋斗带来的伟大成果,身临其境地领略到祖国日益强大的蓬勃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认为,这部片子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正是因为“接地气”。一个主旋律的作品都是说的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跟身边发生的事密切相连的话,这让所有的观众都觉得特别好看。

        《厉害了,我的国》为中国人民了解伟大祖国,为全世界了解辉煌中国,献上了一部真实、感人的国情大片,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正如影片开场中讲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誓愿,正在世界的东方回响。”

        (2018年3月18日“央广网”消息)

        材料二:

    《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部银幕少见的“纪录片化”的电影,视角独特、题材新颖,用影像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的华美篇章。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宏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被联合国环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的塞罕坝林场等一系列中国贡献。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崛起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用影像为观众呈现了一组组难得一见的震撼画面。

        影片将大事件微表达,将大话题通俗化,将中国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真实客观地呈现了五年来共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不为人知幕后奋斗者的故事,为娱乐至上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清流让观众看到了祖国强盛背后奋斗者的身影。

        长期以来,喧囂与浮躁一度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一味追求视听震撼、特技镜头观众感叹电影场景绚烂的同时,对影片的情感认同缺失。事实上,电影的价值有赖于人类情感的深度,直接源于创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认同。德尼·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独特地、清晰地、真挚地传达了主观情感。

        《厉害了,我的国》之所以成功,富有艺术感染力,源于它看似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乾之德、厚德载物的坤之道。

        《厉害了,我的国》用镜头客观记录了五年来国家建设的生动场景,在彰显国家硬实力的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将艺术创作同百姓紧密结合,借助影院仪式感的观影环境,用电影特有的光影魅力,带领观众共同感受五年来的发展变化,共同激发观众内心的价值认同。

        (2018年03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人们为何突然对一部纪录电影如此感兴趣,愿意为它买单?其实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答案不言自明——这部电影唤起的是隐藏在我们每个国人内心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非常珍视和尊重这种民族感情,所以当一部影视作品用各种恢弘场景和细节场面把这种民族情感一一展现给观众,让大家细细体味这种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感觉时,我们每个中国人没有理由不为之买单。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无数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以及他们和这个国家的宏伟计划之间的细微联系。“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怀的表达,它其实浸润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发展瞬间。只有国运昌盛,才有人氏的安居乐业;只有躬逢盛世,才有国泰民安。中国正在用高速的发展印证这样一个普世的道理。

        观众为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买单,也是对当前我国发展路径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这里面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信心的因素,因为以祖国的发展成就为豪,因为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所以即使是一部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并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紀录片,也照样能受到观众的热捧,这是超越电影艺术魁力的一种家国情怀的释放。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再到《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这些影视作品的热映其实燃起的不仅仅是大家的爱国情感,更多的是对当前中国发展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而这种上下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动力源。

        (2018年3月6日“国际在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厉害了,我的国》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 B . 《厉害了,我的国》是史上最贵的电影,它的道具是真实的高新装备,主演又都是各行业的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众多,这使得这部影片造价昂贵。 C . 《厉害了,我的国》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宏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等一系列中国贡献。 D .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动力源自上下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等作品的热映燃起了这种情感。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第一、二则材料可知,《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用影像展现了中国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画面震撼,展现了大国风采。 B . 材料三引用德尼·狄德罗的话证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独特、清晰、真挚地传达了主观情感。 C . 如果能让观众释放出超越电影艺术魅力的爱国情怀,即使是一部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纪录片,也可能获得观众的热捧。 D . 三则材料虽然各自侧重的角度不同,但都关注到了中国的发展现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 (3)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画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 B . 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读者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 . 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D . 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2. (2) 小说塑造了“裱画徐”什么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时,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惊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尅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 .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 .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 .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 B .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多被称为“元”。 C . 明清称以殿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办事而为宰辅者为“入阁”,凡入阁者多为翰林出身。 D . 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官员到任理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彭时为官持正,力挺被诬同僚。皇帝被迷惑要去除李贤,政事全依靠他,他对此感到很惊惧;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李贤被罢免自己绝不独留的立场。 B . 彭时诚实正直,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日久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C . 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采办物品,城门官趁机盘剥百姓,献宝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发生旱灾时,他请求开仓平抑京师粮价。 D . 彭时严以律己,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②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舟行西郭即景

    庞树柏

    一棹夷犹去 , 三桥寻梦痕。

    夕阳红纤路 , 春水绿柴门。

    樵笠歌松顶,渔榔响苇根。

    野桃开又落,何处武陵村?

    注:①西郭:即诗人家乡附近江苏常熟西城门。②夷犹:从容。③纤路:江河边拉纤的小路。④渔榔:渔人捕鱼时用以敲击船症、惊鱼入网的长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明题意,诗人荡舟悠闲,顺水而下,寻找旧游痕迹。着一“寻”字,承首句之“去”字,又领起所写之景。 B . 颔联侧重写景,平常的景物夕阳、纤路、春水、柴门,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色图,优美动人。 C . 颈联侧重写人,椎歌飘忽,渔榔阵阵,写出了江南人民勤劳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人物怡然自乐。 D . 尾联由“寻”之所见,直抒胸臆,发出由衷感叹;此地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何必羡慕武陵之桃花源呢?
    2. (2) 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运用了哪些具体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庄子《逍遥游》中“”一句,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徙于南冥的嘲笑。
    2. (2) 习近平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 (3) 《阿房宫赋》六个极度夸张的“多于”揭示了秦王朝奢靡的生活与老百姓辛苦的劳作存在巨大的反差,为下文“”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4. (4) 《阿房宫赋》中“”两句表达的观点是:在后人哀叹秦朝灭亡时,就应该吸取秦亡的教训,勿蹈秦之覆辙。
六、语言表达
  • 8. (2019高一上·西安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务监督局迅逸组织教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轮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 9.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三个人物,另外续写3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符合名著内容,符合语境,句式基本一致,每部作品只能选择一个人物。

    《红楼梦》  《三国演义》  《边城》  《老人与海》  《哈姆莱特》  《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文学大师们刻画了许多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可笑,或可爱;或可鄙,或可悲;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惜,或可敬。正如堂吉诃德,不合时宜的冒险让人觉得可笑,而不畏艰难的勇气又让人觉得可爱;……

七、命题作文
  • 10. (2019高二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