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统一调...

更新时间:2020-01-27 浏览次数:194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 . 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C . 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D . 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2. (2) 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倒装句) B . 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C .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倒装句) D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连词 B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不平凡 C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识其本名 D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求学的人
    2.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他们 B . 孰能讥之乎                                    其:那 C . 后世之谬传而莫能名者                          其:它的 D . 盖其又深,则至又加少矣                        其:那些
    3. (3)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 B . 夫夷近,则游者众                              以:而,表转折关系 C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以:连词,可译为“来” D . 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以之”的省略,因此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 .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C . 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无论,不分 D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很多人
    2. (2)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 (3) 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俯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寓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 (1)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扶老以流憩 B . 孤舟 C . 涉以成趣 D . 琴书以消忧
    2. (2)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巡视京城。降人杂处畿甸多为盗,事发则投戚里、奄竖为窟穴。程每先机制之,有发辄得。巡盐两浙,代还,巡视光禄。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帝宥兰,夺光禄卿胡恭等俸,付程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上兴及程罪状。诏兴斩,程及家属戍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合疏言:“兴所毙多罪犯,不宜当以死。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诈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尚书王恕又特疏救。乃减兴死,杖之百,偕妻子戍宾州,程竞无所减。程母李氏年老无他子,叩阚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埕等亦奏曰:“昔刘禹锡附王叔文当窜远方,裴度以其母老为请,得改连州。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不许。子尚随父戍所,遂举广西乡试。明年,帝念程母老,放还。其后,刘瑾乱政,追论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其家偿。程死久矣,止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选自《明史·彭程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B .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C .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D . 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昀一项是(    )
      A . 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 . 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C . 朝审:明清时对于死刑案件的会审制度,由三法司以及中央重要官员进行会审。 D . 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彭程巡视京城,治盗有方。任御史巡视京城时,杂居京城地区的投降者多为盗贼,事发后则躲到皇亲或宦官处,他每每占领先机制服盗贼。 B . 彭程直言敢谏,体恤民生。在巡视光禄时,他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于是上疏极力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民脂民膏浪费在这种无用的地方。 C . 彭程触怒皇帝,几遭处死。皇帝得到彭程奏疏后大怒,认为这是暴露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欲置他于死地,后将其充军。 D . 彭程备受同情,多被援救。彭程获罪后,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②程死久矣,正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 6. 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 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 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 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 .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 .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 .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 . 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 . 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 . 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 . 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 . 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 . 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民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②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B .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C .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D .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B . “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 . “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 . “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 . 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 C . 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彦超等所率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元福不顾冯晖反对,主动出战,一举击溃敌军。 D . 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②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 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 , 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 .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 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 .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②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二、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 (2) 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 (3) 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三、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了“爱国三问”,2019年1月,他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又再次提到“爱国三问”。

        “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是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9月17日新学年“始业式”上,让新老同学自省的三个问题。这“三问”,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振奋了当时南开师生们的爱国情怀。这“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完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