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2-28 浏览次数:2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19年“五四”新文化浪潮中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距今整整一百年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话文才真正畅行起来,半文半白的旧文风______________。在上述两个时代白话文态势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窥见:言语之风,在相对平稳的社会中,变化缓慢;社会急剧变革时,则变化迅速,其疾如风。当今社会行驶在快车道上,祖国面貌_____________,白话文也在快速演进。随便翻开哪天的报纸,就会发現寻常“大白话”频频出现在报纸上,如“撸起袖子加油干”“马上就办”“像钉钉子一样”……这些口语说法,百姓一望而知。不过,时下白话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长文多、套话多、引用古诗文“流行语化”。此外,有的文章______________追求“文辞斐然”,词句雕琢太过,都不流畅、不好读了;有的文章偏好”古风”,甚至偶见通篇文言的“赋”。我真想问编者:(        )在快马加鞭前行的新时代,应当大力提倡_______________、清新的语言新风,以口语为主,杂以文言词语,让文章既不乏文采,又平易近人。8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说:“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糊涂始》)这句话今天仍深刻地有着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逐的目标,应该是能否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网打尽    日新月异    过渡    精炼 B . 一扫而空    日新月异    过度    洗练 C . 一扫而空    瞬息万变    过度    精炼 D . 一网打尽    瞬息万变    过渡    洗练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几个读者会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B . 有几个读者不会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C . 读者本来就不应该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D . 难道读者不应该把这样的文章读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句话今天仍深刻地有着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能否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B . 这句话今天仍深刻地有着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逐的目标,应该是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C . 这句话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D . 这句话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白话文追逐的目标,应该是能否让千百万群众“好懂”。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了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今古风的源头是宫室、车马、衣冠等古代礼乐文化,而古风的创意资源中有宋词和元曲的意象。 B . 激发古风的触煤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这导致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C . 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或严守传统或力求创新这两种取向,因而对创新尺度的理解不同。 D . 只要我们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古风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光明。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古风是以活跃于当代年轻人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 B . 第二段是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年轻人喜爱古风是因为古风能满足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生活仪式感。 C .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古风与一般流行文化进行比较,突出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D .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论述了古风流行的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为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于是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古风”就形成了。 B . 形式因素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而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带有古风元素的设计一般要考虑声音、颜色等的效果。 C . “宁穿破,不穿错”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古代文化符号只要考虑规范性,就不会“辣眼睛”。 D . 古风是以时尚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将古风从兴趣爱好发展为创新之举,还有赖于文史专业研究者的帮助。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归学成回国,或开始进入工作单位,或雄心勃勃地开始自主创业。但我们接触的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会倾诉自己刚刚回国的那一段感到迷茫的日子。原本以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结果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就会更感茫然。

        在互联网上查询,可以找到许多“迷茫”的实例,但对此却少有专门的研究。这种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给海归带来了困扰,浪费了个人和社会资源。

        分析海归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应届毕业的海归,其就业优势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偏爱国内毕业生;二是创业型海归,会面临所有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各种不熟悉的日常事务,让他们应接不暇,处理不利,从而产生沮丧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三是一些海归没有足够清晰的个人职业目标,对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个人期待与现实产生落差,造成失落感;四是对离国多年后的回归存在文化“断层”的担忧,许多人反复问自己,“我真能够融入国内的社交圈子吗?”

        (摘编自夏周祺《海归有归来“迷茫期”吗?》)

        材料二: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政策限制等难题。

        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834万人,“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但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归,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并竞争激烈。这也直接表现在海归人才的薪资水平上。《报告》表明,近三成海归2018年实际工资不足10万,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万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

        《报告》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68%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海外校园招聘的意愿;65%的受访企业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同时,64%的受访企业愿意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营企业,在此意愿上更为强烈。

        学历显然是海归的一大传统优势,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但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分析根据受访企业需求所绘制的海归人才画像时发现,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调查数据也显示,约八成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拥有2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海归。可见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以务实为导向的。

    (摘编自人民网《调查: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材料三:

        就业市场上,“海归”群体曾经在企业的争抢中享受过尊荣。然而,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追捧迅速退潮,许多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相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观念,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因此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都是一件极其艰难也极其风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当时,在许多专业领域当中,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准都低于外国名校,而能够出国留学并且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人才,又凤毛麟角,因此,市场对“海归”的追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但是,市场永远有市场的逻辑。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

