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永川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1-18 浏览次数:18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    ,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    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    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 (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 . 信息过载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人们的一大障碍,文艺生产传播被埋下了隐患。 C .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D .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 .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 . 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 . 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B . 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 . 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 . 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 .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 . 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 . 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 . 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 . 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 . 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 . 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 .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 . 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这时,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颜,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 . “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先害怕后好奇,最后知道他们只是生活贫困的普通的母子。 C . 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 D . “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就是“我”知道得太晚,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
    2. (2)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3. (3) 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文本和现实对其含意进行探究。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道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

    材料四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B . 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2017年底前及2020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C . 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 D . 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 B . 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 C . 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 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的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 D . 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中的“梗阻”,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但不符合新闻用语的特点。
    3. (3) 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毋妄言,矣        族:一族人 B . 又不肯学         竟:努力,加倍 C . 故事得已         故事:旧例 D .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   壁:壁垒
    2. (2) 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B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C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D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3. (3)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梁在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后来有一人没被任用找到他,他就说出了让大家信服的理由。 B . 项羽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大将,他的父亲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为了报仇,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和舞剑,而是喜欢兵法。 C . 项梁感到项籍很不一般的原因是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 D . 成语“破釜沉舟”就出自以上文段。项羽的具体做法是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现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4. (4) 翻译下面句子。

      ①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②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释】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 . 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 . “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 . 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2. (2) 请从 “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五、情景默写
  • 7.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阿房宫赋》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突出阿房宫

      的雄伟、壮观。

    2. (2) 《逍遥游》两句通过讲大与小的关系,来说明“小”的往往不了解“大”的行为和想法。
    3. (3) 《虞美人》作者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
六、语言表达
  • 8. 下面是某大学举办迎新晚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以及语气等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了招呼大一新生,我校打算举办迎新晚会,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牵手组织,经过精心走台,9月20日晚八点在学校万人体育场正式演出,恳请全体大一新生按时参加。

  • 9. (2019高一下·哈尔滨月考)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俗语说:“烂泥上不了墙”,“恨铁不成钢”,是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求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歇后语说“望着高炉发楞——恨铁不成钢。”这三个俗语常常用来表述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的某种行为。有人认为,“恨铁不成钢”是一种爱,如果没有爱在,就不会盼着他(她)成“钢”,他(她)怎么样与你无关,又何必爱恨呢?也有人认为,“恨铁不成钢”的爱有些过分,很难让人舒服与理解,可能事与愿违;还有人认为,“铁”就是“铁”,何必让它成为“钢”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出发,阐述你对上述说法的感悟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