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

更新时间:2020-02-13 浏览次数:2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人不倦(huì)   有成效(zhuó)   繁丛杂(wǔ)    浅尝止(zhé) B . 一语成(chèn)  鳞次比(zhì)    义愤填(yīn)    虚与委(yí) C . 炙人口(kuài)  列门墙(tiǎn)    风姿约(chuò)   不落臼(kē) D . 暴虎河(féng)  方圆凿(ruì)     卷浩繁(zhì)    无于事(jì)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面对一个需要整顿的全新世界,作为这个世界主宰的人类,必须吸收古代流传下来的全部力量来构筑未来。奥林匹克精神是这种力量之一。 B . 这环绕北京的城墙,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是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C .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涨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D . 最近,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移动设备上下载专门的APP,现场扫瞄导览图,就能再现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 , 给节目锦上添花。 B . 宛转悠扬的小提琴、优雅醇美的钢琴和高亢嘹亮的男女高音曲尽其妙 , 杭州大剧院为杭城音乐迷们准备的音乐大餐让您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C . 相比4G时代,正在到来的5G时代将人与人的连接拓展至物与物的连接,从而开启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与此相应,面向5G演进的云数据中心,就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 D . 《光荣时代》的制片人曾表示,该剧的意义不止在于再现那个纯粹、充满激情与信念的年代,还希望向今天的观众和影视内容市场传递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功的关键。 B . 个性化阅读是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学生要想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体验,必须先学会批判地学习课文。 C .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 . 我国博物馆、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各地要结合实际,既要真检真查,又要查实查细,切实做好文博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和古老文明的历史责任。
  •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 上世纪初,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漂洋过海到美国,又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B .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互联网外交”中自信地展示实力,与世界各极实现“沟通中互信,合作中共赢。” C . 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D . 青年男女骑着自行车穿梭长安街,他们“叮铃叮铃”拨响车铃;头戴花环、高举红纱巾的少女们洒下欢声笑语,这一幕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6. 把下列句子依序填在后面文段空白处。其中语意贯通、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目的永远无法容纳丰富的过程

    ②有限的目的易使人目光狭小

    ③但重点在于,过程永远大于目的

    ④以至丧失了无限丰富的生命的本真状态

    ⑤只有把生命视作一个过程,我们才可能把人的存在当作一个永恒

    ⑥忘记过程就会使我们的思维循着一种三段论的逻辑模式而奔向一个乏味的主题

    人并非不要目的,没有目的的过程是不可能的,_____________一个目的消失了又一个目的紧随而生,终点便再是新的过程的开始。

    A . ⑤⑥①②③④ B . ③①⑥④②⑤ C . ③⑤①⑥②④ D . ①⑤②④③⑥
  •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礼治”主张。 B . 《陈情表》选自南朝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文选》又名《昭明文选》。“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C .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D .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第一部大型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巴黎圣母院》,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 8. 国庆节,你将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我为祖国献花”活动,请从下面三种花中选一种献给祖国,庆祝祖国70岁生日。你会选哪一种?请阐述理由。要求:语言简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戏剧的最初踪影,远不是戏剧本身。探求戏剧的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一切向着文明进发的原始民族都不会与戏剧美的因素决然无缘。但是,使戏剧美的因素凝聚、提纯的条件却出现得有多有寡,有早有迟,因此各民族戏剧形成的时间也有先有后。有的民族,戏剧美由发端到凝聚成体,竟会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有某些民族,戏剧美始终没有真正凝聚起来。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戏剧,在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上它必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甚至是最晚才出现的。它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这可能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因此它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然而,当我们面对原始部落时,应该采取一种比较低的标准。最简单的滑稽戏、哑剧和哑剧似的舞蹈常常可以在原始部族那里发现,而这些部族往往还不能创造出一首抒情诗。由此可见,从戏剧这个词最广泛意义上而言,它是所有摹仿艺术中最早出现的。它在书写发明之前就有了,甚至比语言本身还要古老。因为作为思想的一种外在符号,原始的戏剧行为远比词语更直接。

        (摘编自余秋雨《中国戏剧史•最初的踪影》)

        材料二:中国古典戏曲的源头说法不一,一说源于俳优,但这仅包含了戏剧的一些表演因素;另一说是源于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巫祭祀仪式,但它对中国戏曲的形成起到多大的决定性作用还未达成共识。中国戏曲正式形成较晚。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宋杂剧、金院本。这些都是多种民间(或已经走向民间)的娱乐样式的杂合。北宋末南宋初,宋杂剧的一支演变为南戏,中国戏曲才发展成熟。

