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更新时间:2017-07-30 浏览次数:1262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现代文阅读</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个“意”字,所以古人一谈作画,便要提到“意在笔先”这句话。这个“意”字,包括的内容很广。具体地说,一张画的构图、取景,造型的准备与传神,情节的安排与细节的描写,使整个画面能产生一种“音乐感”、“文学感”,都是要在“意”字上下功夫,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才能引人入胜。

        中国画的表现不是自然主义地去处理画面的。如《韩熙载夜宴图》,在画面上只有简单的几片画屏和必要的道具,作者并不像西洋画那样去描绘灯光和场景,可是给读者一种室内夜宴的真实感觉,这种夜宴的感觉,就是所谓“意境”。这种“意境”能表现多深多广,是否耐人寻思、引人入胜,完全决定于画面上的情节安排与细节描写,是否恰如其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样的情形我们可以从仇英的《秋原猎骑图》看到,作者通过画面上极简单的原野的布置和天际征鸿,便把一片璀璨地秋光充分地表现出来,令人有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所以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征鸿难”,前者可以从形式去追求,而后者则须是因形以托“意”的最高境界,非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度的表现技巧是不行的。

        第二个特征,我认为是“笔墨”。近代以来有一段时间,这“笔墨”二字被一部分人误解了。其实它就是具体完成和表现出画面的东西,如果更具体一点,它就是用来体现画面水平高下的技法部分。它不能离开“意境”与“形”“神”而单独存在,所以谢赫把“骨法、笔法”两者合为一词。所谓“骨法”,就是造型的能力,着重在手眼的训练;所谓“用笔”,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线去表现物形于画面,我们要求它有力量,有音乐的韵律感。至于用墨,那是着重在渲染和表现“面”的功夫,同样也要求它具有韵律的意趣。古人所谓“墨美五色”,就是要能够以单纯的黑白深浅来表现非常复杂的物象。其实和西洋画中的素描是有共同的意义的。在素描中,我们也同样要讲究笔触和调子,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一为水墨在中国纸上表现;一为木炭或铅笔在木炭画或铅画纸上表现就是。有好些素描,在几根简要而有力的线条勾出轮廓以后,连皴带擦的随意几下,便将物体的面充分表现出来而非常有韵味。这是每一个中国画家应有的修养。

        为了检查这种修养的程度,前辈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同样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定下了一些客观标准,我们可以从古人评画的用语上看出来。比如评顾恺之画的衣纹“如春蚕吐丝”,评尉迟乙僧画的衣纹“如屈铁盘丝”,以及什么“道尽翩跹”、“拙以藏巧”等等。概而言之,这些标准无不反映了一种很高的审美水平和要求。所以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这段话,虽然是批评书法,其实画也是一样的。我们为了要充分地表现画面的美,充分地使“意”字发挥它的作用,没有技法上的修养是不可能的。

        这两方面的修养应该怎样得到呢?在“意”的方面只有面对生活,深入观察体验,从生活中提炼得来。画兽要熟悉兽的生活,易元吉“深入荆湖,与猿猊鹿豕同游”。“笔墨”方面的修养,则除了辛勤劳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外,更重要的是从学习前人的经验得来。学习前人,应该广收博览,兼容并蓄。杜子美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很精辟的见解。