        其实,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

    (摘编自杨鑫宇《“海归”不只为“卖个好价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采访所接触的对象来看,由于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绝大部分海归回国后工作上有一段“迷茫期”。 B . 我国对海归“迷茫期”的现象缺少专门的研究,虽然海归“迷茫期”有长有短,程度有轻有重,但都是对个人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C . 从海归2018年实际薪资水平及2019年期望薪资水平来看,海归在人才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 D . 学历是海归的传统优势,如今受访企业普遍不看重海归的学历,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归在回国后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原因,如有些企业偏爱国内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原因。 B .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的受访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 C . 由于学生和家长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选择出国,曾在就业市场上受到追捧的海归如今已风光不再。 D . 海归人才在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优势正在削弱。
    3. (3)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海归应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就业形势。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一步说话

    刘正权

        秦嫂做陪护,算得上老资格。丙肝这病却是第一次听说,丙肝病人更是第一次陪护。

        检查结果出来,秦嫂看见那个男人在病房走廊上一倒一倒的走了不下十个来回,好几次都把护士车给碰翻了。男人左脚踩短得厉害,一动步,整个身子就向左边倾斜,乍一看,失事飞机样要栽倒地上似的。

        秦嫂为他担着心,男人真栽倒地上,病床上的女人怕是爬不起来了。

        顶梁柱呢,这个稳不住身子的男人,却能稳住病床上女人的心。

        十个来回后,秦嫂看见男人趁着走廊空无一人时,一倒一倒地截住了查房完毕准备下夜班的主治医师大陈,陈医生,借一步说话!

        是夜间,那句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口头禅没从大陈嘴里蹦出来,白天,秦嫂可是听大陈挂在嘴边的。

        这一步借得有点远,男人身子左倾得只差要贴在大陈肩膀上。进电梯,下楼,如果没猜错,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了,大陈家就在住院部后面的家属楼。

        男人一倒一倒的身影,是过了大半小时后才再度出现在秦嫂眼前的。

        秦嫂不说话,陪护只需要手脚勤快就行,嘴巴太勤快,不是好事。

        男人很以为功的模样,冲女人说,都搞定了,你安心养病,医生答应给你用特效药,一个星期就能出院,我回去找钱先。

        找钱?特效药?秦嫂一怔,这不是能用得起特效药的人家。

        不是欺穷,秦嫂自己就是穷人,穷人知道穷人的难处。

        特效药,医生不会轻易承诺给病人开的,那得有相当经济实力做后盾,除非是医生患者之间另有猫腻。

        男人走后,输完液的女人沉沉进入梦乡,她嘴角还挂着一丝没能绽开的笑,苦笑,秦嫂这么给定义的。

        丙肝的治疗,从护士口中得知,目前国内有效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在恢复期,选用干扰素,每周3次,皮下注射,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才70%以上的患者可获痊愈。

        这算什么特效药,秦嫂嘀咕着,对大陈有了不满。

        好在女人病情确实好转了些许,腿脚上生出力气,食欲也有了。

        男人再一倒一倒跺进病房时,忍不住冲秦嫂嘚瑟,能不给特效药,我可是……

        男人做了个数钱的动作。

        尽管男人表情很大气,但从他默算医院每天开出的账单眉目,秦嫂知道,男人口袋的钱,支撑不了女人住院的底气。

        回去养病吧,女人盘算自己家底,说我问过医生,这病,不是一爪子就能抓下来的。

        那,回去?男人一倒一倒找大陈开了出院证明。

        稍微有点医德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开的,正要紧关头呢。

        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

        得讨个说法!

        气冲冲到了大陈办公室,刚要砸门,一个男人半弓着身子倒退着出来,手里捏着一个纸条,陈主任,您放心,交代的事,我一准照办。

        纸条上,很熟悉的一串数字,气头上的秦嫂没多想,脚下带响踏进办公室。

        麻烦把门带上,咱们借一步说话!大陈冲秦嫂做个手势。

        大白天,事无不可对人言的!秦嫂冷笑,干嘛借一步说话!

        怕自己揭发他收红包?肯定是!做陪护,总能窥探出医患之间一些隐私。

        大陈办公桌上,一个红包果然虚位以待着秦嫂的审视。

        这个,你拿着!大陈目光从秦嫂脸面移到红包上。

        封口费?秦嫂不屑,我怕拿了睡不着觉。

        不拿你更睡不着觉!大陈笑,不想知道给你红包的缘由?

        当然想!

        那个男人,不是要给他老婆用特效药吗。

        知道,你用了干扰素!秦嫂故意把“干扰素”三个字咬得很重。

        干扰素不过是治疗丙肝的常规用药,你又不是第一次做陪护,这名字还听少了?大陈一点不避讳,

        那真正的特效药是?秦嫂有点不懂大陈弄什么玄虚了。

        索,菲,布,尔!

        很贵吧?秦嫂看大陈一字一句说得那么费劲。

        贵得超乎你想象!