        (摘编自张宜昂《俯视与仰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材料三:从中西戏剧形成可以看出,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此后,戏曲走向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走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它的观众都是怀着喜洋洋的轻松心情去俯视它。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材料来源同上)

        材料四:

    注:以上数据出自2018年国人观看戏剧的相关调查

        (摘编自“搜狐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中“戏剧”形成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民族戏剧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有的民族甚至始终都没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戏剧。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戏剧,即戏曲,尽管正式形成较晚。 B . 戏剧是所有摹仿艺术中最早出现的,它甚至比语言本身还要古老,就原始戏剧而言,作为表现思想的一种符号,戏剧行为比词语更直接。 C . 中国戏曲正式形成较晚,一直到宋朝出现了宋杂剧、金院本,算是中国戏曲初具雏形,到后来,宋杂剧的一支演变为南戏,中国戏曲才算发展成熟。 D .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所以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没有影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戏剧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它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要探求它的渊源,需追溯到古代生活中去。 B . 原始民族都与戏剧美的因素有关,比如在那些往往还不能创造出一首抒情诗的原始部族那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戏剧的雏形。 C . 因为戏剧的形成渊源不同,观看戏剧时,西方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而中国观众则是处在心理上高位置去俯视戏曲的。 D . 今天国人观看戏剧,关注的是它的题材和口碑,半数以上的人平均每两个月看一次以上的戏,看戏人群较多的为26—40岁的女性。
    3. (3)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一划线句中所说的“戏剧美的因素”。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 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

        “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

        “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儿。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男孩的嘴闭上后,孙福又用手将他的嘴掰开,蹲下身体往里面看了看后说:

        “还有,还没有吐干净。”

        于是男孩继续往外吐,吐出来的全是唾沫,唾沫里夹杂着一些苹果屑。男孩不停地吐着,吐到最后只有干巴巴的声音,连唾沫都没有了。当着围观者的面,孙福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把他绑在椅子上。

        “对小偷就要这样……”

        ……

        黄昏时分,很多人好奇地走过孙福的水果摊,好奇地听着男孩嘶嘶的摩擦似的喊叫“我是小偷”,然后缓缓的消失在黄昏里……

    (有删改)

    1. (1) 小说首段“明亮的阳光”“宽阔的道路”等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 (2) 根据相关情节梳理男孩的心理变化,完成表格。

      时间

      情节

      心理

      起初

      男孩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

      接着

      男孩对孙福说“我饿了”

      后来

      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

      由侥幸转为害怕

      最后

    3. (3) 小说题目中“黄昏里”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4. (4) 如果你有机会对故事里的孙福说几句的话,使故事的结局反转,你会怎么说?请把你的话写下来,最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 ,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节选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沙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 , 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晋书 李密传》节选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 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顾惜 B .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             陋:见识短浅 C . 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方:正直 D . 孔明与言者无己 , 言教是以碎耳。   敌:相当、匹敌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微贱,当侍东宫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 . 州司临门,急星火            季氏将有事颛臾 C . 上疏曰:“臣以险衅……” 今其智反不能及 D . 齐桓得管仲霸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句中,“切”“峻”“责”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当时晋武帝的心态,而“臣欲奉诏奔驰”句中的“奔驰”也用得绝妙,它形象地显示了李密希望赴京效劳的心情。 B . “日薄西山”四句,李密以比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临头,需要自己留在身边侍奉照顾,也委婉地表示了自己无法奉诏的原因。 C .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年仅几岁思母心切,不能自已,忧思成疾,可以说他从小就懂得尽孝道。面对征召,他在奏表中说“圣朝以孝治天下”其实是对晋武帝的嘲讽和不满。 D . 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①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②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②蛩,蟋蟀。

    1. (1) 首联的和颔联的都表达了诗人归隐故园的意愿。
    2. (2)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从这一角度分析诗歌三、四两联。
  •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1. (1) 总角之宴,,不思其反。(《诗经 卫风》)
    2. (2) 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难》)
    3. (3) 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 (4) 独上高楼,,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5. (5) 青山隔送行,,淡烟雾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长亭送别》)
  • 1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国庆前夕,老女排“五连冠”团体刚当选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新女排就用第十个冠军再铸辉煌,为共和国生日献礼。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年代的前辈,如今的女排姑娘们,是“肤白貌美大长腿”的时尚女青年,也是更好看、更有天分、更努力的“别人家的孩子”。时代不同了,生活更好了;但从过去的民族英雄到现在的国民偶像,女排的精神内核一以贯之!

        你是怎样理解女排“精神内核”的?请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