    (选择刘海粟《谈中国画的特征》有删改)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对于中国画的特征,古人一谈作画,便要提到“意在笔先”,说明古人在作画时,更讲究“意”的境界。 B . 中国画的最大特征“意”,不仅包括一张画的构图、取景等组成部分,还包括因其产生的音乐感、文学感等艺术效果。 C . 自然主义地处理画,此手法不可能产生耐人寻味的作品,其意境的表现也不可能深广。 D . 一张画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完全决定于造型的准确传神和情节的安排与细节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2.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秋原猎骑图》通过画面上极简单的原野布置和天际征鸿,便把秋光充分表现出来,所以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征鸿难”。 B . 中国画的第二个特征“笔墨”,是指具体完成和表现出画面的东西,是用来体现画家水平高下的技法部分。 C . “骨法”就是绘画中造型的能力,着重在于手眼的训练:“用笔”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线去表现物形于画面,着重在工具使用的训练。 D . 古人所谓的“墨美五色”,就是要能够以黑白两色的深浅来表现复杂的物象,其实这和西洋画中的素描有共同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书法如此,作画亦然,一个优秀的画家必须在画的“意”字上下功夫。 B . “如春蚕吐丝”“如屈铁盘丝”对画的衣纹的评价,以及“道尽翩跹”“以拙藏巧”的矛盾统一,无不反映了中国画很高的审美水平和要求。 C . “深入荆湖,与猿猊鹿豕同游”,说明只有面对生活,深入观察体验,从生活提炼,才能获得“意”方面的修养。 D . “笔墨”方面的修养,学习前人的经验较辛勤劳动更重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的老师——被遗忘的漫画家张光宇

    陈一鸣

        张光宇,1900年生于江苏无锡,祖辈世代行医。家中笼罩着生老病死的抑郁空气,跟奶奶一起剪纸时张光宇才觉得轻松快乐。

        上海著名的戏园子“新舞台”离外祖父家不远,张光宇有事没事就往“新舞台”跑,别人看戏,他更喜欢钻到后台看演员画脸谱。一来二去,武生张德禄干脆把他留在“新舞台”画布景。1916年,张光宇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张聿光为师,两年后加入丁悚(丁聪之父)主编的《世界画报》,以“钢笔画”和“谐画(漫画)”走向社会。

        当时的上海,弄堂里还有乡土气息浓厚的剪纸、年画、京剧、评弹;大街上又是洋气的广告橱窗和美国电影海报。画报是当时主流的市民读物,读者打开画报就像当下人们打开电视一样,张光宇进入《世界画报》正是得其所哉。

        虽然没读大学,但张光宇的学习能力超强。家里“书满为患”,从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到德国包豪斯学派、墨西哥壁画运动、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乃至摄影、电影、广告……只要有营养,一概来者不拒。张光宇画作题材包罗万象,传统故事、市井生活、时事政治尽收笔下,且细腻流畅,生动传神。

        1921年到1934年的13年里,张光宇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绘图员。但在上海漫画家圈子里,张光宇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黄苗子19岁闯荡上海,在张光宇办的刊物发表漫画;叶浅予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张光宇主编的《三日画报》;廖冰兄自认是“光宇先生的私淑弟子”;华君武称张光宇为自己的“漫画引路人”。丁聪说,比起父亲丁悚,张光宇对他的影响是全面的。丁聪作品署名“小丁”,也来自张光宇对他的昵称。

        张光宇的领袖地位来自艺术才华,更来自人格魅力——讲义气,不计较,喜欢成全人,有钱大家花。夫人汤素贞做得一手好菜,家里永远是人来人往的沙龙。张光宇不善言辞,朋友在一起他总是听得多说得少。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1930年他的创作中不乏针砭时弊的讽刺性漫画,比如《除蝇图》,配文是“小的拍一记,大的让它飞”,揭露当时政府治理贪腐的真相。

        来自东北的“愤怒青年”张仃在张光宇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1936年,19岁的张仃因抗议国民党政府入狱,出狱后他尝试将《买卖完成了》和《春 劫》两幅漫画配上一篇短文一并寄给张光宇,被采纳发表。后来他到上海看望张光宇,无论年龄资历,张光宇都远在张仃之上,张光宇却打电话约来叶浅予、鲁少 飞、胡考等人,相聚通宵,让张仃感动不已。

        日军迫近,张光宇不顾性命发起“漫画抗敌协会”并编辑《抗日画报》,上海沦陷之后携家逃往香港,给《星岛日报》画漫画和插图。

        1949年12月,在廖承志、夏衍等人帮助下,张光宇举家迁回北京。他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成了老朋友张仃的部下。他的第一件大事是为张仃主持设计的国徽提供了决定性建议——梁思成建议以“璧”为基本形象,张光宇的建议是“天安门”。那段时间张光宇参与过的设计难以确切统计: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舞台美术、展览会设计,邮票设计,《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改版,甚至每年节庆的游行队伍设计……在张临春记忆中,人民大会堂仿漆器的搪瓷盘、人民大会堂的屋顶“满天星”,都来自张光宇的创意。