        秦嫂不往下问了,确实很多药物贵得超出秦嫂的想象,几十万一支的都有。不然老百姓嘴里会有天价药的感叹。

        你意思我帮你退回给他们?秦嫂听话听音。

        千万别,那样会挫败他们治病的信心。

        那你意思?秦嫂百思不得其解了,不成是要跟我见面分一半。

        有个电影,《我不是药神》你看过吗?

        听人说过,不就是从印度代购买抗癌药的事吗?秦嫂心里一激灵,莫非?

        对,大陈笑,这两千元,你帮那对夫妻买一瓶印度产的索非布韦片,对他们的病很有帮助的,你的电话,我已经给代购了,他会主动联系你的。

        做好事,有时候也得借一步说话。秦嫂眼里升起了雾,那个一倒一倒的男人身影,因了这瓶药,能在女人面前挺立好久的。

    (选自2019年6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透过丙肝病人的丈夫“一倒一倒地走了不下十个来回”的细节刻画,可以真切地看到其矛盾复杂的内心状态。 B . “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为的是怕别人发现他送红包,这一情节为后文写秦嫂误会大陈并找大陈问话埋下伏笔。 C . 大陈没有将红包直接退回给那位丙肝病人的丈夫,主要是让病人夫妻拥有治病的信心,有利于丙肝病人的治疗。 D . 大陈医生没有直接买药给丙肝病人,而是联系了代购并让秦嫂去帮其买药,表明大陈医生还是缺乏担当精神。
    2. (2) 简要分析秦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3. (3) 小说标题是“借一步说话”文章也多次写到了“借一步说话”,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用意。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纪纲:仆从。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B .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C .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D .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 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C . 建康:六朝古都南京。三国吴时南京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 D . 高帝:谥号名。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褒扬意义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宪之断案如神,获得赞赏。担任建康令,以前官吏不能判决的案件,他轻松解决;只有他管辖的衡阳无诉讼案件,让刺史王奂大加赞赏。 B . 顾宪之秉公执法,两袖清风。对于权贵的请托、官吏的贪婪凶残,他不偏祖不纵容;他格尽职守,清廉节俭,深受百姓爱戴。 C . 顾宪之摒弃迷信,擅长教化。衡阳当地有旧俗,百姓一旦患病就认为是先人所为,他晓之以理,从而去除了“除祟”的恶习。 D . 顾宪之刚正不阿,敢作敢当。他上章拆除了宠臣吕文度在余姚营建的豪宅;吕文度回乡葬母,其他郡县官员争相凭吊,而他却不理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

      ②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冻未解散策郡圃

    杨万里

    积雪偏工霁后凝,不妨冷极不妨清。

    静闻檐滴元无雨,倒挂冰牙未怕晴。

    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圃中散策饶君强,敢犯霜风上古城。

    [注]①散策:拄着一根竹杖散步,②郡圃:宋代不设郡,但习惯仍称州为郡,故州中公薯后的园圃亦称郡圃。③不妨:不料。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诗人善于雕琢景物如“偏工”“未怕”,分别将积雪、冰牙拟人化。 B . 前两联写雪后天晴,天气更加寒冷清朗为下文描写独自散步做了充分铺垫。 C . 第三联写诗人在园圃里散步,写得有声有色,可触可感,刻画出诗人惬意的神情。 D .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幽默诙谐:诗歌构思新巧,具有形象性又富含深意。
    2. (2) 诗的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个句子是“”。
    2. (2) 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的水波动荡,而“”则写出了山岛的高耸突兀,一动一静相衬写出了大海远景的轮廓。下文层层铺开深入描写,虽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却是“,百草丰茂”,给人以诗意盎然之感。
    3. (3) (诗经·关雎》中的青年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的美好联想表现青年男子对美丽少女的钦慕。
六、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提起保护视力,①,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感到眼睛疲劳、視力下降,是因为长时间看近物,使得眼球的睫状肌长时间不能放松,与多看绿色关系并不大。如果②,就会导致调节紧张甚至痉挛无法调节,久而久之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这就产生了近视。所以,就算你桌面摆满绿植、把屏保都换成绿色,如果睫状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③,该加深还是会加深。

  • 9. 依照下面的示例,以“人生”为开头,仿写一段话,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阐述出一定的生活道理。

        示例:大海因为有了狂风的袭击,才显示出了顽强的力量,它把狂风化成了跳跃的浪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

七、命题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大合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祖国》)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哪怕我是一棵小草啊,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哪怕我是一滴水啊,也要为你荡起美丽的涟漪。”《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了隆重庆祝,为了表达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请你以个人的名义写一封倡议书,倡议我校毕业班同学在高考后的毕业晚会上开展一场名为“青春,为祖国歌唱”的活动,以纪念毕业,踏上新征程。

    要求:①将标题《_____________倡议书》补充完整。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最后署名“金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