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0-02-18 浏览次数:30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       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其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使之与周围环境          , 力求达到自然         的效果。

    A . 持续性    浑然一体    过渡 B . 连续性    浑然一体    过度 C . 连续性    融为一体    过渡 D . 持续性    融为一体    过度
  •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有助于我们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地争取乐观的前景。

    ①当今教育和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病有目共睹,已经引起广泛不满和批评

    ②我们不妨听一听这个“反动派”的诤言

    ③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和艺术家,作者并非在进行理论的分析,而只是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了出来

    ④因此,严格地说,某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遭到了来自权力和金钱的蔑视

    ⑤ 他对阻挡这一进程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自我定位为顽固的“反动派”

    A . ①③④⑤② B . ③⑤①②④ C . ③①②⑤④ D . ①④③⑤②
  • 3. 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 .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 .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4. 为武大郎所开的店堂门口配一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座中美酒佳肴贵客   厅里晋书宋画唐诗 B . 人不在高有权则灵   店虽不大唯我独尊 C . 有酒既旨每饭不忘   人座饱餐过门大嚼 D . 美酒佳肴从心所欲   晚来早到随遇而安
  • 5. 下面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看见宝钗唇若施脂,眉如墨画,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别是一番美丽。宝钗是标准的家族闺秀,自有一番温柔娴静、大方沉着的美丽。 B . 《国风》内容多是民歌和情诗。在贾政眼里,宝玉总是混在脂粉堆里不长进,如果再读说“情”的《国风》,自然无益于修身养性,故曰读《诗经》只是“哄人而已”。 C .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让贾瑞两次扑空。贾瑞在第二次赴约时,受到贾蓉和贾琏的捉弄和勒索,并被迫写下了欠款文契。 D . 探春替自己起了别号“秋爽居士”,宝玉认为不恰,说她这里梧桐、芭蕉尽有,不如即景而起。探春说自己最爱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E . 宝钗在看望黛玉时劝导黛玉要遵循古人“食谷者生”的中医理论,而黛玉却感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自己的命运也不是人力可强求的。
  • 6. 下面有关《三国演义》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袁绍欺骗公孙瓒,又派人扮作董卓家将射杀公孙越,公孙瓒一怒之下尽起本部兵马杀奔冀州。袁绍得知后也领军迎击,两军在磐河上展开了一场大战。 B . 曹操令孙策伐袁术。孙策本欲起兵,张昭以袁术虽新败,但兵多粮足,未可轻敌,宜劝曹操南征,吾为后应,两军相援为由劝止。 C . 刘琦去世过了半月,人报东吴鲁肃特来吊丧。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鲁肃名为吊孝,实为第三次索要荆州。 D . 吕布假意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力辞,还屯小沛。关、张心中不平。刘备说:“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这说明刘备迷信天命,安守本分。 E . 曹操进攻新野,令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许褚引三千铁甲军开路,曹军才遭火烧又遇水浸,曹军大败。
  • 7. 下面有关《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三国演义》中面对曹操一意孤行伐刘备、刘表之举,荀彧从大局考虑劝阻无效后哀叹:“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B . 《红楼梦》中黛玉在怡红院门前吃“闭门羹”误会宝玉,次日又勾起伤春愁思,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写下《葬花词》,令人动容。 C . 《红楼梦》中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因开门稍慢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D . 《三国演义》中姜维教马遵将本部军马,分为四支:自引一军伏于城东,如蜀兵到则截之;太守与梁虔、尹赏各引一军城外埋伏。梁绪率百姓在城上守御。 E . 《红楼梦》中两则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和“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分别是爆竹和海灯。
二、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1. (1) 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林宗闻而蕃     让:责备 B . 功曹           署:代理 C . 滂后事           释:释放 D . 以利刃齿腐朽       齿:割除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 . 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 .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 . 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②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4. (4) 请根据文章二三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特点。
  • 9. 文言文材料阅读题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选自《道德经》)

    1.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 (2)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与他同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谁?
    3. (3) 本段文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三、诗歌鉴赏
  • 10. 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重阳节。②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

    1. (1) 请简要概括这首曲子中作者“思家”的原因。
    2. (2) 请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表达效果。
四、句子默写
  •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2. (2) 仰不愧于天,。(《孟子》)
    3. (3)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 (4)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5. (5) 乘骐骥以驰骋兮,。(屈原《离骚》)
    6. (6)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 (7)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杜牧《阿房宫赋》)
    8. (8)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老  土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1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既意味着成熟此次散步不同往常那样从容;还意味着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从而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情节。 B . 成熟在散步时,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一艘小船上玩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可能惹事上身的是非之地。 C .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作者运用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有现实针砭力的深刻主题。 D . “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一句以虚写实,写出成熟内心的惶恐,为下文写他“速度太快”、“摔得不轻”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2. (2) 请简要概括成熟的形象特征。
    3. (3) 请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序格局

