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

更新时间:2020-03-04 浏览次数:18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__________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____________,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__________。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__________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崭新的时代内涵被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C .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崭新的时代内涵被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C .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 .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高瞻远瞩    大显身手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B . 远见卓识    大显身手    初见端倪    星罗棋布 C .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见端倪    雨后春笋 D .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长于“五四”前后的郁达夫,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郁达夫指出,“个性”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他说,“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散文的心’”。将目光由古代转入现代,他强调:“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社会、国家、宗族等哪里会有,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桎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综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自始至终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建的。他不加掩饰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美好的、不可告人的,甚至是相当阴暗的一面,如《悲剧的出生》《我的梦,我的青春》《水样的春愁》《远一程,再远一程》《孤独者》《海上》《大风圈外》等篇章,无不透露出自己彼时的生活状况、 思想及行为,是其个性化记录自己的真实的文字,这些文字又比刻意为自己立传显得更率性而为,韵味十足。

        看一个作家是否是进步的,是否与国家、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应仅仅从道德层面考量,而应看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关注,以及对普罗大众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忧患意识,而“五四”以来,这种蛰伏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启蒙”与“救亡”这两个命题在“五四”时期被视为文化人最高的追求目标。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且深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郁达夫,“启蒙”与“救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形影不离且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有人认为“从早期的‘零余者’之作到后期颇具文人意识的游记, 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郁达夫早期的散文虽有明显的日本‘私 小说’印迹,以自我表现为鲜明特色,但不是其他日本作家那种放弃了政治的‘自我’,而是社会性的‘自我’。祖国的现状与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的作品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也倾诉着时代重压下青年的苦闷和反抗。”因此,阅读郁氏早期散文我们才会感到“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都来自这种对个性的关注和社会对‘自我’的弃绝,以及现实对理想的嘲弄。‘自我’,是他个性的充分展露,悲剧意识就是他在社会和自我、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的两难中那抉心自食的哀寞。 这份悲苦表现了一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的孤寂、苦闷、渴求和彷徨。”

    (摘编自周明全《郁达夫散文的情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四”前后的作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散文就应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 B . 郁达夫认为“尊君、卫道与孝亲”三种教条,制约着人们的说话行事,也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心”。 C . 在郁达夫看来,道若不适合自己就无所谓道,每个人都要以觉醒的思想为中心,去打破旧有的社会制度。 D . 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受日本“私小说”影响,因此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论述了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的观点,也即散文要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 B . 文章首段大量引用郁达夫的话语,表明其鲜明的散文创作观,真实、鲜明、有力。 C . 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来论证郁达夫的创作遵循了其“表现个性”的原则。 D . 末段论证郁达夫的“自我”是社会性的“自我”,不是作者批判的弃政治的“自我”。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在于“个性”是否作为“散文的心”。“散文的心”其实是由社会的主流思想决定的。 B . “启蒙”与“救亡”是郁达夫文学创作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这完全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名继承中国文人传统的知识分子。 C . 郁氏早期散文让人感到的是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既因为他对个性的关注,又因为时代对青年的重压,社会对“自我”的弃绝。 D . 社会和自我、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会造成个体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就表现为个体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孤寂、苦闷、渴求和彷徨。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角峰上飘动的白云

    吴小军

        十多年前,我曾在粤北一个山区支教。我支教的学校叫角峰小学。学校只有一幢一层两间的老房子,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从角峰最高峰往下看,它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上绑着的一个灰色小盒子。弯的是山路,灰的是教室。稻子渐渐黄了的季节,这个小盒子就成了一阶一阶梯田上黄金拥簇着的幸福魔盒,孩子们笑声里的快乐总是不断地从盒子里溢出来,溢满角峰村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们的快乐感染着我。每天我都要哼着歌儿从借住的村长家出发,一蹦一跳地走过一片一片金黄之间那瘦瘦的绿色,踩着这诗一般曲折的田埂,听着虫鸣啾啾泉响叮咚走向教室。