        1960年,张光宇参与了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不少基本元素都脱胎于《西游漫记》。《大闹天宫》出来后一片叫好,媒体在报道中只提万氏兄弟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此万氏兄弟特意致信张光宇,意思说你才是《大闹天宫》创作者中最重要的人物,并为宣传中的疏忽表示歉意。这类事情往往是费劲不小,功劳无形,但张光宇总是来者不拒。

        张光宇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但病痛却一天天加重。养病期间张光宇依旧整天练字画画,细线条的工笔画不了了,就画水墨。渐渐地口齿不清了,只能躺在床上闷声不响地看《约翰·克里斯朵夫》。1965年5月4日,张光宇与世长辞。

    选自《艺术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张光宇1945年绘制的彩色连环漫画《西游漫记》。画里是《西游记》原班人马去西天取“真经”,玉皇大帝的天宫里充满贪污贿赂,唐三藏一路遇到的妖魔鬼怪, 都是玉皇大帝的皇亲国戚。借西游记故事,揭露物价没谱、特务横行的后方。这套漫画极具战斗性,但张光宇的艺术之心却没有被愤怒捣毁,每张画都精雕细刻。1960年张光宇为《大闹天宫》做人物设计和场景设计,许多元素直接取自《西游漫记》。——(《南方周末》)②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主义大师:张光宇艺术展”,策展人之一李大钧表示,“中国不是没有大师,而是我们如何去重视自己的大师,如何给予合适的土壤去培养更多的大师。”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张光宇之所以走上绘画艺术创作之路,是与他少时喜欢跟奶奶一起剪纸并喜欢钻到后台看演员画脸谱分不开的。 B . 张光宇是一个讲义气,喜欢成全人的人,在他的提携下,“愤怒青年”张仃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C . 张光宇为国徽设计提供过决定性建议,他还参与过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等活动,说明他是一位富有强烈责任感的艺术家。 D . 文章题目是“大师的老师——被遗忘的漫画家张光宇”,说明漫画家张光宇虽然是一些艺术大师的老师,但却早被他们遗忘了。
    2.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张光宇18岁时加入了丁悚主编的《世界画报》,画报是当时主流的市民读物,相当于今天的电视,张光宇由此以他的“钢笔画”和“谐画”走向社会。 B . 张光宇画作题材包罗万象,手法细腻流畅,生动传神,这都取决于他从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和西方各种绘画流派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C . 在上海漫画家圈子里,张光宇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他在诸多方面影响到黄苗子、叶浅予、廖冰兄、华俊武、丁聪等人,这既凭借的是他的艺术才华,更凭借的是其个人魅力。 D . 晚年的张光宇参与了动画片《大闹天宫》有关的美工设计,其美术设计的基本框架都出自于他抗战胜利后在重庆、成都展出的连环彩绘漫画《西游漫记》。 E . 此篇传记以时间为线索,截取张光宇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经历,展现了一位漫画艺术大师的品格与成就。文章叙述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自然朴实。
    3. (3) 被称作“大师的老师”的张光宇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身上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

    夏阳

        父亲娶母亲时,母亲不大乐意。媒婆在一旁劝导:“他就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负担轻。”父亲在一旁接话道:“你嫁给寡人,就不是一般人了。”这事在全村传为笑谈,“寡人”一词从此落地生根,成了父亲的绰号。父亲似乎毫不在乎,张口闭口也是“寡人”如何如何,以此取代“我”。

        父亲没撒谎,他确实不是一般人。偌大的夏阳村,数百人之中,很长时间里只有他这个孤儿勉强念过初中,算是半个文化人。随着后辈读书人越来越多,再加上电视上宫廷剧的流行,有好事者曾经找父亲理论,一副“文革”时的口吻:“你自称寡人,什么意思?想做皇帝”