    费孝通

        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用这譬喻是想使我们具体一些地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家庭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俗语“一表三千里”,就是这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有删改)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 B . “家”在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传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 C .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 D . 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则没有这一特点。
    2.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洋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同时,一个人可以参加几个团体。 B . 在我们乡土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每个人以己为圈子的中心,与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群发生或厚或薄的联系。 C . 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但就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说,每个中心的“己”则是不同的。 D .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让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发生伸缩变化,界限模糊不清。
    3. (3)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单霁翔在任期间,故宫批量产出网红产品,成为国民文化lP。故宫IP的光环,也令其继任者——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备受外界关注。

        王旭东曾对身边人说,“现在的传播手段太丰富了,就显得内容不够。”所以他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打造爆款文创产品。据说王旭东甚至砍掉了许多他认为没有文化传播意义的项目,他一直反复强调,要真正体现敦煌文化,做到精而美。

        与敦煌文创的谨慎不同,故宫博物院在过去爆款迭出,围绕故宫IP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节目让普通大众通过镜头走进故宫,而故宫口红、故宫睡衣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更是引发公众对故宫IP的追捧。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财经网”2019年4月9日)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文创产业增加值增加了66.09%。在庞大的文创市场迎来“井喷”的同时,也吸引一大批入局者。不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颐和园等文化类展馆正加码生机勃勃的文创产业。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已有2 5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

        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正在食品、彩妆等领域大展拳脚。例如,国博馆的文创产品已推出灵感源自青花瓷与粉彩瓷的食品棒棒糖,以春夏秋冬元素和每个朝代文物对应的手绘二十四节气锦色书签,以清朝画作《芙蓉双鹭图》为设计灵感的芙蓉双鹭保温杯等文创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国博馆结合馆内藏物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国博衍艺”产品90余款,累计国博文物、品牌元素产品形成的市场销售规模达到7.92亿元。

        类似的博物馆文创案例还有很多,划分到广东本土同样亮点纷呈。据悉,广东省博物馆凭借首个推出“粤藏”“粤光宝盒”“风尚”三款文创蛋糕的博物馆身份而爆红网络。

        (摘编自《故宫文创一年卖出15亿元  博物馆文刨不甘落后》,“新快网”2019年4月1日)

        材料三:

        博物馆IP主要是指博物馆拥有的知识产权,如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博物馆的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博物馆IP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其他的行业和产品提供创意与内容来源,文创产品开发只是博物馆lP运营的一部分。通过赋能的方式,跨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才是博物馆挖掘IP价值的核心方法论。

        但是现在IP授权在不少博物馆手里是个烫手山芋,主要因为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据北京自然博物馆负责经营运营管理的翟幼艾透露,自然博物馆曾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了上千个别具特色的文创IP,但开发出来后便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因为无法为这批IP授权定价。据悉,目前国内IP授权没有统一的价格,即使是在IP授权领域较为成熟的海外博物馆,也没有明确的行内标准报价,只能由博物馆和被授权方自主协定。该为“IP”授权定价几何才不至于无形资产流失?

        看到市场上对博物馆文创充满热情,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却无比冷静地表示,博物馆的商业化浪潮虽然势不可挡,但博物馆的品牌和IP还在孵化期,并没有达到很成熟的地步,因此商业化到什么程度,每个博物馆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毕竟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特别商业的项目。”蒋菡称若合作只是让博物馆给产品背书,这样的合作对博物馆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摘编自《“博物馆+”与文创古老的博物馆红了》,《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4月9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重视文创项目的文化传播意义,因此他不主张开发那些缺少文化内涵、一味迎合用户需求的爆款文创产品。 B . 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和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类展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产品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C . 博物馆里,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都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是“博物馆IP”的主要内容。 D . 博物馆的文创项目不排斥商业化,但商业化要有度,博物馆应拒绝只是给产品背书的合作,因为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故宫口红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都体现了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 B . 材料二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各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产业增加值,还是参与开发单位的数量,都有长足的进步。 C . 由于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担心无形资产流失,所以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的文创IP,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 D . 对于“博物馆+”与文创,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与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观点比较接近,都反对过度商业开发。
    3. (3) “博物馆+”与文创如何才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六、材料作文
  • 15. 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树木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才会越长越茂盛;人因为懂得扎根,才会成就生命的精彩。

七、名著阅读
  • 16. 简答题
    1. (1) 请简述《红楼梦》中清虚观打醮拈戏的三本戏的名称及其暗喻。
    2. (2) 阅读下面《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选段,回答问题。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文段里的“贫婆子”是谁?这是她第几次进贾府?这次是为什么进贾府?

    3. (3)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第十五回选段,回答问题。

          慈曰:“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馀庆,以助明公。不识能相信否?”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诸将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一千馀众到寨。孙策大喜,众皆服策之知人。

      孙策根据什么说太史慈“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