        角峰小学是个小村子的麻雀学校,有三个低年级共十个孩子,就一个老师在教。村子是个自然村,离行政村有五六公里山路。村里的孩子要上高年级就要到行政村小学去。因为那里没有宿舍,大部分孩子上完三年级就不读了。要么在家干农活,要么随父母漂在城里。今天我给三年级的三个孩子上堂作文课,题目是《有意思的一天》。在说明写作要求后,我给了他们十五分钟时间。时间到了,我点名让他们起来念自己的作文。

        最高的孩子也最瘦,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山村孩子的羞涩与腼腆。他小声地念自己的作文:“昨天,我去放牛。牛很听话,没有乱跑。这一天真有意思啊。”

        我表扬了他。然后叫起了第二个孩子。孩子有些胖,圆圆的小脸上红通通的,鼻头上还挂着细密的小汗珠。他扑闪着眼睛,大声地念道:“前天,我去放牛,牛很听话,吃得很饱,牛牛你快长大!”

        我笑了,小声说:“啊,又是放牛啊?”我知道村里的大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这个年纪的乡村孩子,放牛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我点头示意孩子坐下,点名让第三个孩子站起来念她的作文。

        这是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个头最小,她站起来“哇”地一声哭了:“老师,他们把我的作文写了!”我拿过她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地写着两行字:“今天早上,我去放牛。我把牛绳拴在荔枝树上,让它吃草,然后我就来学校了。一路上刀子像金子,我数着金子到了学校。”

        我好奇地问:“一路上有刀子么?”男孩子们笑了。

        小女孩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此时是一片汪洋。她一边抽泣一边指着窗外金黄的稻田说:“就是有刀子啊。”

        我笑了,开心地说:“孩子,你的作文最棒!这是诗啊!”三个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招手让孩子们跟着我走出门外,站在教室前面,我指着那棵拴着牛的荔枝树问:“孩子们,现在,你们是这棵荔枝树了,请告诉我你会看到什么。”有说看到牛,有说看到山,有说看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我指着高高的角峰说:“现在,你们是高高的角峰了,请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有说看到下山的路,有说看到远处的村子,有说看到山下的小河水流呀流。

        我指着高高的角峰上飘着的白云说:“现在,你们是天上自由的白云了,请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孩子问:“是哪里都可以飘吗?”我认真地点点头。孩子们笑了。高个男孩说:“我看到了县城!”胖的男孩说:“我看到了大海!”

        我看着小女孩。小女孩哭了:“我看到了爸爸妈妈打工的鞋厂!”

        三个孩子都哭了。

        我搂着三个孩子,眼角也湿润了:“孩子们,把你们看到的写下来吧,你们就是白云,高高的角峰顶上飘动的白云!”

        三个月后我离开了角峰,这一别就是十几年。一直到去年秋天,我陪摄影协会的朋友到那拍梯田才回到了村里。老村长好不容易才认出了我,他说:“那三个孩子后来都考上了大学,是我们村最早的大学生,现在都在外面工作哩。”他看看金黄稻田拥簇中的角峰小学,又说,“那个女孩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前段时间带了一帮人回来考察,说要回来搞乡村旅游,要将咱们这漂亮的角峰变成金山银山哩。”

    (选自《惠州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孩子们笑声里的快乐总是不断地从盒子里溢出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 B . 支教的环境虽然艰苦,但是“我”的支教生活却充满了乐趣,这种乐趣源于角峰的自然风光,还源于孩子们的快乐。 C . 文中的“我”作为一名老师,表扬了三个孩子的作文,并且引导孩子,让孩子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同时也引导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D . 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白云,看到了县城,大海和爸爸妈妈打工的鞋厂,说明孩子们心向远方,既有对远方的渴望,也有对亲人的思念。
    2. (2) 小说以“角峰上飘动的白云”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 (3) 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慈善捐赠是一种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其基本理念中有分工协作和契约精神两个原则。