        父亲大度地笑道:“全村人叫寡人都叫了三十多年,你以为寡人愿意啊!打小爹死娘亡,全家光光。你喜欢,拿去用好了!”对方立马避瘟神一样逃之夭夭。一边逃,一边说:“还是你用好,还是你用好。”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照顾他的生意,不愿待在家里老老实实耕田种地。多年来,他和全村人都是若即若离,也不在外结交朋友。父亲所谓的生意,无非是鸡毛换糖,走村串户,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但他不这样认为。他每次出去,衣着体面整洁,中山装的上衣口袋里,常年别着一支钢笔。

        有一年除夕,父亲照例是踩着团圆的爆竹声走回家门,照例带回了一家人过年的年货,还有我们兄弟姊妹四个人的新年礼物。那次,父亲特别高兴,喝了几杯谷烧酒,满脸红光。他抹了抹嘴,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匣子。匣子是木头做的,上面雕龙画凤,极为精致。他打开匣子,从里面捧出一枚鸡蛋大小通身碧绿的印章,诡秘地说:“这个啊,古董,是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订婚用的。”我们那时年龄尚小,不知道谁是武则天,也不知道订婚是怎么回事,但隐隐约约感觉这次家里发大财了。

        父亲招了招手,让我们俯首过去,像地下党开会一样,咬着我们的耳朵说:“其实呀,这个是赝品,假的。”

        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吓得直哆嗦。母亲紧张地问:“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嗤,就这货色也骗得了寡人?寡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字——‘生日快乐’,洋人流行的玩意儿,怎么可能出现在唐朝的印章上?”

        我们一群孩子脑袋挤脑袋,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仔细传阅这所谓的宝物,瞅了半天,上面的字和鬼画符一样,一个也不认识。四个脑袋不由依次抬了起来,敬佩地望着父亲。

        接着,父亲讲述了他收购这枚印章的过程。他说是在湖南的一个古镇上,一户人家经济拮据,刚好遇到他去鸡毛换糖,就把他拉到里屋,问他要不要,说这个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御用之物,和玉玺差不多,开价一百块钱。父亲接过来看了看,瞅见“生日快乐”四个字,心里便有底了。父亲不好点破对方,委婉地说:“寡人一个鸡毛换糖的,哪有这么多钱?”对方认真看了看父亲,说:“我看你非平庸之辈,眉宇间隐隐有天子之气,拿去吧,这叫弃暗投明,物归原主。”对方接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哽咽着说:“要不是阶级成分不好,要不是等钱过年等米下锅,打死也不可能出卖这祖传几十代的宝贝。”父亲皱了皱眉,说:“寡人身上只有五十块钱。”对方说:“那我就半卖半送,谁叫我三生有幸,遇到您这样的贵人呢?”

        我们听了沉默不语,气氛异常尴尬,只有煤油灯的灯芯在嗤嗤地吸油。要知道,那时的五十块钱,对于我们家来说,算是一笔巨款。镇长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八块钱呢。许久,母亲坐在墙角垂首啜泣道:“人家夸赞你一句有天子之气,你就鬼迷心窍了?”

        父亲陪着小心说:“我们不是还应付得过来吗?寡人主要是看不得人家为难。再说了,那户人家也是良善之辈,说不定也不知道是赝品呢,能够让人家好好过个年,我们不也开心吗?”继而,父亲一脸正色地说道,“寡人顶着一个‘寡人’的名号,虽不能兼济天下,但面对路有冻死骨,施以援手也是天道。”

        那晚过后,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以为再也不会有下文了。二十年后,我刚刚结婚,妻子作为外人,第一次加入这个大家庭过除夕之夜。那一夜守岁,她偶尔听母亲当笑话一样数落起印章的故事,便提出想看看。父亲翻箱倒柜寻了半天,把一个蒙满灰尘的木匣子递给她。妻子对那枚印章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又掏出手机打电话问了好几个人,然后郑重地对父亲说:“这个不是赝品,是真的,确实出自唐朝,价值不菲。”

        妻子是历史考古专业的硕士,她的话毋庸置疑。父亲顿了一下,嘀咕道:“都‘生日快乐’了,还真什么真?”

