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A)

更新时间:2020-02-14 浏览次数:2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运用(100分)
  • 1. 看拼音写词语。

    lè qù

    qiào lì

    xuán yá

    zhèng fǔ

    pí juàn

    tàn wàng

    tí gòng

    páo xiào

    yàn yǔ

    zī yuán

  • 2. 把划线字的正确读音标出来。

    (hé  hè)   外(sài  sāi) 挟(yāo  yào) 呻(yíng  yín)

    (lüè  liè)  免(bì  pì)   叫(háo  hào) 石(fèng  fèn)

  • 3. 请你为“肖”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的空格内。

    的悬崖     胜利的息    俊的姑娘

    好的铅笔     弥漫的烟    元佳节

  • 4. 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生:A生疏;B.具有生命力;C.果实没有成熟;D.产生,发生。

    ①常锻炼身体的人,很少会生病。

    ②这是个生柿子。

    ③今天我又学会了八个生字。

    ④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 5. 请你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 (1)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 (2)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 (3)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丛墙上窥着行人。
    4. (4)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 6. 选择正确的描写方法,将序号填入横线上。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E.外貌描写

    ①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②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7.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B . 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 C .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D .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 8. 下列有关鲁迅先生的介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B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C . 鲁迅得到过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民族魂”。 D .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 9. 按要求写句子。
    1. (1) 老支书在瓢泼大雨的夜晚镇定地指挥村民过木桥。

      缩句:

    2. (2)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改为陈述句:

    3. (3) 泉水唱着歌儿,欢快地向前奔去。

      仿写:

    4. (4)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改为夸张句:

    5. (5) 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

      改为“被”字句:

      改为“把”字句:

    6. (6) 开展“手拉手”活动可以增强友道。

      修改病句:

  • 10. 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 (1) 结合本文,下面对贝多芬《月光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盲姑娘虽然看不见这样的景象,但她懂音乐,能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B .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的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是虚写。 C . 盲姑娘被贝多芬的琴声所陶醉,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这是实写。 D . 贝多芬技艺高超,有卓越的才华。
    2. (2) 对选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皮鞋匠对音乐的热爱。 B . 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 C . 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 D . 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
    3. (3) 下列对盲姑娘仿佛也“看到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盲姑娘是看不见,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B . 再一次听入了神,所以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C . 因为盲姑娘是不可能看见这些景象的,她只能凭想象去感受。 D . 盲姑娘真的在贝多芬音乐的感召下看到了东西。
    4. (4)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下列对这句话中“醒过神来”的理解准确地一项是(    )。
      A . 贝多芬的琴声具有魔力,唤醒了昏迷的兄妹俩,突出了贝多芬高超的演奏技巧。 B . 兄妹俩最后终于知道了这个人就是贝多芬,所以说他们醒过神来了。 C . 兄妹俩多年来的贫困导致营养缺乏昏倒了,贝多芬就救起了他们。 D . 指回到现实中来,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让兄妹俩陶醉了。
  • 11. 课外阅读。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常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进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了,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而今剥着菱角(    )我又徜徉在故乡的(    )水墨画(    )中了(    )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    )荡起木盆(    )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    )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    )细细咀嚼(    )

    1. (1) 照样子写词语。

      ①疏疏朗朗:

      ②争先恐后:

    2. (2)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的水墨画 ( )的菱叶 ( )的菱盘 ( )的菱香

    3. (3) 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 (4) 品析句子,回答问题。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①“水墨画”指的是

      ②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

      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5. (5) “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句中的“掀”“掐”是写什么动作?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 12. 表达与交流。

    “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歌词让人感到温馨、幸福。请以“温馨的一幕”为题,把你和家人之间最感人的画面描述出来。

    要求:①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②有真情实感③400字左右。(作文纸自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