        慈善捐赠的发展由一对一的直接捐助形式逐步走向捐助者与受助者的分离,即建构起以三方关系为特征的慈善主体关系,如:捐赠人、慈善组织和受益人三方,志愿者、志愿服务机构和受益人三方,捐赠人、募捐人和受益人三方。这种分离意味着:一方面,分工带来了专业的服务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协作使捐助者与受助者在心理、人格、尊严等方面更趋平等。目前来看,分工协作的原则显然还没有真正得到慈善事业有关部门的尊重和维护。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着诸多乱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契约精神”的缺失。由于缺失契约精神,有关部门可以任意变更捐赠领域或受捐对象,慈善组织可以随意背弃诚信谋取私利,捐赠方可以随时违背捐赠承诺等。正是这些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给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摘编自《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2016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2017年11月2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公布了《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据悉,这份报告通过对2016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公开捐赠数据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共收集到较为完整、符合数据分析要求的捐赠数据70.23万条。分析显示,该年度我国全年接收国内款物捐赠共计近1392.94亿元,相比上年增加近284.37亿元,相当于人均捐赠100.74元。

        从捐赠主体看,企业捐赠仍为第一大捐赠来源,捐赠总额首次突破9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五成。据不完全统计,上年我国捐赠过亿的慈善家共35人(夫妻和家族按单一主体计入榜单),比2015年增加13人,捐赠总额达到近80亿元;普通民众10万元以下个人捐赠总额跃升至2016年的9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慈善捐赠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捐赠渠道看,2016年我国网络募捐得到了较快发展。移动端成为主流,手机捐赠占总额的七成以上。2016年,民政部指定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三家平台全年共筹得捐赠款近13亿元,比2015年增加近38%。从网络捐赠关注的领域来看,备受关注的依次是医疗救助类、教育助学类、减灾救灾类和环境保护类。

        分析认为,自2016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多项具体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多个行业重大问题得到回应,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慈善事业目前仍存在慈善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培育扶持政策配套不足、事中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慈善组织将要面临的诸如继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慈善信息公开、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等新问题、新挑战,也需要在有关部门监督下予以解决和应对。

    (摘编自新华网)

    1. (1) 根据材料,下列关于中国慈善捐助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慈善捐赠中无论分工还是协作,都意味着一种对陌生他者即捐赠受益人的伦理关怀。 B . 2016年我国慈善捐赠最关注三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所受的关注高于其他公共事业。 C . 企业捐赠是2016年我国慈善捐赠的最大来源,其中民营企业捐赠总额超过450亿元。 D . 2016年,全国有三家公益平台共筹捐赠款近13亿元,表明了网络捐赠渠道更有效率。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说明了慈善捐赠理念中的两个原则及其现状,材料二借助统计数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了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赠的成绩与特点。 B . 《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慈善捐款大幅增加,人均捐款100.74元。从这份报告形成的过程看,这个数据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我国慈善事业仍存在诸多乱象或问题,这能提醒我们不断思考和完善慈善事业。 D . 与图一的内容相比,2016年网络捐赠重点关注的领域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捐赠主体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认识不同。
    3. (3) 对于慈善捐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十二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据此,有关部门应该怎样解决相关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项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 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 , 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被”通 “披” ②“很”通“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 . 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 . 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 . 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跟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 B . 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C . 河,最初的本义是指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能称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广义的河。 D . 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 B . 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的事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C . 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而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 . 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共同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处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的不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②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    亭

    林景熙[注]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元初人。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比兴的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纷。 B .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2. (2)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氓》中写女子不愿与“二三其德”的氓一起终老的句子是“”。
    2. (2) 《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模样的句子是“”。
    3. (3) 《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
六、语言表达
  • 8. 下面是高三某班全体学生毕业前写给老师的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在高三这一年里,是您,挽救了我们。是老师那亲切、期盼的眼神,穿越我们荒芜的心,留下一片绿意;是老师那颗颗汗水,洒落在我们贫瘠的精神土地上。即将离别,难忘音容。

        敬爱的老师,现在距离决胜高考,只有几天时间了。在这向高考目标最后冲刺的时日,我们决心集中精力,争分夺秒,努力拼劲,以出色的成绩来回报老师一年的教育培养。

        此致

    敬礼

    您的高徒:×××

    ×年×月×日

  • 9. 下面是某公安部门提供给市民“防诈骗”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七、命题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