        妻子轻轻地笑了,纠正道:“什么‘生日快乐’?这是‘吉日良辰’,小篆。所以说,那家湖南人没有撒谎。”

        妻子的话立即引起了一片沸腾,大家脸上洋溢着欢笑,彼此小心翼翼地争相传看这唐朝的宝物,叽叽喳喳,像一群欢闹的喜鹊。

        父亲杵在客厅中央,面红耳赤。好一会后,他陡然一拍脑袋,喝道:“你们不要再看了!寡人明天送还给人家,就明天,完璧归赵。”

        母亲急了,壮着胆儿辩白道:“我们是花钱买的,又不是偷的,凭什么送回去?”

        父亲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吼道:“当初买,以为是假的,如果知道是真的,那不是趁火打劫?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儿,平民百姓都不屑去做,更何况寡人乎?”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双眼布满血丝的父亲执意登上了去湖南的火车。我们都劝阻说过完年去也不迟。父亲摇摇头,解释道:“这东西在身边多一天,寡人心里就多遭一天罪。再说了,现在大多人出去打工,过年人在家,好找。”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四期)

    1.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线状结构,运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法,按“看印章—买印章—鉴印章—还印章”的思路,为主人公寡人设计了一段曲折经历,刻画出鲜活的“寡人”形象。 B . 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细腻生动的刻画了“寡人”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丈夫和父亲,寡人在购买假印章和返还真印章上和家人态度截然相反,形成鲜明对比。 C . 母亲不大乐意嫁给寡人,因为寡人家境贫寒。得知寡人有意花巨款购买假印章时,母亲伤心啜泣;得知印章是真品且价值不菲时,母亲脸上洋溢着欢笑。这些说明母亲缺乏同情心、贪图钱财。 D . 本人通过塑造“寡人”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揭示了心存良善、舍财不贪,人生才坦然幸福的哲理。
    2. (2) 历史考古专业硕士毕业的妻子对印章反复察看和验证后,郑重指出印章是真品,确实出自唐朝,而且价值不菲。文中有多处伏笔早已暗示,请找出来并赏析其作用。

    3. (3) “寡人顶着一个‘寡人’的名号,虽不能兼济天下,但面对路有冻死骨,施以援手也是天道。”请结合文本,谈谈在“寡人”的心目中,“天道”有哪些内涵,并作简要分析。然后联系生活,谈谈你对“天道”的理解。

二、<b >文言文阅读</b>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宗昌,字长倩,号鹤龄。天启壬戌(1622)进士,授雄县知县。雄多中涓戚党,横于乡里。宗昌下车,悉置诸理。调清苑令,值魏阉势盛,生祠遍三辅,讫终任,清苑独无祠。

        崇祯改元 , 为御史,初奏事有劾逆阉余孽暨温体仁诬朝臣结党疏。后,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壬午、甲申间,邑再困于兵,宗昌身先登陴,出家资充饷,为戚友倡。子基中流矢死,妇周氏及三妾殉之,置弗顾,城卒以全。

        (同治《即墨县志》卷九)

        黄宗昌,字长倩,即墨人,天启二年进士。祟祯初,为御史,请斥矫旨伪官,言:“先帝宾天在八月二十三日。三殿叙功止先一日,正当帝疾大渐之时,岂能安闲出诏?凡加衔进秩,皆魏氏官也。”得旨:“汰叙功冒滥者。”宗昌争曰:“臣所纠乃矫旨,非冒滥也。冒滥犹可容,矫旨不可贷。”遂列上黄克缵、范济世、霍维华、邵辅忠、吕纯如等六十一人,乞罢免。帝以列名多,不听。寻劾周延儒贪秽数事。帝怒,停俸半年。既而劾体仁,不纳。

        二年冬,巡按湖广。岷王禋洪为校尉侍圣及善化王长子企鋀等所弑,参政龚承荐等不以实闻,狱不决者久之。宗昌至,群奸始伏辜。帝责问前诸臣失出罪,宗昌纠承荐等。时体仁、延儒皆以入阁,而永光意忌,以为不先劾承荐也。镌宗昌四级,宗昌遂归。

        十五年,即墨被兵,宗昌率乡人拒守,城全。仲子基中流矢死,其妻周氏及三亲郭氏、二刘氏殉之,谓之“一门五烈”。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B .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C .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D .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涓是指在内主知洁清洒扫之事的亲近之臣,后世一般用作宦官之代称。 B . 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祠庙,而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C .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则成为建元。 D . 宾天为委婉语,为帝王之死,其典故出于黄帝,相传黄帝最后乘龙返回天界离开人间,称“龙驭宾天”,亦可泛指尊者之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宗昌在崇祯初连上奏疏,劾贪官污吏,如其弹劾礼部侍郎周延儒等贪赃枉法,但冲撞了皇家的大庆,最后周延儒等人仅被罚俸半年了事。 B . 黄宗昌巡按湖广期间,秉公办事,并在皇帝面前检举办案失职的龚承荐,得罪了周延儒、王永光等权臣,他被官降四级,于是弃官回家。 C . 黄宗昌面对外敌,身先士卒,率领乡人抵御清兵,最终守住城池。他的儿子黄基以及黄基的妻子和三个妾都中流矢身亡了,百姓称之为“一门五烈”。 D . 《即墨县志》和《明史》虽然记载的关于黄宗昌的事迹略有不同,但都表现了他忠君爱民、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调清苑令,值魏阉势盛,生祠遍三辅,讫终任,清苑独无祠。

      ②臣所纠乃矫旨,非冒滥也。冒滥犹可容,矫旨不可贷。

三、<b >诗歌鉴赏</b>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 , 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鄂州,治所今湖北武汉武昌;

    ②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寿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B . 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词作开篇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 C .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 D .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为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E . 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自己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励自己,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2. (2) 本诗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词赏析。

四、<b >默写</b>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归来去兮辞》中,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作者想“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心情的句子是“”。

    2. (2) 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勤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3. (3)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美了古代仁人志士坚守理想不动摇,无论是“”,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五、<b >选择题</b>
  • 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张老师可谓处心积虑 , 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

    ②青瓦台外交政策出现重大失误,总统朴槿惠后悔不已:错失中国,韩国经济日薄西山

    ③当天才青年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对王勃心怀不满的阎都督拍案而起 , 对王勃的才华赞不绝口。

    ④王大爷和王奶奶的独生子早年死于车祸,前几天相濡以沫的王大爷又去世了,王奶奶一个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真可怜。

    ⑤尽管人们对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的理解还很肤浅,但实际上,庄子的思想已经对中华民族的心里及文化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④⑤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而那里独具地方特色的端午活动、对歌习俗更是如磁石般吸引着中外游客。 B . 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C . “顺民”林冲面对高太尉的陷害,从“一忍再忍”到“手刃仇敌”的遭遇堪称《水浒传》里“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典型形象。 D . 班会上,面对同学们对自己的批评,王老师表示欣慰,并对大家的诚意予以肯定,希望大家互励共勉,齐创佳绩。
  • 9.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

    ②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⑤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 . ②⑤①③④ B . ②⑤③④① C . ③②⑤④① D . ⑤②③④①
六、<b >语言表达</b>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在辞旧迎新的除夕,① , 称为“守岁”。② , 早在晋朝人周处写的《风土记》里,就有“守岁”的记载,他在说到年俗时说,年末人家相互赠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录。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并没有普及到全国,③。唐朝就有许多咏唱守岁的诗篇,而且不限于一地。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唐太宗也有《守岁》诗为证。

  • 11. (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 下图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七、<b >材料作文</b>
  • 1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在某杂志部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月薪三千。所编辑的稿件漏洞百出,主编非常生气,他却回答说:“月薪三千,你还想怎样?”细想一下,他这话也有些道理,就如同我们买了件用不了两天就坏了的便宜货时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你还想怎样?”当然,那位大学生的潜台词可能是:“如果月薪八千,我自然会做的好好的。”

        你如何看待以上现象?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